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后,一直受到学生党和工作党的欢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延伸的产品不断涌现,可见该市场的巨大潜力。本文作者以XMind和MindMaster为例,对两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目录:
- 市场与产品介绍
- 用户群体分析
- 产品设计分析
- 运营策略分析
- 总结
一、市场与产品介绍
1.1 市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以来,很多基于这一概念的产品如雨后春笋冒出,有专注思维导图的XMind、百度脑图、MindMaster,有主打综合绘图(涵盖思维导图)的Processon、Edraw、迅捷画图,还有石墨文档、墨刀、印象笔记等办公协同软件,如今也陆续在自家产品上开发出思维导图的新功能。
国内知名软件团队之所以都一头扎进思维导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片蓝海,市场竞争还不激烈。尽管目前没有相关报告透露思维导图行业的发展数据,但笔者从XMind 2019年和2020年的两段资料介绍得出了两个关键数据:
“在全球范围内,约有6亿人在使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其用户涵盖众多领域,包括企业家、政府、公司、学术机构等。而XMind 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思维导图软件,作为开源的商业软件,XMind 简单易用,稳定高效,支持多平台、多语言、多格式导出,不仅能绘制思维导图,还能绘制鱼骨图、二维图、树状图、逻辑图以及组织架构图等。”(2019年)→思维导图全球用户数:6亿
“XMind 是一个全功能的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软件,为激发灵感和创意而生。作为一款有效提升工作和生活效率的生产力工具,受到全球百千万用户的青睐。”(2020年)→XMind全球用户数:百千万用户
也就是说,即使是知名度较高的XMind,目前也只是瓜分了大约1/10的市场份额。
另外,百度指数显示,“思维导图”关键词在PC+移动端的搜索指数逐年攀升,2020年疫情期间更是达到顶峰。可以这么说,思维导图是一个远未触碰到天花板的潜力市场。
1.2 产品
本文分析的是XMind和MindMaster这2款思维导图软件。之所以剔除掉百度脑图,是因为它目前只提供Web网页版,而且整体功能相较简单。无论从产品设计、运营策略还是盈利模式上,都不太具有可比性。
1.2.1 XMind
XMind于2006年上线,支持思维导图、鱼骨图、二维图、树状图、逻辑图以及组织架构图等图形的高效绘制。它开发了两个版本,分别是XMind 2020和XMind 8,前者可以视作后者的简化版,类似QQ和Tim,抖音和抖音极速版的关系。
XMind 2020的slogan是“大脑的全功能瑞士军刀,笔和纸的高科技替代者”,XMind 8的slogan是“风靡全球的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软件,融合艺术与创造力,让思维清晰可见”,两者共同突出产品对大脑、对思维的锻炼。
1.2.2 MindMaster
相比XMind,MindMaster则年轻很多。MindMaster在2017年上线,同样支持多类思维导图的高效绘制。而且仅用了1年时间,其产品下载量就破百万次,其研发公司亿图软件也于2019年被上市公司万兴科技超6倍估值并购。
MindMaster的slogan是“有序构建您的知识和想法,让创意破茧而出”,不难看出,其定位除了思维锻炼,还有创意捕捉。和XMind 8的slogan其实非常相似。
两款思维导图软件都兼容Windows、MacOS、Linux、iOS、Android等系统,MindMaster额外支持Web网页端运行,都是希望争取更大范围的用户群体。
二、用户群体分析
2.1 用户群体
▲图源百度指数 搜索指数概览
▲图源百度指数 用户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
