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高级封装技术:创建接近单片互连性能的封装上互连

电子设计 来源:EDN 作者:RAVI MAHAJAN 2021-04-01 15:06 次阅读

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发布了许多涉及用于半导体器件的高级封装体系结构的公告。这些架构为产品设计人员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异构集成在封装上不同硅工艺上优化的不同IP,从而显着提高性能。

对高级封装的最近兴趣是由对增加封装上带宽的需求,对来自多个代工厂的各种IP进行集成的需求以及对提高产量弹性的需求所驱动的。有机封装是出色的异构集成主流平台,可在紧凑的外形尺寸中实现空间转换,并在物理上实现了封装上的互连(电源效率高,带宽高)(图1)。

图1英特尔Agilex FPGA提供了一个封装上异构集成的示例。资料来源:英特尔

先进封装的目标之一是开发越来越密集的横向和纵向互连,以使用这些互连创建的管芯到管芯链接具有最小的功率损耗和延迟,同时又能确保信号完整性。本质上,重点是创建接近单片互连性能的封装上互连,并且在封装上创建的复合设备的行为就像一个虚拟的单片实体。

2D和3D架构

封装上互连以及具有这些互连的更广泛的封装体系结构可以在封装的xy平面中分为2D和3D(图2)。

o4YBAGBlbtOAHJC-AAI86ePDHDc645.png

图22D和3D架构的互连术语。资料来源:电子封装协会,IEEE

2D架构定义为两个或更多有源硅器件并排放置在封装上并在封装上互连的架构。如果互连是“增强型的”(互连密度比主流有机封装更高,并且可以使用有机介质完成),则该体系结构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2D有机(2DO)体系结构。同样,如果增强型体系结构使用无机介质(硅,玻璃或陶瓷中介层或桥接器),则该体系结构进一步细分为2DS体系结构。

3D架构被定义为两个或更多有源硅器件在没有封装代理的情况下堆叠并互连的架构。在此定义中,短语“在没有封装代理的情况下互连”仅表示有源硅片之间的互连不通过封装,因此它们的设计和性能不直接取决于封装体系结构。

互连密度

物理互连密度可以通过两个关键指标来捕获(图3)。线密度表示从芯片边缘向外逃逸的导线数量,以进行侧向的芯片到芯片互连,而面密度表示用于形成垂直连接的凸块数量。

o4YBAGBlbumAd_sMAALpdn-1pj4903.png

图3可以通过这两个关键指标来捕获线性和区域互连密度。资料来源:英特尔

图4和图5描述了不同包装技术的线性和平面密度的包络线。如两个图所示,使用不同的互连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广泛的互连密度。通常,使用硅后端布线的技术具有最高的布线密度,因为它们提供了更细,间距更紧密的布线(图4)。

o4YBAGBlbwCAHaRmAAHBIAmQwQQ783.png

图4该图显示了不同高级封装体系结构的线性互连密度包络。资料来源:英特尔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并行,宽且缓慢的芯片到芯片链接,并且需要特别注意链接设计,以解决布线密度增加带来的信号完整性问题。随着凸点间距的缩小,平面的凸点密度与凸点间距的平方的倒数成正比(图5)。

o4YBAGBlbw6AHO1zAAJu2s41jXU838.png

图5该图显示了面积互连密度与凸块间距和架构的关系。资料来源:英特尔

如今,大多数面积的芯片到芯片和芯片到封装的互连都使用焊料来形成接头。随着凸点间距的缩小,从焊料到使用Cu-Cu互连(约20-25μm)将有过渡,以实现持续的互连密度缩放。因此,工业上的重点是增加Cu-Cu互连的技术范围。

互连密度缩放的一个常见的根本原因是需要增加封装上裸片到裸片链路的带宽。带宽缩放速率可用于定义互连缩放路线图。根据《异构集成路线图2019年版》,互连技术扩展路线图可实现链路带宽的世代加倍。

图6显示了用于异构集成的高级包装体系结构的一些示例。

图6一些先进的软件包体系结构在所有三个维度上提供了更多的分区机会和规模扩展。资料来源:英特尔

软件包与系统设计师之间的协作

随着高级包装技术的发展,它们将通过异构集成提供更高的包装性能,从而使性能越来越高的系统成为可能。通过加强包装和系统设计人员之间的协作伙伴关系,可以更好地实现此系统性能。

下面列出了一些合作伙伴关系将如何帮助最大化系统性能的示例:

系统板的功能,材料和设计必须不断发展以支持更高的速度和更高的带宽信令。封装和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可创建功耗最大化,成本优化的系统链接,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带宽,从而有助于最大化系统性能。

可以预见,除了电气链路之外,将来还将需要光子学和无线链路以最大程度地扩大覆盖范围和带宽。开发和扩散这些不同的信令技术将需要协作以实现标准化的模块化可扩展性。

将需要专注于开发有效的系统电源传输网络

符合系统尺寸和可靠性要求的整体系统冷却方法将确保系统冷却能力不会限制系统性能。

模块化和可伸缩性将需要在系统级别使用的各种连接器技术中构建。

总之,当今有许多先进的包装技术可用来提高包装上异构集成IP的性能。这些技术着重于扩展互连密度,以帮助扩展封装上芯片对芯片链接之间的带宽并提高性能。软件包与系统设计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以优化软件包系统集成,将有助于最大化系统性能。

RAVI MAHAJAN,英特尔研究员,是技术发展的组装和测试未来技术的英特尔共同主任。
编辑:hfy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信号完整性
    +关注

