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搭载Arm架构M1芯片的Mac发布并光速开卖,今天macOS Big Sur正式版推送。
在硬件和系统方面,苹果动作可以说非常快,帮想要尝鲜的你“Ready OK”,唯独在软件生态上你不能一眼看明白,也需要时间去一步步去证实。
在爱范儿前天的文章中已经探讨了切换到Arm平台之后,M1芯片的性能表现以及带来的续航提升等变化。
这些固然重要,但真正具备里程碑意义的,是由此颠覆了苹果此前的软件生态。
一、苹果给了三套方案来解决应用生态
在iOS的软件能用之前,先前的Mac用户可能更关心的是什么应用不能用了。
在Apple Silicon问世以后,目前苹果的桌面环境会暂时分裂成Apple Silicon和英特尔两个阵营,很多人会担心应用生态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苹果这次给出了三种不同的应用解决方案。
Universal 通用应用
Rosetta 2 转译应用
原生Arm应用
现在我们再更加详细说说苹果这三套解决方案。
Universal通用应用能够横跨英特尔和Apple Silicon平台,但也可能会是最让人担心的一部分,因为很多 Mac 用户都是摄影师或者从事影视行业工作,他们赖以生存的Adobe系软件像是Lightroom(年内适配)和 Photoshop(明年适配)都是不能立刻上马的。
根据之前 DTK( Developer Tools Kit )上的表现,Adobe目前禁止将全系软件安装在Apple Silicon上,显然Adobe官方还需要时间做一定的适配。
为什么许多应用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适配Apple Silicon,而像Photoshop这种接近Mac刚需的生产力软件却要等到明年呢?根据查到的一些资料猜测,2019年开始Adobe旗下的软件比如Photoshop开始使用了英特尔的数学函数库Intel Math Kernel Library,以及其它一些硬件加速的功能,所以别说跑在Apple Silicon上,其实跑在AMD的处理器上都会有一些问题。
这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就是依赖于英特尔处理器特性的软件是很难马上适配Apple Silicon的,而越是大型,涉及到多种计算模型的软件就越可能依赖于英特尔处理器。
苹果应该是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应该有预留给这些软件开发商时间,但重度Photoshop使用者肯定不会在第一时间购入搭载Apple Silicon的Mac产品了。
第二种解决方案是Rosett2重新编译的应用。这是苹果官方推出的工具,能够将以x86架构编译的应用翻译成Arm架构应用。对于绝大部分轻量级的应用,由于不涉及处理器的特性,所以可以很方便的翻译成Apple Silicon能够运行的应用,甚至是一些较为大型的3D游戏。
这种方式的问题就是翻译后应用运行会损失一定性能,而这个损失是多少可能是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件事。
由于现在样本还不够多,所以很难说平均会损失多少性能,但是某些特定的跑分软件表现确实能够比较好量化呈现,比如苹果经常用的GeekBench。
在采用A12Z的DTK上,经过Rosetta2翻译后的Geekbench 5单核跑分大概是840分,多核在2900多分。相比在原生iOS平台上跑分性能下降了大约25%,接近i7-4700HQ的水平。而搭载M1芯片只会更强,而且由于跑分软件项目较多,部分子项目无法正常翻译性能损失较大,实际运行翻译后的软件性能方面应该是不用担心的。
比如macOS上最好用的播放器软件IINA已经确定可以Rosetta 2完美运行,Chrome的Canary版本已经能够正常打开加载网页。
最后就是为iOS和iPad原生开发的软件,通过DTK的测试来看,这些原生应用之后将能够以几乎毫无障碍的方式运行在使用Arm架构的Mac上。
最可能出现的就两个问题,第一是以触控为主的操作可能不太适用于桌面的键鼠环境,需要开发者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二就是如何应对桌面环境的窗口,其它方面苹果已经扫清了障碍。
不妨来想一下,今后你可以直接在Mac上使用键鼠来打《王者荣耀》与《和平精英》,微信客户端也变成了全功能,小程序和朋友圈都能完美的呈现,可穿戴设备和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设备只要打开iOS上的应用就能轻松控制。无聊了也能在电脑上刷抖音。
虽说这些在Windows + Android模拟器上也可以做到,但无论如何你都知道那只是对手机环境的模拟,而并非是一个真正的生态,从本质上说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真正的融合生态,足以让人兴奋起来了。
总而言之,之前大家所想到的那个转到Arm平台可能会遇到的坑,苹果基本都帮你填好了,从不少开发者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DTK表现来看,性能和兼容性方面也都比预期的要好少不少。
