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连接能力,没有哪家企业能再造“微信”这样一款接入每一个人生活的现象级产品。但即便是腾讯这样的巨无霸,也难免曾困惑于医疗领域的“连接”。
巨头从不错过风口,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每一波新型技术的腾飞必将吸引腾讯的大笔资金投入。数年来,几十家医疗科技企业收获了腾讯递出的橄榄枝,棋子逐渐铺满棋盘,但局势并因此改变,即便棋内棋外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医疗领域智能互联化的终局,但无人知晓实现路径。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能够改变医疗的绝非只是单个的技术与单点的连接,只有规模化的、模式化的变革,才能推动医疗整体的变革,腾讯,也才能深入其中。实际上,羽翼丰满的腾讯,一直在等待破局者。
破局者并不唯一。
率先打破僵局的是国家医保局带来的颠覆性的政策。2019年11月,全国医保电子凭证系统开始启动,并在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广东等地开始试点。医保局带来的医保支付互联网化将第三方支付渠道带入其中,腾讯正是其中最大的支付入口。
借着这波推力,腾讯健康小程序接入医保电子凭证板块,并通过微信支付页面(俗称“微信九宫格”)的医疗健康模块,用工具和服务切入C端,微信10亿余用户成为了腾讯医疗服务的潜在人群。
然而,吸收、维护微信入口的C端用户必然需要B端增值服务的介入。这时,“疫情”成为了第二个破局者。
新冠肺炎的高传染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互联网医院的作用以及未来智慧公卫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疫情为智慧医疗的发展也按下了‘快进键’。”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2020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表示。
腾讯在医疗领域的整体布局思路
今日,当我们再度审视腾讯的医疗生态时,其C2B的模式已经足够清晰,供需双向切入下,以“智能”与“连接”为核心的腾讯医疗梦,正缓缓在雾霾中明晰。
供给端:连接
“我们能做什么”与“人们需要什么”是互联网企业在做医疗时必须思考清楚的两件事。在腾讯看来,两个问题均与“连接”有关。
连接医生是患者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美团知道你喜欢吃什么外卖,但医生不知道你到底有怎样的医疗需求,这是因为,大家以前把看病就是看作很简单的交换,我有需求,医生帮我服务。”腾讯医疗副总裁吴文达表示,“没有有效运行的家庭医生制,医患关系是割裂的,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帮助一个病患跟某一个医生,或者是医生群体、或者社康、或者医院也好,建立更长久的关系。不管是连接、沟通、通过技术AI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
基于微信、小程序端口的腾讯健康可以承接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现有腾讯健康平台已具备找医生、在线挂号、预约体检等等业务。轻点手机,患者可以轻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医生,并通过微信工具与其建立长期的联系。
但透其本质,互联网医院时代下,腾讯打出的服务体系并不无特殊之处。之所以可以将其跑通,腾讯内生的连接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毕竟,只有连接到了足够多的医院,患者才能避免在手机寻医的过程中碰壁。
2020年5月,动脉网曾从预约诊疗中的在线挂号环节出发,对重庆市、北京市、浙江省、福建省四个省市随机抽取了共72家不同等级的医院,进行了在线预约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端口在各类端口中显示出统御之势,支付宝生活号次之。具体而言,47家开通预约挂号的医院中,有44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预约挂号,22家医院开通了多个预约挂号端口。如此看来,微信已成为智慧医院时代,患者获取医疗服务的主要入口。
互联网企业切入医疗,很多时候败在速度上,他们推得太快,没法实现后续的维护。在医疗这件事上一向雷厉风行的腾讯却慢了下来。回想当年在基层”铺路”的场景,吴文达医生有些感慨:“基层医疗推进这事儿不是微信、QQ一铺就能覆盖的,我们是一个个县、一个个城市、一个个医院慢慢去做,慢慢提升基层的医疗质量,慢慢建立基层医患的互信,逐渐搭建连接各层级医疗服务的平台。”
在这精心搭建的平台下,“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两卡则将线下业务进一步向互联网迁移,进而加深了患者与微信之间的依赖程度,实现“一部手机管健康”。
