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不惧,方能翱翔于天际马来西亚女孩闯华为
01
“回车”是个什么车?
2016年末,我即将大学毕业。作为一名马来西亚华人,当时的我对华为知之甚少,大概知道它是一家很有名的中国公司。没想到不久后,我幸运地通过了一系列面试,正式加入马来西亚华为软件售前投标部,成为了一名地道的“华为er”。
正当我怀着对未来职业的无限憧憬,立志做出一番成绩时,残酷的现实如同马来西亚38度高温炙烤一般,不适感扑面而来。这个岗位主要是负责软件项目的售前技术投标,刚入职,我就遇到了几大难关:语言关、专业关、职场关,几乎每天都在“Culture Shock”中度过,这令我一度怀疑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由于大学专业是IT,主修电子商务,所以对于通信领域的知识我几乎是一片空白。我搜罗了大量的产品和技术文档、胶片资料,准备开始从头学起,可是刚一打开便遇到了“拦路虎”——虽然我是华人,会说中文也看得懂中文,但中学以后的课程都是英文授课,现在看起中文资料来,很多地方我很难抓住其真正含义;而对于英文材料呢,我也很难准确给出对应中文的精确表达。刚开始,我和中方同事们讨论问题时,经常“大眼瞪小眼”,互相不懂对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有一次,同事教我操作配置器:“点一下这个,然后回车就行了。”“回车?什么车?哪有车?”从未听过这个词汇的我,当时那叫一个满头雾水。看到我的表情,同事瞬间忍俊不禁,敲了一下键盘上的“Enter”键,我这才明白,原来“Enter”的中文叫“回车”啊!
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慢慢去积累、训练自己掌握一些中文专业术语和惯用的表达方式,平时坚持多聊、多看、多理解,逐渐掌握了要领。时间一长,沟通自然顺畅了很多,我的中文表达越来越溜了。每当我说了什么内部“行话”,同事们就会打趣我说:“欣仪,你真的不是中国人吗?”
语言虽然关过了,但我还在努力适应华为的工作节奏和风格。马来西亚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大家都是慢悠悠地生活和工作。但是华为的风格给我感觉就是“雷厉风行,讲究效率”,尤其在投标项目的时候,每天都像打仗一样,目标明确、节奏紧张,所有人都在陀螺般地高速运转,这对我来说真是不小的挑战。
刚开始做项目时,我有很多问题想向专家请教,于是在邮件上洋洋洒洒地写得十分详细,发送后就默默地等待回复,哪怕有时候半天都没有得到回应。导师见状,告诉我:“别等了,直接给他打电话。”“没接电话?那直接打手机看看。”
后来同事告诉我,做项目一定要懂得push, 要主动engage,遇到紧急事情可以直接打电话,千万不要害羞,不要怕张口。渐渐地,我化被动为主动,遇到问题就推动解决。随着一次次熟悉的机器女声“Welcome to join the conference”响起,我逐渐适应了主动积极的快节奏工作,这样的氛围像是一个助推器,将我迅速推进轨道,快速成长起来。
02
波分,下一个路口遇见你
2017年至2019年期间,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逐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一姐”(谁让我们软件组只有我一个本地女生呢,哈哈)。软件部门兵强马壮,我身边不仅有热心指导我的导师,还有在各领域都非常厉害的前辈们,他们对新人格外关照,将各种业务知识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向我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
然而很快挑战就来了。2019年年中,软件改革正在进行,部门人员有所调整,中方员工都要回到深圳总部,其余本地员工需要转到各个产品小组。当时,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有无线、数通、波分、核心网等等。
我想加入波分组,心想可以尝试做下波分网设,挑战下自己。波分的组长给了我很多建议,他问我:“坦白说,波分产品比较复杂,想要做深的话,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比较辛苦,你确定吗?如果你没考虑清楚,我不建议你选这个产品。”
回去之后我又考虑再三,觉得还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如果我单纯只是因为“难”而放弃,我怕自己以后会为“没去做”而后悔。组长见我这么坚定,点头同意了。
刚刚转入波分小组第一周,组长已经开始给我分配项目,这一下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我不拿出刚入职时学习软件的那股劲头,面对更复杂的波分系统,我可能会进步很慢。”我憋了一股劲,开始加班加点学习波分产品知识。每天下班后,只要看到组长有时间,我便请求他帮忙给我“开小灶”,给我恶补业务知识。从波分基础到波分设计,我力求掌握每个环节并且融会贯通。