▲图源百度指数 XMind用户地域分布
▲图源百度指数 MindMaster用户地域分布
以上四张图取自百度指数近90天的统计,从中可以得出:
从搜索指数概览上可以看出,XMind的活跃用户人数远高于MindMaster,这与前者的先发优势紧密相关。笔者也注意到,MindMaster的整体同比、移动同比数据都远超XMind,这主要归功前者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品牌曝光度提升(第四部分会谈到它在这方面的运营动作)。
从年龄分布上来看,两款产品的用户群体都主要集中在20~29的年龄段,其次是30~39年龄段,这些用户大多是大学生或职场人士,精力充沛,上进心强,有意愿借助工具提升学习、办公效率;从性别上看,两款软件的用户群体中,男性均远超女性,基本是7:3开。
从用户地域分布角度来看,两款产品的用户都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等,以及湖北、四川等新兴经济发展地区。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使用度都较高,对学习、办公效率提升的需要更强烈。
总结来说,两款思维导图软件目前在用户群体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交叉。
2.2 用户画像
用户1:姜白松
基本属性:男 22岁 财经新媒体编辑
用户痛点:撰写文章大纲容易“丢三落四”,经常被主编指出结构不完整
用户目标:希望找到一款工具,可以帮助自己系统梳理想法
关注点:寻找的时候关注工具的易用性,以及是否能有序整理和构建自己的想法
使用场景:
每天早上开完选题会,打开工具快速梳理当天的文章大纲,然后给到主编确认没大问题后,就可以开始内容创作。
用户2:李珂
基本属性:女 18岁 大一学生
用户痛点:手写读书笔记如果要增删内容增删不太方便,多次涂改整个笔记就会显得很乱很脏
用户目标:希望找到一款工具,方便做出好看的读书笔记
关注点:寻找工具的时候关注其制作笔记的美观度,以及是否支持便捷增删内容
使用场景:
看完一本书后,你不仅可以立即打开工具制作读书笔记1.0,还可以在二次阅读产生新感悟后,在原有的读书笔记上进行2.0、3.0升级,完全不影响笔记的美观度。
三、产品设计分析
目前XMind和MindMaster的用户都主要集中在PC端,一方面PC端产品功能更加齐全,另一方面PC大屏也能够更好地绘制和展示思维导图。
笔者对两款思维导图软件都非常熟悉:2017年买了XMind 8的会员,还参加过它的思维大师计划,2019年11月MindMaster做活动的时候也入手了会员。根据自己的体验,这两款软件在思维导图的基础能力和部分高级功能上是类似的,比如:
- 绘图类型:两者均支持绘制思维导图、鱼骨图、树状图、逻辑图以及组织架构图等图形;
- 基础操作:两者在绘图操作上近乎一致,例如enter键快捷新建同级主题、tab键快捷新建子主题等等;
- 高级功能:两者都提供了头脑风暴、甘特图、幻灯片等高级功能。
▲XMind 8主要界面
▲MindMaster主要界面
以下主要分析这两款思维导图软件的不同之处。
3.1 用户体验要素分析
笔者主要从用户打开软件,到绘制导图,再到导出文件的全过程进行分析:
3.1.1 XMind(以XMind 8为例)
打开软件后,首先跃入用户视线的是空白的绘图界面,其正中央用了显眼的引导字眼“新建空白页”,新建后的图形默认是“双向思维导图”,如果用户想调整类型,需要右键调出面板才能调整。典型的通过降低用户决策链条进而提升产品使用率的策略。
工作区界面比较简洁,采取的是顶部功能栏(左侧基础功能栏,右侧高级功能栏)、右侧工具栏的半包围结构。功能栏和工具栏上的icon均采取纯图形的简单呈现方式,不过对于不熟悉产品操作的新用户来说,体验并不友好。
支持主题快速替换,XMind提供的原生主题模板数量虽少,但样式都比较美观。对于追求思维导图美观度的用户来说,可以说是一大吸引力。
由于XMind产品采取全球战略,因此在文件导入/导出/分享能力的设计上,会综合考虑国外用户使用习惯。比如支持导入导出的其他思维导图文件,但都是国外的(FreeMind、MindManager、Lighetn),支持分享的社交平台,也是Facebook、Twitter、LinkdIn等。
▲图源七麦数据 XMind全球排名一览
3.1.2 MindMaster
