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公开演讲时的一句 “口误”——“曾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将自己送上热搜,也让两家涉事公司紧急回应。“躺枪”的蚂蚁金服、旷视科技纷纷发表声明进行澄清否认,随后,李开复也发表声明对其言论进行解释,且向涉事三家公司致歉,称自己只是口误,数据一直都在合作方客户服务器中,旷视科技只是提供AI技术给合作方而已。真相到底如何,网友心里各有一杆秤。可以说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是真的觉醒了。
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取得了显著发展,被广泛使用于身份认证等实际应用中——它既可以用于手机解锁、刷脸支付,也可以用于安防准入等场景,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普及。
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心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涉及“人脸数据的归属”等问题,相关企业必然表明自己的态度,绝不触碰红线。蚂蚁金服就重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蚂蚁的生命线,遵守法律 法规、遵循用户明确授权原则和最小化原则,是我们采集、留存和使用数据的三条红线,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旷视科技也在官微回应称,在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旷视科技始终尊重并致力于协助客户确保数据安全,不掌握,也不会主动收集终端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这是旷视科技的一贯原则。
然而实际上,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隐私安全却屡屡爆出问题。近年来,不时有网络曝光,一些互联网公司存在技术滥用,擅自超越界限,私下采集、交易、泄露用户数据信息,严重侵犯了用户个人权益。
其实,人们也明白,在享受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把自己的信息和隐私暴露在阳光之下。作为社会人,我们需要在社会上走动,与人相处,那么不可避免被看见、被听见、 被注意、被记忆,所以自愿牺牲一部分隐私达到交流的目的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个红线在于,是自愿还是被动,是为了公权还是私利。以“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为例,郭兵并未被征求意见,就被默认同意将面部信息提供给杭州某动物园进行入园认证,也就是说人脸数据被采集者在很多时候是缺乏选择权和知情权的。某些企业在推广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时,往往忽视用户对风险的知情权,使人脸数据的采集 “正当化”“平常化”。
面部、指纹、虹膜、声音等信息均属于生物识别信息的范畴,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等特点,一旦泄露就意味着终身泄露,就很有可能给个人带来安全和经济损失。其实不只是人脸信息泄露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单是手机APP泄密后果也是不可小觑。目前在安卓手机上,一些APP申请的用户权限动辄数十 项,单纯的手电筒却需要读取照片、调用摄像头、读取通讯录、读取位置信息等,某些非法APP“偷听”用户的信息,电商网站上的消费信息被偷取、置换和销售或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些采集和存储数据衍生的旁门左道,并非人工智能或人脸识别技术本身的错误,技术推广的初衷更是为了利于人们生活。比如,工信部规定,自2019年12月1日起,电信企业需在实体渠道全面实施人像比对技术措施,人像比对一致方可办理入网手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用户在办 卡时,人脸比对系统能够提取出摄像头采集到的人脸特征和用 户身份证照片上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得出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从而确定是否为同一人,保证用户身份真实性。而这也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防范用户名下不知情办卡,杜绝了一些通信信息诈骗行为的发生。
所以根源上还是要解决如何用好技术“这把剑”的问题, 隐私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能不能在保证数据隐私安全的同时,让用户既有安全感又能获得各种便利?这需要对人脸技术和数据实施严监管,并建立相关行为规范,防范相关公司 滥用技术,侵犯用户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tzh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1158浏览量
269525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2文章
47445浏览量
239053 -
人脸识别
+关注
关注
76文章
4012浏览量
8205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