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姚期智在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的演讲,迄今为止只见到头条推送的两篇报道,即“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PPT:人工智能四大挑战,影响自动驾驶”(简称“四大挑战”)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人工智能存在三大技术瓶颈”(简称“三大瓶颈”)。“四大挑战”一文中有4页PPT稿。PPT稿上,姚期智只提了“鲁棒性”与“可解释性”两大技术瓶颈,以及未来超级人工智能的终极挑战。“三大瓶颈”一文中将脆弱性、机器学习算法缺乏可解释性、人工智能的对抗性较弱列为三大瓶颈。上述两篇报道显然出自专业人士的现场报道,有助于对姚期智演讲的深入理解。
关于鲁棒性问题,可以解释成脆弱性、非安全性、非可靠性问题。人工智能系统设计历来重功能性设计,轻可靠性、安全性设计;或先功能性,后安全性、可靠性。在早期产品中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在自动驾驭汽车领域,最终制约因素是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研发会因可靠性、安全性问题,成为“永在途中”的课题。
关于可解释性,可以理解成广义的开源性。可解释性就是如何让人们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系统。以汽车为例,在工业革命时代,汽车驾驶者们对汽车原理、结构一目了然;现在,汽车对于驾驶员而言只是一个黑盒子,只有方向盘、油门、刹车这样一个应用界面。相比而言,工业革命时代的汽车有高度的可解释性,人工智能的新兴汽车无可解释性。同样,手机、数码相机、电视机相较于电话机、照相机、电子管电视机而言,无可解释性,对所有使用者都是黑盒子,无人去拆解、修理,去了解其内部结构,这是一种十分现实、十分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傻瓜化应用模式,它将知识创新与创新知识应用彻底分离。然而,对于人工智能创新领域,不可解释性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巨大障碍。硬件的透明、软件的开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创新的可解释性障碍。目前,可解释性障碍突出表现在算法领域(人工智能三大基础之一),它阻碍算法的推广、评价与市场化,算法的碎片化现象会严重阻碍人工智能的发展。
关于第三个对抗性瓶颈,文中截取的PPT讲稿中,未能见到列举的这个瓶颈,也许可以归纳到鲁捧性中。
姚期智是一个极有远见、对人工智能有独到见解的大家。早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他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大科学”概念。它表明:人工智能时代,已进入到诸多强势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时代,各个强势学科都会以自己的视角(自以为是地)诠释人工智能。此次演中,姚期智提到超人工智能,并提出对超人工智能的三点期望。过去人们一直把人工智能分成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始于半导体微处理器诞生,是对人类智力的人工仿真;强人工智能始于大脑工程,是人工智能的智力创新时代。由于人工智能超高速度的疯狂发展,人们无法预见人工智能的未来,便有了后强人工智能的超人工智能概念。姚期智认为超人工智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类会面对诸多种潜在威胁。对于超人工智能的未来,姚期智给出了未来制约智能机器的三个原则:一是利他,即人的利益凌驾于机器;二是谦卑,即机器不能自以为是;三是尽心,即机器能学懂人的偏好。每个原则都要用严格的算法来实现,这样就能有效驾驭人工智能。这是一个对未知时代的理性期望,希望人工智能最终能走向理性化道路。
延伸阅读文中提到的两篇报道:
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PPT:人工智能四大挑战,影响自动驾驶
无论当前自动驾驶,或是今后无人驾驶,都离不开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支撑,最近也一直在学习相关的知识。
全球人工智能顶级大咖,也是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得者姚期智,在2020浦江创新论坛上,从前瞻和顶层的角度,发表了“人工智能面对的挑战”,个人觉得很有启发,这里与读者进行分享。
“鲁棒性”和“可解释性”是当前研究热点
鲁棒性(Robustness),这也是汽车里很流行的词汇,系统受到不正常干扰时,还能保证功能正常运作。
当前机器学习十分脆弱和不稳定,将一只小猪的照片加入些许“干扰”,就很有可能被系统识别为飞机。
“小猪变飞机”这种漏洞,会给人工智能应用带来安全隐患。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在通过路口时,交通信号灯指示“停止”,但只要稍微被干扰和攻击,系统很有可能识别为“通行”,会给自动驾驶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机器学习算法缺乏可解释性,是人工智能的“黑盒子”挑战。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开发的房地产估价系统,通过学习各地房地产价格大数据,构建了价格模型,能自动评估房地产价格。
