晶圆生产线向来是集成电路产业中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要求最高的环节,也自然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最为大力争取的方向。制造业的带动性常常被提及,重投资天天被重视,但很少有政府能重视评估高风险。前有成都格芯和南京德科码半途而废,现有武汉弘芯中途而止——既往无数案例告诉我们,盲目上马晶圆线将给产业和政府带来诸多挑战与隐患。
第一,资源分散带来顶层规划的误判,甚至是市场本身的失焦;
制造产业需要顶层规划、有序发展。现在已上新闻的多条集成电路产线,很多还仅仅停留在计划里、宣传上,但整个行业的资源调配、国家顶层设计都会受到产业“繁荣强盛、产能过剩”的干扰,容易产生误判。
第二,地方政府领导的更迭给新上项目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制造线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持续支持的产业。从规划建设到盈利,开花结果三五年寻常;从筹备到上市,九转功成十年打磨普遍。君不见,技术资金实力强如台积电、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也是久经周折,多年后才实现盈利。十年磨一剑的运营,实非虚言;折旧摊销的压力,绝非恐吓。现在上马的产线,出资方往往以当地政府为主,而政府主导的项目,因为官员换届、调动导致项目风险极大。一期出资没问题,那么二期、三期呢?当土地平整、立桩建设、车间完备、设备移机后,假如发生了政府管理层更迭、一把手态度转变、后续资金无以为继的情况,该当如何?继任如不愿意继续投入,那么社会资金会不会接手,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估值接手?接手之间的空窗期,每天的水电费、超净间维护费用、人员工资,又如何处理?这一连串问题,请在上马前谈,勿在上马后想!
第三,人才纵深不足带来的挑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制造产业是高度“以人为本”的产业。现在国内的普遍状态是“资金充足、人才不够”。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往往轻视了这个问题。人才的培养要科研院所、要高校教育、要环境氛围、要聚集效应,复杂程度远比引入一个企业更高。项目可以一天签约,十天百亿出资,百天平整百亩土地,但是人才的建设往往需要十年。此外,人才不是单兵游勇,而是整个建制、数个团队。以众多小城市薄弱的人才基础,这团队建设将师出何处?
第四,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来源成为隐患;
制造产业是知识产权的密集地。因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诉讼开始增多,这是芯谋研究早在2016年就做出的整体大趋势判断。近期宣布的很多项目,不做任何知识产权来源的声明,无从判断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对此我们也是深表忧虑。上层建筑也同样关注此类风险,“项目人才储备是否稳定、资金筹措的市场化、项目产品定位是否有市场优势、美国技术封锁下的技术来源风险、是否有核心知识产权” 等五个关键点是众多新上马晶圆线难以回答的问题。
除了挑战和压力外,我们还发现针对制造业的发展,国内政府部门的理解普遍有几个误解、误区和误判:
误区一:尽管上,我在别的领域很成功,成功经验可以复制;
过去的确有不少地方政府在特定领域一战成名,比如面板、照明、太阳能等。在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政府的大投资、大布局带来了大收益,希望能复制在过去的成功经验,大手笔投资、大规模招引,在集成电路方向再下一城。但过去的功绩并不代表通吃所有领域、包打天下行业。集成电路与其他行业颇有不同,既要精心准备、又要不懈坚持,“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当我们大干快上的时候,需要多思考思考、多问问自己:项目团队是否靠谱?人才库准备好了吗?技术来源确定了吗?人文环境建设好了吗?我们呼吁地方政府要甄别,要思考,要准备,要慎重。其它领域的成功也许可以复制,但在集成电路方向很可能无法粘贴!集成电路专治各种不服,这个已在很多跨领域牛人的身上得到验证。
误区二:尽管上,多建设总归对国内产业链建设和发展有利;
制造业确实是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基石,但是,产业生态的快速成型需要“有质、有序、有度”。近些年上马的晶圆生产线,是多地齐头快上、同质化严重。集成电路产业周期是“天行有常”的客观规律,现在这种“一拥而上”的发展方式,只会导致价格体系的崩盘。届时看,无论甲方还是乙方,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未来产品价格下滑了,产能利用率降低了,经济效益自然很糟糕,原来捧在手心的“金窝窝”可就变成了“心窝窝”。
误区三: 尽管上,成不了,未来中芯、华虹会来接盘;