打开软件后,直接跳转的是模板界面,分为空白模板和经典模板,其中包含多种图形,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绘图需求任意选择。属于在初始选择上就给予用户极大创作自由度的开放式策略。
工作区界面也是顶部功能栏、右侧工具栏的半包围结构。不过,在功能栏和工具栏上的icon设计上,MindMaster采取了“图形+文字”的呈现,用户可以快速了解icon功能并进行操作。对新手会更为友好。
MindMaster同样支持主题一键替换,原生主题模板数量比较丰富,不过模板样式较XMind稍逊一筹。思维导图美观度不足这一点,是MindMaster当下的一大短板。
MindMaster目前重点发力国内市场,因此在很多功能设计上,会更多考虑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支持导入导出的其他思维导图文件,不仅包括国外的FreeMind、MindManager、Lighetn,还包括其国内竞争对手XMind;支持分享的社交平台,也增加了微信、微博、QQ、QQ空间等国内知名平台。
▲图源七麦数据 MindMaster全球排名一览
3.2 功能分析
3.2.1 XMind
XMind强调思维导图工具属性,主要表现为两点:独立/关闭部分相关性不强的功能,不断优化/升级现有功能。
3.2.1.1 独立/关闭部分相关性不强的功能
2018年,XMind宣布永久性关闭云服务功能;
在线思维导图库XMind.net独立于软件之外。
3.2.1.2 不断优化/升级现有功能
工作区UI升级:XMind 8最新版可以快捷地开启、关闭以及转换视图,新的工作区界面可以大幅提升用户工作效率以及思维导图体验。
剪贴画图库升级:XMind 8最新版中加入了100+新设计以及分组的剪贴画,帮助用户更轻松地可视化自己的想法。
导图模板升级:上线全新模板,帮助用户轻松创建美观的思维导图,节省用户大量的绘图时间。
其中最有力的佐证,就是XMind 2020版本的推出,ZEN模式以及更多美观模板的上线,再次强化了XMind的思维导图工具属性。
3.2.2 MindMaster
XMind和MindMaster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异点,是在于后者社交元素更加丰富,它走的是“工具+社交”的路子。比如:
笔者在前面就提到,MindMaster支持分享至微信、微博、QQ、QQ空间等国内知名社交平台,其中微信支持二维码分享。
基于第一点,MindMaster还新增了社交裂变的功能。从资料显示,用户邀请好友在桌面端/在线端/移动端任意一端完成注册登录,即可无限制添加节点。被邀请好友购买MindMaster订阅版会员成功后,返现该好友订单金额的10%,支持用户中心提现。
MindMaster还在软件内搭建了一个思维导图社区,据笔者了解,这是一个汇聚了学习笔记、职场技能、生活娱乐等各类思维导图的UGC社区。于创作者,可以发布带有一定金额的导图模板,消费者购买导图模板后,就可以和平台方分成收益。于普通用户,可以在这里查看、点赞、收藏、分享,以及免费/付费使用其他创作者的导图模板。
当然,工具产品加入社交元素并非MindMaster首创,小影、快手、美图秀秀、网易云音乐等产品,都是“工具+社交/社区”的典型案例。因为大家会发现,工具产品发展到后面,彼此间工具属性的壁垒会越来越小,如果想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稳住脚跟,要么从更小的体验细节入手,要么将差异化的需求安排上日程。这是产品竞争同质化的必然选择,也是XMind和MindMaster接下来会继续走下去的两条路。
四、运营策略分析
MindMaster是2017年才上线的一款思维导图产品,而XMind早在2006年思维导图还未大火的时候,就已经进场,如今更是坐拥千万用户。产品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这两款软件在运营策略上必然有所差异。
4.1 关于增长
XMind的增长策略相对佛性。除了正常的百度广告投放,XMind官方运营团队目前只在知乎、微博、公众号三大平台进行常规更新,很多用户是口碑传播带来的“自来水”。
相较之下,MindMaster的增长策略更为积极。这与其主体公司亿图软件被收购有着紧密关联。