“电子健康卡”是医疗互联网化的核心之一,承载了跨院病历共享、处方流转等功能,其核心解决的便是老百姓的便捷性问题与数据的统一问题。
“医保电子凭证”则打通了互联网医疗中最为核心的支付壁垒。如果仅是将医疗服务由线下搬至线上,而无医保兜底,少有患者愿意参与其中。如今医保电子凭证已经落户31个省市,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等线上业务的发展,因连接才有了基础。
两卡一平台下,腾讯不仅打通医患之间的信息壁垒,简化医院、患者、医保三方的支付流程,还可能推动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而优化了医疗供给。此外,通过”连接”,腾讯再建了医患之间的互信。
供给端:智能
在大多数医疗场景中,提高医疗质量、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难以同时实现的,这便是“医疗不可能三角模型”。不过医疗的“三元悖论”并非没有解法,通过技术的迭代,模型的三角有可能同期提升。
同样从医疗供给侧出发,腾讯尝试从人工智能、大数据两个方向提升已有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
腾讯天衍实验室切入的是医院端方向,通过医疗大数据构建“虚拟医生”,由此提升基层医疗水平,降低医生误诊、漏诊概率。
“一个医生从初出茅庐到成为专家,需要多年的时间学习知识,以及数年临床实践中的打磨。”天衍实验室主任郑冶枫博士表示:“因此,我们希望模拟医生的培养途径,让AI算法跟着三甲医院顶尖医生去学习,以达到或者接近顶尖医生的水平,再把AI算法下放到基层,在医生诊断过程中辅助医生做决策。”
可解释的疾病预测是天衍实验室攻克的另一个方向。郑冶枫表示:“我们希望能够根据病人历史就诊记录,预测他将来一定时间,比如6个月之内,他得某种疾病的风险。这是一个时间序列预测问题。”
“这一问题通常需要LSTM一类的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处理,但这些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整个预测流程是一个黑盒子,缺乏解释性。当前天衍实验室给出的方法是通过非线性网络将患者的诊断信息压缩到一个固定的维度,如512维,这样每次患者就医都会生成一个512维的向量。接下来,我们会用一个稀疏线性组合的模型,把多次就诊情况汇聚起来,最后实现疾病的预测,并让其具备一定的解释性。”
此外,天衍实验室也在尝试通过联邦学习打通数据孤岛。“在宜昌的脑卒中风险预测这个项目里面,我们有5家合作医院,有些医院或者说大部分医院因为隐私、医院规章制度问题,他们可能并不愿意把数据共享出来,把数据放到一起做联合集中训练。所以这里我们采用的是一个横向联邦学习方法,在保护用户隐私情况下,把所有数据汇总起来做联合训练。 从结果来看,采用横向联邦学习做联合训练准确率有10%~20%以上的提升。 ”
相比之下,腾讯希波实验室关注的方向则更偏向于应用,应用场景也由医院端延伸至C端、药企端。
“有些事物不能直接测量,你要想办法测量,把能够测量的测准,这是科学的基本原则。”这是腾讯希波实验室的灵感,而这里的测量指的是对患者的运动进行分析。
在生活之中,与运动相关疾病非常多,患者数量最多的病种包括帕金森、脑卒中,此外多发性肌肉硬化症、脑瘫、脊柱侧弯、心脏病、运动损伤、老人病人跌倒疾病,影响众多家庭的幸福安康。在中国,帕金森病人的平均花销占家庭收入的48%。在腾讯希波实验室范伟博士看来,这些疾病的共同之处在于可通过运动评估对其发病状况进行精准度量,对于用药/治疗、效果评估、药物研发/治疗方案提供客观标准。
这是腾讯希波实验室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以视频和手机传感器捕捉患者的运动信息,手机搜集患者语音信号,借助人工智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结合专家评分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这意味着,行为不便的患者不再需要常常前往医院复诊,利用人工智能像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表一样提供客观测量标准,医生只需通过手机与患者互动,便可完成患者的疾病管理,让患者服用最合适的药物,最合适的计量,维护患者运动功能、减少家庭负担。
运动测量之外,希波实验室也在用AI赋能更多的慢病场景,心衰、银屑病、冠心病都是其发力的重点方向。
需求端:腾讯医典
很少有企业从需求端考虑解决医疗难题。毕竟,投入成本减少需求,似乎不是一个企业应该做的事。但是上医治未病,只有从患者端这一起点预防疾病,才是解决我国医疗困境的根本之道。事实上,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健康知识的学习之上,以增强自身的疾病预防能力。