    关注

    68

    文章

    1416

    浏览量

    95606
  • 系统设计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54

    浏览量

    21647
  • 半导体器件
    +关注

    关注

    12

    文章

    765

    浏览量

    32160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光电共封装技术CPO的演变与优势

    光电封装技术经历了从传统铜缆到板上光学,再到2.5D和3D光电共封装的不断演进。这一发展历程展示了封装技术在集成度、
    的头像 发表于 01-24 13:29 423次阅读
    光电共<b class='flag-5'>封装</b><b class='flag-5'>技术</b>CPO的演变与优势

    英特尔IEDM 2024大晒封装、晶体管、互连等领域技术突破

    芯东西12月16日报道,在IEDM 2024(2024年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上,英特尔代工展示了包括先进封装、晶体管微缩、互连缩放等在内的多项技术突破,以助力推动半导体行业在下一个十年及更长
    的头像 发表于 12-25 09:52 232次阅读
    英特尔IEDM 2024大晒<b class='flag-5'>封装</b>、晶体管、<b class='flag-5'>互连</b>等领域<b class='flag-5'>技术</b>突破

    研究透视:芯片-互连材料

    ,需要更多类型的连接。这一综述,通过关注材料的载流子平均自由程和内聚能,回顾了开发更好互连的策略。 摘 要 在芯片上集成更多器件的半导体技术,目前达到了器件单独缩放,已经不再是提高器件性能的有效方式。问题在于连接晶
    的头像 发表于 12-18 13:49 401次阅读
    研究透视:芯片-<b class='flag-5'>互连</b>材料

    一文了解晶圆级封装中的垂直互连结构

    Molding Via,TMV)、玻璃通孔(Through Glass Via,TGV)。这3 种垂直互连结构也是业内公认的推进三维集成封装的关键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11-24 11:47 603次阅读
    一文了解晶圆级<b class='flag-5'>封装</b>中的垂直<b class='flag-5'>互连</b>结构

    先进封装互连工艺凸块、RDL、TSV、混合键合的新进展

    谈一谈先进封装中的互连工艺,包括凸块、RDL、TSV、混合键合,有哪些新进展?可以说,互连工艺是先进封装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
    的头像 发表于 11-21 10:14 1277次阅读
    先进<b class='flag-5'>封装</b>中<b class='flag-5'>互连</b>工艺凸块、RDL、TSV、混合键合的新进展

    探索倒装芯片互连:从原理到未来的全面剖析

    在半导体行业,倒装芯片(Flip Chip)技术以其高密度、高性能和短互连路径等优势,逐渐成为高性能集成电路(IC)封装的主流选择。倒装芯片
    的头像 发表于 11-18 11:41 656次阅读
    探索倒装芯片<b class='flag-5'>互连</b>:从原理到未来的全面剖析

    柔性基板异质集成系统的印刷互连技术

    柔性基板上异质集成在近些年被开发应用于高性能和柔性需求的应用场景。可靠的2D和3D布局对于系统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在采用传统的互连技术又面临机械以及热性能的不兼容。例如超薄芯片太脆而难以
    的头像 发表于 11-05 11:23 388次阅读
    柔性基板异质集成系统的印刷<b class='flag-5'>互连</b><b class='flag-5'>技术</b>

    硅通孔三维互连与集成技术

    本文报道了硅通孔三维互连技术的核心工艺以及基于TSV形成的众多先进封装集成技术。形成TSV主要有Via-First、Via-Middle、Via-Last 3大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1:08 2399次阅读
    硅通孔三维<b class='flag-5'>互连</b>与集成<b class='flag-5'>技术</b>

    芯片和封装互连技术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计算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信已成为系统性能的主要瓶颈,而非计算本身。这一转变使互连技术 - 即实现计算系统各组件之间数据交换的通道 - 成为计算机架构创新的焦点。本文探讨了通用、专用和量子计算系统中芯片和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09:50 522次阅读

    高密度互连,引爆后摩尔技术革命

    领域中正成为新的创新焦点,引领着超集成高密度互连技术的飞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高密度互连,将是推动先进封装
    的头像 发表于 10-18 17:57 340次阅读
    高密度<b class='flag-5'>互连</b>,引爆后摩尔<b class='flag-5'>技术</b>革命

    TE推出AMPMODU互连系统产品特色是什么?-赫联电子

    对细间距连接器的需求。它设计为兼具可靠性和经济性,可满足各种封装互连要求。种类繁多的元件和应用可能性,加上小巧紧凑的占用面积,使其不仅帮助您节省空间,而且也能进行高质量的设计。这使 AMPMODU
    发表于 09-27 17:09

    互连,尚能饭否?

    共读好书 随着铜的有效性不断降低,芯片制造商对新互连技术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为未来节点和先进封装性能提升和减少热量的重大转变奠定了基础。 1997 年引入铜
    的头像 发表于 07-02 08:40 566次阅读
    铜<b class='flag-5'>互连</b>,尚能饭否?

    无压封装的力量:纳米银技术引领未来电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功能日益强大,对封装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纳米银无压封装互连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5-16 10:12 831次阅读
    无压<b class='flag-5'>封装</b>的力量:纳米银<b class='flag-5'>技术</b>引领未来电子

    日月光推出先进封装平台新技术:微间距芯粒互连技术

     这项技术采用新型金属叠层于微凸块之上,达成20μm(2*10-5米)芯片与晶圆之间的极致间距,较从前方案减少了一半。此举大幅度增强了硅-硅互连能力,对其它开发过程大有裨益。
    的头像 发表于 03-22 13:59 809次阅读

    一文解析SiC功率器件互连技术

    和硅器件相比,SiC器件有着耐高温、击穿电压 大、开关频率高等诸多优点,因而适用于更高工作频 率的功率器件。但这些优点同时也给SiC功率器件的互连封装带来了挑战。
    发表于 03-07 14:28 1495次阅读
    一文解析SiC功率器件<b class='flag-5'>互连</b><b class='flag-5'>技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