2019年5月,万兴科技(300624.SZ)宣布以1.28亿收购亿图软件51%的股权。相对应的,被收购方亿图软件做出业绩承诺,2019年至2021年,亿图软件扣非后的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1800万元、2100万元以及2400万元。三年利润总承诺为6300万元。
这一业绩承诺的压力,自然分摊到亿图软件旗下的其中一款自研产品——MindMaster的身上。
4.2 关于内容运营
4.2.1 XMind
XMind目前同时运营了公众号、微博和知乎,但微博只是简单地同步公众号内容,以及转发“自来水”的内容,这里不做过多分析。
4.2.1.1 关于公众号(统计时间:2020年1月1日-2020年10月27日)
截止笔者发稿前,XMind今年一共发布了72篇文章,首条文章平均阅读量为6000,次条文章平均阅读量为2000。对文章进行分类后,发现场景类和故事类的文章占比最高。
场景类文章,是帮助用户更好地找到产品使用场景,比如SWOT分析、制定年度计划、开展运营工作等等。
故事类文章,是邀请用户分享自己与XMind的结缘、体悟、经验等,目的是强化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链接。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活动运营中也会再次提到。
4.2.1.2 关于知乎
截至笔者发稿前,XMind知乎账号共计发布回答228篇,文章184篇,想法74条。积累10W+粉丝。
从内容类型上分析,XMind知乎账号主要回答两类问答:第一,产品功能相关,主要是给用户答疑解惑。比如:XMind有iPad版本的么?xmind怎么导出高清图片?xmind cloud为什么要关闭了?第二,应用场景相关,主要是给用户制造产品使用场景。比如: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怎样进行SWOT分析…
4.2.2 MindMaster
MindMaster的内容运营渠道比较丰富,进驻了公众号、知乎、微博、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其中公众号、知乎、小红书是重点发力平台。
4.2.2.1 公众号(统计时间:2020年1月1日-2020年10月27日)
通过搜索发现,MindMaster有两个官方号,分别是@亿图软件、@MindMaster思维导图。不过从数据上看,目前其运营团队主要在运营前者(内容主要介绍其旗下两款产品,即MindMaster和Edraw),首条文章平均阅读量为1万。
虽然@亿图软件 公众号更新并不频繁,今年仅更新29篇文章,远低于XMind公众号。不过从阅读量上判断,@亿图软件 积累的粉丝数却是高于XMind公众号的。
4.2.2.2 知乎
MindMaster同样重点布局了知乎,其XMind知乎账号共计发布回答420篇,文章105篇,想法44条。其回答的类型与XMind类似,也是功能相关和场景相关。不过从粉丝数量上看,MindMaster在知乎平台的内容运营要逊色于XMind。
XMind和MindMaster这两款软件同时选择知乎、而非短视频等平台作为重点运营平台,这一点很耐人寻味。在笔者看来,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
- 第一,知乎平台的用户群体与思维导图的用户群体高度重合;
- 第二,知乎于2019年被百度战略投资,其内容在百度搜索上权重较高,而搜索引擎是软件类产品获客的重要来源;
- 第三,知乎平台允许带外链,在当下的新媒体平台中,属于对机构号做营销内容是比较友好的。
4.2.2.3 小红书
这是MindMaster官方运营得较为出色的另一平台,运营半年时间,目前积累粉丝3.1万,获赞与收藏15.9万。在其中搜索“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软件”等关键词,其官方号的内容基本都在前排。
由于小红书平台无法像公众号、知乎直接放软件购买链接,因此它更多承载的是品牌宣传的作用。
4.3 关于活动运营
4.3.1 XMind
XMind举办的活动分线上线下,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节日福利,培养KOC/KOL。
