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fudzilla消息,针对包括英特尔、高通和特斯拉在内的多家巨头反对英伟达收购ARM。目前,除了ARM和英伟达,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对行业不利。除此以外,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可能也会对这一收购表示反对,但这还不是亟待考虑的问题,因为常规上该收购需要18到24个月才能完成。
目前由英特尔、高通、特斯拉和芯片市场上其他一些主要参与者组成的联盟正在商讨这一收购的可行性,以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并向美国和全球有关当局表述他们的观点,预计结果将很快公布。苹果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但是它可能会退出,因为它可能会与ARM和英伟达达成单独协议。
9月13日,知名厂商英伟达宣布,该公司已同意花费400亿美元从软银集团手中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商ARM。相关人士表示,这可能会让英伟达成为芯片行业的一个超级巨头,相关方面可能会在本周内宣布ARM的现金价股票交易。
责编AJX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高通
+关注
关注
77文章
7514浏览量
191336 -
ARM
+关注
关注
134文章
9184浏览量
369728 -
NVIDIA
+关注
关注
14文章
5087浏览量
10391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多家私募股权公司竞相收购趋势科技
据路透社近日发布的博文报道,多家知名私募股权公司正积极寻求收购日本网络安全巨头趋势科技(Trend Micro)。趋势科技作为一家在网络安全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企业,其市值高达1.53万亿日元(折合
马斯克明确表态:对收购TikTok不感兴趣
近日,马斯克在德国一场技术峰会的线上视频中,首次公开表达了他对收购TikTok的立场——“不感兴趣”。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峰会视频连线环节,马斯克明确表示:“我没有参与
本田提议收购日产股份遭强烈反对
本田公司近期向日产公司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收购日产的股份并将其整合为本田的子公司。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日产的积极回应,反而遭遇了日产的强烈反对。分析人士认为,本田要实现这一目标预计将会面临巨大
高通与Arm许可争议缓和
长达数月的争议出现了缓和。回顾2024年10月,Arm曾威胁要终止与高通的许可协议,这一事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争议的背景主要涉及高通对Nuvia的收购以及双方在许可协议上的分歧。
NVIDIA携手行业巨头,共促医疗健康产业变革
近日,NVIDIA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旨在通过前沿技术推动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产业的变革。此次合作,NVIDIA将携手行业内的领先机构,共同加速药物发现、提升基因组研究水平,并
联发科与NVIDIA合作 为NVIDIA 个人AI超级计算机设计NVIDIA GB10超级芯片
,为各类采用Arm架构SoC的设备提供卓越的AI、通信、多媒体与高能效用户体验。联发科将丰富的专业技术带入此次与NVIDIA的合作中,以共同打造业界先进的平台。 联发科副董事
imec主导汽车Chiplet计划,多家巨头企业加入
近日,比利时微电子研究实验室imec宣布了一项重要进展,其主导的汽车Chiplet计划已成功吸引了多家欧洲及国际知名企业加入。这些企业包括Arm、宝马、博世、SiliconAuto、西门子和Valeo等欧洲企业,以及ASE、Ca
面对高通收购,Apollo 50亿美元投资,你该买入英特尔股票吗?
财经认为高通收购英特尔大概率不会成功,而且英特尔将强烈反对。 (5)猛兽财经对英特尔股票的技术分析:支撑位:19美元,阻力位:25美元。 A
![面对<b class='flag-5'>高</b>通<b class='flag-5'>收购</b>,Apollo 50亿美元投资,你该买入英特尔股票吗?](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8/DC/wKgaombzyv2AWw-pAAIzdwpMe3I527.png)
特斯拉最大散户股东反对马斯克560亿美元薪酬方案
作为特斯拉最大的股东之一及散户投资大户,拥有逾2700万股股票的Leo近年来对马斯克领导能力表达出诸多不满,并对拟议薪酬计划提出坚决反对。
IBM将收购软件公司HashiCorp
科技巨头IBM近日宣布,将斥资64亿美元以每股35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知名软件公司HashiCorp。此次收购旨在进一步增强IBM在云计算和基础架构管理领域的实力。
在被超60亿美元收购后,日本光刻胶巨头JSR寻求扩大规模
在被超60亿美元收购后,日本光刻胶巨头JSR积极寻求扩大规模,以适应全球芯片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特斯拉全球裁员10%,多家媒体发文评论
《金融时报》指出,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以及特斯拉销售额排名第二的市场,中国市场给特斯拉带来巨大压力。本土电动汽车制造商与外国汽车巨头的激烈竞争愈演愈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