但这个价格无法用很好的逻辑去解释,估价没有完整的依据,卖房人心中会产生怀疑,这套系统会不会“故意”低估了这套房产价值,从而让价格有利于买房者。
这样的漏洞会导致人工智能在大规模应用时,特别是涉及到安全问题,如自动驾驶时,人们会有所顾虑。
以上两个挑战和例子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
“强化学习”近几年产生惊人效果
强化学习,在未来在三到五年内,却是很有可能在应用上产生惊人的效果,是最有可能被突破的方向。
无人机群可轻松完成灯光秀、农林作业等任务,但这些任务都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对抗,自然界不是非常乐意地要与人类进行对抗,这并不是一个恶意的对抗,是很容易解决的。
但如果是人和人、单位和单位进行较量,这个时候,要找到一个最优策略的空间就会变得无穷大,传统计算机里面从数学角度严格来解决问题就行不通了。
而强化学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最迅速的方向,和普通的图像识别提升1%的精度相比,这是“0和1”的较量,很有前途。
“多方安全计算”解决隐私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的隐私保护,1982年姚期智提出了“百万富翁”的问题:两个百万富翁街头邂逅,他们都想炫一下富,比比谁更有钱,但是出于隐私,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财富,如何在不借助第三方的情况下,让他们知道他们之间谁更有钱?
在这个经典问题之下,诞生了“多方安全计算”(MultipartyComputation, MPC)这门密码学分支。
通过MPC,多个数据库可以联手做计算,却又不透露各自的数据,最终实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超级人工智能”终极挑战
人脸识别等仅适用于特定领域,通用的超级人工智能何时会到来?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超级人工智能必须可控而有益,譬如原子能和基金编辑。同时需要具备“利他的、谦卑的、尽心的”三个原则。
也就是,人的利益应凌驾于机器利益,机器不能自以为是,而且要学懂人的偏好。
期望以上分享,能让读者对人工智能趋势(自动驾驶)有所把控。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人工智能存在三大技术瓶颈
昨天举行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做了《人工智能面对的一些挑战》主题演讲。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有三大技术瓶颈亟待突破,需要科学家“从0到1”的原创研究。
作为现代密码学的奠基人,姚期智创立的上海期智研究院今年初成立,目前已汇聚4位两院院士、20多位科学家和多所高校的青年人才。研究院瞄准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人工智能、物理器件与计算、生物智能6个方向开展前沿研究。
在姚期智看来,脆弱性是人工智能面临的第一大技术瓶颈。人眼识别十分稳定,一个图像如有微小改变,人仍能一眼看出它是什么,而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上却是能力不足,比如将一只小猪的照片加入一些图像“杂音”,机器视觉系统可能会把它识别为飞机。“小猪变飞机”这种漏洞会给人工智能应用带来安全隐患。
第二大技术瓶颈是机器学习算法缺乏可解释性,很多算法处于“黑盒子”状态。如一个科研团队开发了一个房地产估价系统,系统通过算法学习了各地房地产价格大数据,从而能自动评估房地产价格。然而,这套算法像黑盒子一样,很难给出估价的完整依据。这在商业应用上是短板。算法的可解释性问题亟待科研突破。
第三大技术瓶颈是人工智能的对抗性较弱。如今,一个无人机群可轻松完成灯光秀、农林作业等任务,但要看到,这些任务都是在自然环境下完成,如果是处于高对抗的人为环境中呢?比如在电子竞技和军事战斗中,无人机群的协同作战能力就会受到很大考验,要在对抗中胜出,需要计算机科学、数学等领域的科学家进行深入的强化学习、博弈论研究,让无人机群能在高对抗环境中自主找到最优策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研方向。”
未来是否会产生“超级人工智能”?姚期智说,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应对这种潜在威胁,他给出了制约智能机器的3个原则:一是利他,即人的利益凌驾于机器;二是谦卑,即机器不能自以为是;三是尽心,即机器能学懂人的偏好。“每个原则都要用严格的算法来实现,这样就能有效驾驭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haq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89文章
46635浏览量
236978 -
机器学习
+关注
关注
66文章
8347浏览量
132290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82文章
13619浏览量
16591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