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点,这个屁股后面的喷气管我们学名叫尾喷管,又叫排气喷管,简称喷管。其主要作用是将由涡轮流出的、仍有一定能量(势能、热能)的燃气膨胀加速,以较大的速度(一般为550~600米/秒)排出发动机,用以产生推力。
现场实录F35B尾喷管,看看做工有多复杂
超机动性、隐身、超视距打击和超声速巡航等是当前先进战机的几个主要标准,而超机动性、超声速和隐身三者都与尾喷管息息相关。
战机改变尾喷管方向,实现悬停
F-35B是如何做到垂直起降的
F-35B尾喷管结构的解读
尾喷管与超声速
尾喷管与超声速的缘分,我们得从气体的这个特性说起:
亚声速(速度低于当地声速)气体在截面不断变小的管道中会加速。
超声速(速度高于当地声速)气体在截面不断变小的管道中会减速,在截面增大的管道中反而会加速。
战机尾喷管大致有两种分类方法:1,收敛和收敛扩张;2,喷口面积可调和不可调。
不可调节的收敛形尾喷管(固定喷口的亚声速尾喷管):结构最简单,重量最轻,广泛应用于亚声速及低超声速飞机上的不带加力燃烧室的涡喷发动机,及涡轮后燃气焓降较小的涡桨和涡扇发动机。(如WP5甲的尾喷管)
可调节的收敛形尾喷管:能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获得良好的性能,带加力的发动机必须采用可调节的尾喷管,保证在加力状态下相应地加大喷口。有的发动机通过改变喷口面积来改变工况。其主要类型有:多鱼鳞片式,双鱼鳞片式,移动尾椎体式,气动调节式。(鱼鳞片又叫调节片,多鱼鳞片式参考WP6,WP7)
可调节的收敛扩张形尾喷管:超声速飞机用(无论有无加力),其燃气的膨胀比很大,用此型尾喷管减小燃气不完全膨胀的推力损失。有移动尾椎体式和多调节片式等。(如AL-31f)
超声速飞机还用过引射式尾喷管,用引气气流调节主流的膨胀比。
以上尾喷管是直流式的,燃气向后排出。
还有偏转燃气流的,如“飞马”发动机,带有折流板,用于短距/垂直起降,类似的还有F-135发动机,3轴承旋转喷管,用于STOVL。
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减速,缩短降落时的滑跑距离,或飞行中机动,减速的反推力装置,主要是将燃气流偏转向前方,产生反推力。有蛤壳形门式,戽斗式门,外涵反推装置。
高温高压的燃气在尾喷管里不断膨胀加速,最终以高速排出,使发动机获得推力。对于喷气式战斗机(现代先进战机一般装配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尾喷管排出的燃气速度越快,航空发动机获得的推力就越大。
早期的喷气式战机多是亚声速或低超声速的,因此可以采用纯收敛型喷管,但是不适用于高超声速飞行。于是,收敛-扩张型喷管出现了。先收敛让亚声速气体膨胀加速,到了声速以后再扩张让超声速气体继续膨胀加速。
喷管的形式、喉道面积和出口面积必须和发动机流量、压比相匹配。发动机在工作时提供给尾喷管的空气流量和压强并不是固定值,往往跟随工作状态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喷管的喉道面积和出口面积不断进行调节,可调喷管也应运而生。
尾喷管与超机动性
聊得火热的论坛贴吧里,“矢量喷管”几乎成了先进战机的代名词。轴对称矢量喷管、转向矢量喷管、二元矢量喷管、气动矢量喷管等等都是军迷们的热门话题。事实上,矢量喷管不仅能为飞机提供向前飞行的推力,而且还可补充或取代气动舵面对飞机进行控制,甚至帮助飞机实现短距起飞和垂直起降等,大大增强了飞机的机动性。
▲轴对称矢量喷管
▲轴对称矢量喷管
轴对称矢量喷管结构轻质高效,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使飞机不需要做较大的改装即可实现矢量推进。
▲转向矢量喷管
▲三轴承旋转矢量喷管
▲三轴承旋转矢量喷管示意图
转向矢量喷管可以向下偏转至与地面垂直,使喷气流垂直向下喷射,帮助飞机实现垂直起降等。
▲二元矢量喷管
▲F15矩形二元矢量喷管
▲F22矩形二元矢量喷管
二元矢量喷管具有矩形构型,在红外隐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更有利于实现与飞机后机身高度一体化的设计。
▲气动矢量喷管(原理图)
气动矢量喷管依靠二次流注入使喷管主流发生偏转从而形成推力矢量,主要针对未来高推重比发动机排气系统,具有重量轻、零件数量少等特点。
日本“心神”战斗机的推力矢量尾喷管很特别,采用了较为简单和初级的三片折流板设计。
这三片折流板呈120度布置,在飞控系统控制下,协同偏转,就能够任意角度改变发动机喷流方向,实现矢量推力。
折流板作动机构特写,由于仅是单自由度偏转,结构比较简单,活动部件也较少。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偏转时对推力损耗较大。由于是三片组合作用,不同偏转角度的矢量推力大小和方向也不均匀。
折流板部件特写,机体内伸出液压作动筒,驱动折流片在一定角度内活动。可以看出金属部件的表面处理工艺还是很不错的,从外侧经过的线缆也被金属焊接包覆固定。
从侧面看,“心神”的折流板还部分运用了隐身修形,采用锯齿设计。折流片内侧据称为耐高温钛合金材料,上面分布了几处传感器,用来测量喷流压强速度等参数,供后续研究使用。
尾喷管与隐身性
发动机隐身技术是战机隐身的重要一环,其内容涵盖减小发动机可观察部件的探测反射特征、降噪和红外抑制技术,而尾喷管的改造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发动机的隐身性能。
改变尾喷管的气流稳定性是发动机降噪的主要途径之一。锯齿形尾喷口、微喷射流等技术均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这是俄罗斯T-50战机换装的新型发动机“产品-30”涡扇发动机,采用的是同轴三维推力矢量尾喷管,锯齿状的末端扩敛片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
“产品-30”涡扇发动机的尾喷口特写,结构非常复杂。
发动机尾喷口的燃气流是飞机红外辐射的主要来源之一。伊拉克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伊拉克战机都是被红外制导导弹击落的。遮掩尾喷管、尾喷管周围涂隔热涂层或加红外挡板、全长加力筒体隔热屏、改变尾喷口方向等,都是实现红外抑制、增强发动机隐身性能的有效方式。
▲AL-31发动机尾喷口内部的结构极为复杂
▲“台风”战斗机的尾喷口内部已经较为精简
▲F-22的尾喷口内不但进行了精简,还部分应用了雷达屏蔽器技术
▲F-35尾喷口内的雷达屏蔽器遮挡了绝大部分复杂机构
日本网友拍摄的最新的
F-35战斗机隐身尾喷管
内容来源:中国航发作者:中国航发研究院,张静娴、航空制造网
原文标题:有这样的大屁股,才是战机中的战斗机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
战斗机
+关注
关注
1文章
134浏览量
15645 -
超声速
+关注
关注
0文章
6浏览量
6606
原文标题:有这样的大屁股,才是战机中的战斗机
文章出处:【微信号:AMTBBS,微信公众号: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