人们乐于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医疗知识,而生产者也乐于向人们生产医疗知识。根据企鹅智库调查,过去几年里,我国医疗健康自媒体有40000+,周阅读量100万以上,医疗健康问题每天搜索量达到6000万。但是,大量的互联网医学内容泥沙俱下,许多非专业人士开始将不明来源的资料简单堆砌,进而向人们传达了错误的信息。
一方面,洗稿式科普给大众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有人因为低烧不退,单纯依靠网络信息,自己诊断得了绝症而自杀。也有人因为虚假信息,耽误治病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劣币驱逐良币,很多专业医生洁身自好,不愿意通过互联网释放自己的专业价值。
在这样的状况下,腾讯医典希望能够重塑互联网医学科普,以权威的医生为作者,以前沿的知识为内核,以专业的态度为初心,以理性的思想为基石,让真正的医学为大众所接收,增强对健康的自我掌控。
不过,构造一个权威的医疗科普平台并非易事,要保证知识的有效性,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审查系统与更新系统,腾讯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不计回报的投入。
“春节之前,我们便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对相关知识进行跟进。”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表示,“整个疫情期间,我们做了2000多篇科普内容,阅读量增幅高达10倍,全网分发量高至百亿。到目前为止,腾讯医典已与超过5000名专业医生建立合作,内容覆盖1万个病种,涵盖85%以上常见疾病,并在肿瘤等慢性病建立覆盖单病种诊疗全流程的知识图谱。”
此外,在内容的信息与形式上,腾讯医典也在不断做出新的尝试。过去的医典一直与业内国际领先的医学专业杂志网站、政府单位、专业机构、学科学术水平优秀的专家合作,疫情之后,医典邀请到了钟南山教授、李兰娟教授加入其中,其形式先从最开始单纯的图文,向视频、直播转变。
腾讯医典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在腾讯系内,它更像一个内容“发电机”,为微信搜一搜、腾讯看点、腾讯新闻、腾讯视频等应用提供内容支持。
转变发生在2020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昨日,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宣布开放腾讯医典API,尝试与搜索入口、内容平台、移动应用、智能硬件等不同类型的平台建立合作,这些合作或许能够促成医典成为一个双向开放的内容平台。
腾讯医典API内容开源
“我们现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医典将继续在推广疾病认知上做大量工作,产出更多以直播、短视频为形式的主题内容。另一方面,医典将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包括和更多学术专家共造内容。当然,我们也会更加开放我们的生态,邀请更多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打造内容”张猛表示。
那么,回到最初,为什么腾讯要做以科普为核心的医典产品?稀缺性或是腾讯切入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
科技的革新能够推动医学的进步,同样的,社会还需要一个平台来承载这些进步,以让其普惠更多的患者,这便是腾讯医典的初心。
腾讯医疗的下一步会是哪里?
纵观整个生态大会,腾讯不仅仅着眼于医疗供需能力的造血,在下一个阶段之中,C2B将是腾讯深入医疗的核心主题。
腾讯的C2B思路
相关的动作已经处于同步推进之中,基于微信、企业微信的连接能力与管理能力,腾讯已经着手于药企、药房、互联网医院的数字化管理;基于其信息化的布局,腾讯将助力政府经办、监管医保,其内核涉及云PAAS平台、医保数据中台、DRGs运营管理、互联网+医保等场景。
那么,腾讯医疗的下一步会是哪里?
回头来看,腾讯“连接”的核心要义是提升医疗体系的信息化能力。由此可以预见,随着腾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其连接能力将进一步助力数字医疗共同体的互联互通,并以智慧医疗协同生态输出智慧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但即便是腾讯也不能独自上场实现上述使命。要实现整个行业的转型,腾讯还需医疗机构、ISV服务商、信息化厂商、医药器械企业、金融投资机构共同助力。
责任编辑:gt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909文章
44736浏览量
374485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2文章
47409浏览量
238924 -
区块链
+关注
关注
111文章
15562浏览量
10624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