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这一分支技术的不断发展突破,CV+AI开始不断渗透至生活乃至工作等各类场景之中。而在人脸识别应用逐步普及之后,借助CV+AI对动物进行识别,已成为了当下多数企业看好的一个全新发力点。
2018年时,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宣布达成合作,利用自家ET大脑涵盖的视频图像分析、面部识别、语音识别、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来对环境中的各项条件,以及畜牧自身从怀孕到出生再到成长过程中每一项数据进行监测,让每一头畜牧都有自己可供记录、查询以及分析的档案。
而近期,各大厂商更加快了在这一领域内的布局。7月20日,支付宝保险平台宣布开放宠物鼻纹识别技术,并联合大地保险、众安保险,将该技术第一次应用于宠物保险业务领域,并初步开始接受猫狗两类宠物投保业务。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新增的多条专利信息中,名为“狗鼻纹特征点的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的专利名称赫然出现在了其中。
而之所以机器视觉开始进入动物识别领域,其原因还要先从技术本身说起。
识别动物与识别人之间的差距
动物识别这条路之所以行得通,其原因在于动物与人类相仿,都有能够进行识别的生物特性。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狗鼻子上的鼻纹,与人类指纹相似,这是一种与生俱来且独一无二的生物特性,即便同一胎产下的狗,鼻纹也存在很大差异。
当然,此前的AI养猪借鉴的也是同一原理。借助每头猪不同的面部特征(两眼间的距离、嘴巴的位置、头骨的宽度),配合机器视觉结构化出的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才让这一解决方案有了落地的可能性。
这也是为何,机器视觉+人工智能(也就是CV+AI)近年来一直深耕养殖业的原因。毕竟相比种植产业来说,养殖业因素更为可控。而种植业即使在同一区域内,还要考虑气候波动等各项因素。
回归VC+AI这样话题来看,此前比特网在与一位业界人士沟通时,其表示动物脸识别其实跟人脸识别的原理相通。本质上来说采用的技术是相似的,只不过训练选用的样本有所差异而已。现阶段CV+AI炒的很热,其实最终并不在于企业算法有多高深,核心还是在于数据。谁能够设计出一个讨巧低成本,且能够源源不断产生数据的一个模式,并借助这一模式来反哺到数据之上,进行算法方面的优化,谁才能成功卡位这一市场当中。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以往在养猪时,若想对个体进行识别,通常采用的是射频识别(RFID)方式,也就是在猪耳部位以打孔的方式来添加一个标签。但此类方式的弊端在于,识别范围受限不能同时读取多类标签,且准确率也差强人意。同时这种方式在打孔时,亦会给牲畜带来极大的痛楚,因此在当下传统方式也因不人道而屡遭批评。
CV+AI动物识别背后的几点思考
CV+AI近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渗透至市场当中,一方面得益于数字化转型的带动,整个大环境发展趋势,也在朝着以科技为主导的规模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上走。
纵观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美国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始终保持着农业技术的全球竞争优势。比如利用机器学习,减少产量损失与劳动力成本,亦或是通过对物联网基础设施数据的收集,结合算法将其变为可视化的指导性数据,给出最佳的种植及市场方案。
除农业市场外,其他市场也给了CV+AI很大的渗透空间。以宠物市场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宠物行业的年增长率接近50%。
另一项来自中国宠物产业白皮书也指出,2018年国内已拥有将近3400万狗主和2260万猫主,宠物产业的数量在去年达到了1710亿元。
而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19 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首次突破 2000 亿大关,达到 2024 亿元,比 2018 年增长 18.5%,近 10 年 CAGR为 34.55%。
因此在宠物市场持续走高的背后,问题也接踵而至。一方面爱宠走失后很大几率无法被找回,室外张贴寻狗启示这种笨方式,不仅覆盖的范围有限,更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一些细节特征除饲养者外鲜有有外人能够辨别。
再者,与日俱增的宠物数量,亦对城市治理提出了全新挑战,如何以可行性方案来管控不文明养犬行为,更成为了留给城市治理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一个课题。
结语:可以说,阻挡在CV+AI面前的最大难题,已不再是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能够低成本的去用上技术。尤其在技术不断普惠的当下,如何打通数据链条,让商业模式能够真正转起来,才是挡在行业AI转型面前的最大拦路虎。
责任编辑:pj
-
机器视觉
+关注
关注
161文章
4345浏览量
120117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0172浏览量
268440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872浏览量
23761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