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个月前,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时龙兴教授公开表明,可能在南京成立一所专门培养芯片人才的高校——南京集成电路大学。
就在10月22日,由南京江北新区联合企业、高校共同成立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在南京江北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举行揭牌仪式。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集成电路产业、教育界人士得关注。据了解,南京集成电路大学被称为中国首个芯片大学。这个“芯片大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而是由政府搭台成立的一座特殊“学校”,旨在集合产业和高校资源,培养专业集成电路人才的创新型产教融合平台。
那么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成立是否能对日益扩大的人才缺口起着积极的作用?“芯片大学”的模式与我们一般理解的高校集成电路专业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是这个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产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在哪里。
期望成为高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多年以来,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据《2019年芯片人才数据洞察》显示,到2020年芯片人才缺口将超过30万,在芯片相关人才学历方面,本科生占比高达73.76%,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6.53%。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需要74.54万人从事集成电路行业。2019年就业人数在51.2万人左右,同比增长了11%,而平均薪酬全行业同比提升了4.75%。不过从当前产业发展态势看,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也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通过集成电路一级学科,以及产教融合育人平台的建设,解决产教脱节、供需失配等问题。尤其是在半导体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对芯片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提升。
在传统体制下的集成电路教育仍然以国内高校的集成电路专业为主体,全国目前高校设置集成电路专业的大学在逐步增多,当中比较有名的便是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不过当前情况下,大部分高校的集成电路专业招生数量仍然偏少,以清华大学为例,每年培养出的集成电路本科生只有十到二十名左右,而其他集成电路专业的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是百名的量级。
全国几十所院校,满足不了集成电路行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总量不乐观。产业人才的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增速不匹配。此外由于集成电路专业体系极其复杂,而且十分庞大,因此培养的学生从理论教学到实践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间接造成了人才培养的速度无法及时填补产业的缺口。
可以说,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便是在这一环境下所成立的芯片大学,与传统高校相比,主要存在承办主体、定位、整数以及称谓四点不同,目的是为了大学能够围绕产业的发展来对人才进行培养。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黄乐天接受集微网采访后表示,“此大学非彼大学”。他告诉记者,集成电路大学的任务应该更类似于以前的“职工大学”,不过运行模式、培养模式等和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职工大学”有很大的区别。当然也不同于“华为大学”、“奇瑞大学”等由公司设立,面向公司自身员工培训、代理商和客服人员培训以及技术推广的“企业大学”。
说起“职工大学”,其是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后,要改变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参与国际竞争,人才成了关键。一些国家部委以及有关单位,为了提高本系统内现有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的素质,建立了各自所属的高等学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管理干部学院”和“职工大学”初建时所面临的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的素质需要提高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走上了合并和改革的道路。
在现今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集成电路产业其实面临建立职工大学之初类似的情况。黄乐天教授认为:“目前国内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不但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还对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发展造成了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提升行业内人员素质,加快人才成长速度,为行业培养更多的更高素质的高端人才。”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这个“芯片大学”的机构如期望一样,其将会起到汇聚的作用,相比较于各个公司的“内部培养”是有更高的效率,同时这个机构是以职业教育和职业前教育为主,对于高校的学历教育来说是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担负“职业前”的教育任务
我国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与我们人才培养的速度不相符是导致目前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国家把集成电路提升为一级学科,而且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支持高校的集成电路教学的发展。那么集成电路大学这类机构的成立会在哪方面发挥其作用呢?