节日福利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大多数品牌都会在重要的节假日举办促销活动,一方面是刺激用户购买欲望,另一方面是增强品牌知名度。例如XMind,今年就在疫情返工这个特殊节点,推出了“返工特惠”活动。此外,还有借势新学期、世界读书日分别推出的“返校特惠”、抽奖活动等。
至于培养KOC/KOL,是指XMind会针对产品忠实用户,推出系列“养成”活动。比如:
- 线下沙龙:XMind会定期组织城市线下沙龙,进一步增强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链接。在与会成员分享活动回顾的时候,他们自然就成为了XMind产品的推广者。这种“自来水”传播对产品名誉度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这正是XMind做得比较优秀的一点。
- 达人计划:XMind这几年陆续推出过「XMind思维大师计划」、「XMind高效达人计划」等活动,目的就是挖掘自己用户中的“高玩”,然后通过给与物质/精神上的奖励,进一步绑定达人与自家产品。要知道,每一位思维导图的“高玩”都是行业的稀缺资源,去了这家,就意味着不可能成为另一家的座上客。
通过达人计划挖掘到的“高玩”,XMind会邀请他们给用户开线上分享会,这就是「XMind达人说」。今年3月份,擅长可视化笔记的思维导图达人小小sha就进行过一场主题分享。
4.3.2 MindMaster
MindMaster活动主做线上,也有两个特点:节日福利,裂变增长。
节日福利的作用就不重复解读了。笔者收集整理了MindMaster今年举办的活动:疫情免费送软件协同版、618大促、与墨刀推出联名套餐、教师节送软件会员等活动。
就像笔者前面提到的,MindMaster作为思维导图赛道的后来者,当下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增长获客,因此他们将裂变增长的这套打法运用到产品上:
- 邀请好友解锁软件限制功能。从资料显示,用户邀请好友在桌面端/在线端/移动端任意一端完成注册登录,即可无限制添加节点。被邀请好友购买MindMaster订阅版会员成功后,返现该好友订单金额的10%,支持用户中心提现。
- 亿图推广计划。今年7月,MindMaster发布「亿图推广计划」,据官方介绍,加入推广计划后,推广者可以获得专属折扣优惠,当其他用户通过优惠券付费后,推广者即可获得一定佣金。总结来说,这就是个典型的一级分销设计。
五、总结
5.1 产品设计总结
5.1.1 XMind
相比其他思维导图软件,XMind在绘图美观度上确实做得更加优秀。一方面是因为它起步较早,产品经过长时间反复打磨,从XMind 2020的样式设计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坚持的纯工具路线,舍去云储存、导图图库等功能,不断“抠”绘图细节。
5.1.2 MindMaster
MindMaster与其他思维导图软件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它走的是“工具+社区”的路线。云储存、导图社区、社交分享,都是支撑这一路线的重要能力。
这让我想到了美图秀秀,一开始是专注于修图工具,后来开始发力“美学+社区”,通过各种方式搭建内容生态,使其成为爱美人士的活跃社区,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拉新和留存的目标,夯实了它在图片美化赛道的根基。当然,MindMaster想成长为这样的样子,显然还任重道远。
5.2 运营策略总结
产品的投融资状态是极大地影响其运营策略。
未获融资的XMind目前更专注于产品的打磨,运营策略相对佛性,但注重产品与用户的粘性,会定期举办线下沙龙、线上分享会等活动,这是XMind为自己打造的壁垒。在这个壁垒内的Xmind用户,基本是很难被其他竞品撬走的。
被溢价并购的MindMaster由于存在业绩承诺的压力,迈出的运营步子显然比较大,并且将互联网裂变增长的那套玩法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尽管这种策略带来的用户在粘性上会比较弱,但对于3岁的MindMaster来说,却是当下攻城略地较优的方法了。适合自己产品生命周期的运营策略,才是好策略。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