组长的辅导专业而又细致,不仅帮我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还帮助我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每天培训之前,他都会要求我自行讲解一遍前一天的课程内容,碰到有“盲点”的地方,他会再仔仔细细、深入浅出地为我解释一遍,无论工作如何繁忙,在我请教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同时,组长还为我分配了非常专业的前辈做我的导师,稍有空闲,导师就会与我讨论波分的知识,分享项目经验,锻炼我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组长和导师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指导,让我感受到组织对我的关注与期待,更加鞭策着我积极发挥起主观能动性。
学习是枯燥的,但是获得知识的成就感是令人喜悦的,一步一步,我从那个初来乍到、一问三不知的波分小白,在随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渐渐具备初步网络规划及承接小项目的能力。
这天,组长找到我说:“欣仪,印尼有一个项目快发标了,比较紧急,你出差支持下吧,签证下来马上出发,你也好好锻炼锻炼。”就这样,我带着小小的自信又有些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来到了印尼,投入到紧张的投标项目中。
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就是需要两周快速交标,包括技术标和商务标,项目组面临的压力很大。考虑到同时要满足客户需求和保证商务竞争力,项目组决定采用最新产品进行竞标,但由于新产品尚未上市,资料较少,现有工具无法提供支持,我们只好争分夺秒地开始一条一条地手动输入报价。为了避免出错,新产品的每一个特性、每一个细节,我都找到研发同事一一确认清楚;为了保证交标件的质量,项目组与机关专家反复沟通评审方案,确保方案具备竞争力和可实施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们的项目成功中标了。初战告捷,代表处发了喜报表示祝贺和表彰,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我感到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肯定。03
穿上黑袍,两次闯中东
我曾两次出差沙特。2019年中,当时还在软件小组,由于部门扩展业务,组长让我出差沙特担任项目投标经理,那会儿沙特刚刚放开女性可以单独入境的政策,恰好让我有了这样的机会。
之前一提到沙特,白袍、黑袍、石油、沙漠、王子、土豪国家,这一串关键字就会从脑海里冒出来,构成了我对这个国家的全部印象。等到真要去了,人生第一次出差,第一次一个人飞去那么远的地方,第一次穿上黑色长袍,我胆战心惊地踏上了这个神秘的国度。
第一次承担投标经理的工作,说实话心里还真没底,刚开始时项目组成员热火朝天讨论着项目时,我根本融入不了。所幸负责跟我接口的是一名中文说得比我还溜的中东员工,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穆”。作为PMO(项目管理办公室)“老司机”,老穆悉心指导我,从发标到交标,需要走的流程、注意事项,他都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地教给我。
渐渐地,我找到了状态,一线同事看到我每天的学习劲头,打趣我说:“欣仪,原来你是来短期出差的,我还以为你是来当老穆的徒弟呢。”不负老穆的教导,在项目运作中,积极响应一线需求,协调项目组成员输出无质量问题的交付件,并确保项目运作规范,最后项目顺利交标。
项目顺利结束后,我在回马来西亚的路上思考着此次中东之行的收获。之前做投标项目,我对项目还没有全局的认识,现在做了投标经理以后,我的思维得到了不同的锻炼,考虑事情也更加全面了。
2020年2月,沙特波分项目发标,需要人到现场支持项目投标。组长问我:“欣仪,你想去再去一次沙特吗?”我想到这是一个能更快将波分网络设计规划这一块能力建立起来的好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待到三月中旬,由于疫情原因,沙特开始实行封城宵禁,客户也因此推迟发标。但项目组成员并没有松懈下来,大家持续优化方案,仔细打磨好方案和网络设计,希望在项目正式发标前,做好万全的准备。
等到四月末,客户正式发标。由于项目范围大,很多细节需要优化,而此时距离交标只有两周时间,非常紧迫。我开始与项目组成员开会沟通方案,每一天从早晨到凌晨,我几乎没有挪动过位子,反复沟通方案、评审方案、刷新报价,只为呈现给客户呈现最佳方案和高质量的交标件。
顺利交标的当天,我站在窗前,欣赏了一下久违的蓝天,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转头就参与多轮澄清和方案优化之中,直到最终项目成功中标,我心里一块大石头这才落了地。
尽管外部条件恶劣,胜利来之不易,不知不觉中,我也变成了真正的“奋斗者”,体会到了“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华为精神内核。在华为的工作总是特别的忙碌,但在忙碌之余,我和小伙伴们也喜欢玩两局“王者农药”,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一个英雄角色——赵云,非常认同他的那句台词:“心怀不惧,方能翱翔于天际!”与诸君共勉之。
-END-
来源 | 《华为人》人荐人爱电子专栏
责任编辑:haq
-
通信
+关注
关注
18文章
6024浏览量
135949 -
华为
+关注
关注
216文章
34411浏览量
251495 -
IT
+关注
关注
2文章
862浏览量
6350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