黄乐天教授表示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是保证了这一学科有独立的学科建设经费,以及后续在考评、科研立项等方面有单独的评比体系。这为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这并不解决目前行业人员素质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的短期实现问题。
目前来看,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物理设计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吃经验”的一环,但这些工作不属于“科学研究”或者说“创新创造”的一部分。以目前高校的学科管理方法和培养职能来说,培养这类人才实用性、工程性极强的人才是非常吃力的。不过这类人才在集成电路的相关行业中又是非常重要的,集成电路行业极高的试错成本决定了需要大批这样的高端工程性和应用性人才。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集成电路大学对于培养这样一类人才要比传统高校培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黄乐天教授表示一级学科主要指的是研究生培养阶段,而专业主要指的是本科生培养阶段。他告诉记者,经过近20年的调整,我们国家本科阶段的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了以前苏联为师的专精”教育向英美国家的“博雅”教育转变。因此目前的本科生教育更多以“宽口径”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样的培养方式当然是有很大好处的,但也很显然按照“博雅”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某个具体岗位显然是不可能的。”
由于高校培养的模式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完全吻合,因此相应地也产生了很大“职业前”教育的需求。对于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而言,其专业性高、知识体系复杂,通过“职业前”教育补充足够的基础知识、实操技能等非常有必要。
黄乐天教授认为,“芯片大学”的最大意义是可以在现行高等教育体系外,面向应用、市场快速地形成一个符合当前继续的课程和教育体系,通过“职业前”教育极大的缩短从学校到职业之间的间隙。
实际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是在探索了一种新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以培养产业人才为定位,与传统高校取长补短,以机制创新、相互补充的方式,解决当前人才培养难点,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是一个衔接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
一般情况下,集成电路大学的学院都是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的应届学生或初级工程师,本身的学习态度和专注度与一般的在校学生就有较大的区别。此外从课程体系来说,集成电路大学的学员就是瞄准未来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的某一岗位,因此可以围绕这一明确的目的来构建课程体系。
从学制而言,由于目的明确,因此可以把学制设计得比较短。从毕业生的出口而言,由于是直接面向某一岗位,因此学员有明确的去向。综合以上优势,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快出人才、出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应该是有其价值所在的。
当然集成电路大学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弱势方面进行加强,不过这模式或者方案是否真正可行,成为了不少业界人士的担忧,而其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上。
“是否能以实用性为导向真正能够打造出一套有别于高校课堂教学得课程体系,真正补好职业前教育这一环,这是集成电路大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因素。”黄乐天教授强调。
此外,为了支撑这套课程体系必然也要求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环境,依托东南大学甚至整个南京的高校资源,其有这实力基础,不过当中的博弈并不是拍拍脑袋便可以做好,还是需要有很多细致的工作需要去做。不过在集成电路大学的特殊模式能让它受到的制约较少,可以比较灵活的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但最终能否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还是要看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如何,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时间与投入。
人才培养仍然需要多方多层次配合
事实上,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并不是仅仅依靠成立一所大学或者一个学科等便可以解决,其还需要相关企业合作和政策的指引,其是一个体系协同解决的结果。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成立是新时期面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不足而探索的新型模式,假如这模式建设成功,将会形成强力的人才输出。此外对于南京来说,这模式一旦成功,对于南京成为集成电路产业重镇也是有重要的意义。
老兵戴辉表示:“不论南京这个集成电路大学是否能走向建设成功,至少在当下起码能达到不错的宣传效益,对于吸引大批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到南京江北新区落户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黄乐天教授认为其他城市有可能会效仿南京这一做法,不过其也表示要想跟进这种模式,那便需要在师资、投入决心、产业氛围和成熟度、企业配合程度以及地方政府的组织度上都达到相当水平。
从黄教授的观察来看,全国范围内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的城市除南京外几乎没有。“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由于自身人才储备已经足够,虽然基础条件均已具备但地方政府重新建设一个大学的动力其实并不大。大部分城市师资和产业氛围均未到位,即使政府有投入决心也难以支撑。为数不多的“新一线”城市中可能具备了大部分条件,但缺乏南京江北几年以来的积累和坚持。
因此集成电路大学可能在短期内仍然只会在南京出现。不过据集微网了解,目前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具体在后续的师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在“未定”阶段,其要真正落实运行下来必然需要经过多方的利益、权责等的博弈。
彻底解决人才培养问题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配合。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各方努力,切实配合来推进。因此真正有效的措施仍然是搞好内容建设,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集成电路大学,无论是课程还是产学合作。只有把真正的内容做好了,让学生能够有条件、有机会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这才是人才培养的最根本最基础的条件。
责任编辑:tzh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5文章
50714浏览量
423138 -
集成电路
+关注
关注
5387文章
11530浏览量
361630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7286浏览量
21807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