二、移动端的又一次大胜利
前面说的只是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有没有软件用,有哪些软件可以用,而哪些软件可能需要等待发布 Universal通用版本。
但现在我们把视角放大,来看Apple Silicon对整个苹果生态应用的影响。
在这一点上,需要聚焦的重点已经不是什么应用不能用,而是多了哪些应用可以用。显然,iOS庞大的生态很快就要迁移到Mac上,这是比切换处理器架构本身更具备里程碑意义的。
虽然还不能说苹果此刻就完成了“大一统”,但这个过程不仅比微软和Google更加彻底,而且从可能性和进程速度来说也远超过以往的尝试。
五年前,微软在MWC 2015上首次展示了win10 Universal App平台,想要在Windows 10 Mobile/Surface/PC/Xbox/HoloLens 等平台上运行一个统一通用的应用,即UWP应用(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
统一三屏(电脑、电视、手机),再加上一云(Azure)的大统一,这就是当时微软想要做的事。彼时微软的野心很大,也曾经一度让人看到了希望,但最终这个梦想太过于虚浮。硬件上,微软在移动端节节败退,软件上微软又没有足够强的控制力。导致这个计划就溅起来那么一点水花之后就杳无音讯了。
Google则是在某些情况上与微软相反,Android在移动端足够繁荣,但是硬件上连平板都没有做起来,更别说桌面环境了。Google也试图让Chrome OS支持Play Store里的Android应用来增加可用性,但总体也只是紧缩在教育市场, 并没有打动普通消费者的能力。
苹果今天做的,就是Google做不到的,微软想做但失败了的事情。另外苹果和微软很大的一点不同在于,这是移动端的一次进攻。iOS生态从规模以及完整性上说都已经远超macOS,iOS上的应用在未来也会对Mac端产生巨大的冲击。
举例来说,在 macOS 和 iOS 上都有的应用来说,Mac 应用价格普遍在 iOS 两三倍甚至更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 Mac 端的应用需要重新开发,导致开发成本会比较高,以后当 iOS 端的应用可以直接跑在 Mac 上,开发者只需要微调一下 UI 和操作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将高质量的应用在 Mac 上运行。
未来 Mac 端应用价格会不会下降?是移动和桌面一次通用付费还是如何计算?在 Mac 端买的应用是否又能在 iPhone 上无需再次付费无缝使用呢?总之全新的应用生态会呈现出怎样的活力已经让人忍不住好奇起来。
而让 Mac 运行 iOS 和 iPad 应用其实是苹果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比如在 WWDC 2019 上苹果推出的的 Project Catalyst,就是为了更好的将 iPad 应用移植到 Mac 上。
macOS Big Sur在设计语言上的变化,明显也是受到了iOS的影响,整个设计风格变得更加统一,像是控制中心界面已经和 iPhone 相当类似,这都是为 iOS 生态的迁移做的准备。
可以说,这是移动端的又一次大胜利。
在过去,我们说移动端重要性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说移动端流量已经战胜了桌面端,移动端的应用和生态已经有多么的庞大和繁荣,但在桌面和移动之间还是一直有一条“楚河汉界”的存在,没有谁能做到真正的蚕食和取代。
那现在可以说,世界上最好的移动系统生态,将通过自己的能量蚕食掉一部分桌面环境了,这不是用移动办公取代桌面办公,也不是用手机取代电脑,而是应用生态的迁移,你也可以说是融合,但我更愿意看做是iOS一口口在吃掉macOS。
其实这几年桌面生态环境已经被“故意”削弱的不成样子,比如许多网站的网页端功能故意缺失,非要让人使用移动端去进行操作,比如大多数网页登录账号最方便的方法已经变成了通过 app 进行扫码等等,而有些流行的移动应用甚至没有桌面端入口。
这些都让桌面环境一步步恶化,不仅应用生态发展缓慢,只能守着网页,现在更是连网页端的入口也在一步步减少,电脑作为曾经最流行的个人娱乐终端,如今除了玩些大型网游和办公之外已经索然无味。
而苹果的“大一统”措施不仅仅是一次“断腕”,同时也是注入活力的“新生”,虽然这是在苹果自己生态内实现的,但在历史上却是首次实现,你甚至可以看到苹果在推动一个巨大的车轮向前,现阶段也只有苹果才能这么做。
或许第一代搭载 Apple Silicon 处理器的 Mac 还有很多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坑,但苹果试图改变乏味的桌面电脑市场本身这事,难道不比 iPhone 12 有意思多了?
责任编辑:tzh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6文章
50950浏览量
424751 -
ARM
+关注
关注
134文章
9107浏览量
367999 -
苹果
+关注
关注
61文章
24429浏览量
199165 -
iOS
+关注
关注
8文章
3395浏览量
15074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