业内、甚至不少在产业一线的朋友还有一种误解:各个地方都上生产线,也都知道可能无法做成,但做不成也无妨,等过几年国内企业去接盘。假如中国的制造产业是市场化或者民营主导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个有可能的出路。可惜的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国有资产不能流失”的制约下,期许很良善、现实很骨感、实际难操作。
先不说这种建好的厂房、过期的设备到时候是否还有用,仅一个“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就让并购难以发生。由于国资管理办法的限制,国有资产只能保值增值、不能打折出售,这是带有中国特色和短期无法绕开的“紧箍咒”。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一轮产业大整合的热潮持续了三四年,但直到2017年才有华润微电子收购中航微电子的整合案例,且该案例也是走了“国资划拨”的特殊方式才得以成功。再加上多年前华虹与宏力的合并,中国集成电路的代工厂也只有两起成功的整合案例,而且都是国企和国企之间的内循环。
过去几年,在国际的foundry产业有三起出售的案例。其一是意大利的Lfoundry 8吋厂,月产能4万片,70%的股权折价1.13亿美元出售给中科君芯,折合100%股权是1.62亿美元;其二是Global foundries新加坡的8吋厂,月产能3.5万片,以2.3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世界先进Vanguard;其三是Globalfoundries美国的12吋厂,以4.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Onsemi。国内的某些政府投资几百亿做12吋,幻想假如经营不善寄希望于出售Fab,看看上面的价格落差,可以泼一盆冰水了!更不要谈,三个案例尽管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成熟老厂,有技术、有客户、有团队,可谓三有;国内某些新建厂乃是无资金、无人才、无技术,可谓三无。
之前“海安绿山、昆山德芯、东营联芯、南昌晶芯、郑州晶诚、南京德科码”等企业,在经营遇到问题时,无一例外都想过通过被并购解决困局,周围也有人想接盘,但是“估值”始终是个让各方计穷力竭的话题,最后这些设备宁可生锈,也无法折价出让。其实妄论设备,哪怕就是厂房都很难盘活,更没有人去收购,又有谁能整合的了?可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望之可惜,处之无奈,空悲切。
误区四: 尽管上,然后找关系运作成为“国家队”;
还有一个危险的想法是,认为集成电路就是跑马圈地,产业布局就是抢跑占坑。选定一个方向,只要是国计民生必须的,可行性先放一边,关键是赶时间,谁先做谁就喝到头啖汤。只要上了、做了,站住了位置,不管做的多烂,国家会给我兜底。未来琐尾流离、骑虎难下的时候,国家会帮我从虎上抱下来。
先是不需要中央支持绕开监管,然后上马项目造成既定事实,最后“跑部钱进”运作成国家项目,这是某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小算盘。集成电路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面临的对手、客户、产业链都来自全球。打铁要看自身硬,最终地方上马的产业能否起来,不是靠国家给多少补贴,而是靠自己的竞争力。倘若骨子里面孱弱,就算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国家给了多少补贴,最后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对于此类,我们呼吁国家反而要”舍得一身剐”,该说NO就说NO,该淘汰一批就淘汰一批,甩掉落后产能才能推动产业发展向前。
结语:
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我们还是呼吁政府在做决策时需要“分析”和“慎重”,谋定而后动,才是建设产线的正确方式。决策得好,造芯成为造新,决策不好,造芯成了糟心。
芯谋研究由衷呼吁地方政府守得灵台清明,勿被“专家”忽悠,眼放十年长远,落子百年大计,勿因冲动做决策,勿以眼前利益计较短长。忠言逆耳不喜听,但当所有人都热情的时候,要有人能敲得响警钟。为良性、为有序、为长远,芯谋研究愿意振臂一呼、奋声一喊,愿意做皇帝新装面前的小孩子,但怕只怕振聋发聩的呐喊,叫不醒装睡的人。
我们不希望现在的多线建设最后落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更不希望“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好企业被产业乱局逼到尘埃里,“零落成泥碾作尘”,让“造芯”成了“糟心”。真心祝愿中国产业、地方产业都可以走的更稳当、更良性、更健康、更长远。
-
集成电路
+关注
关注
5388文章
11563浏览量
362089 -
晶圆
+关注
关注
52文章
4922浏览量
12806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