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 Samsung Advanc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hotos taken of a full-color holographic movie. Because the depths of all objects in the 3-D image are different, the sharpness of holographic objects changes as the camera focus changes. (Left) The camera is focused 0.1 meters behind the display; note the blurriness of the foreground. (Right) The camera is focused 0.35 meters in front of the display; note the blurriness of the background.
三星的研究人员表示,未来,一款超薄交互式全息显示屏,可以集成到移动设备中,支持办公或家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提供高分辨率的、真实度极高的4K 3D 视频。
传统的全息图是一种照片,当被照亮时,基本上就像观察3D场景的2D窗口。每幅全息图的像素将光波散射到它们身上,使光波相互作用,产生一幅具有深度错觉的图像。
全息术通过使用激光束将图像编码到记录介质(如胶片或平板)上来创建静态全息图。通过一种被称为空间光调制器的装置从激光发射相干光,这种装置可以主动地操纵光波的振幅或相位等特性,科学家们可以产生全息视频。
全息视频显示可以创建真实的3D图像,人们不会感到眼睛紧张,不像传统的三D显示,创造了使用二维图像的深度幻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创建一个商业上可行的全息视频显示器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挑战。
首先,静态全息图可以将大量数据编码到感光薄膜上,从而产生从大角度观看的大图像,全息视频显示受到像素大小和像素数的限制。因此,它们通常仅限于小图像或窄视角。以前,能够完全高清晰度分辨率的全息视频显示器可以在10英寸显示器中提供0.25度的视角,也可以在0.1英寸显示器中提供30度的视角。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产生全息视频显示器所需的相干光。它通常需要复杂、笨重的光学元件,因此很难用薄平板显示器进行全息照相。更重要的是,全息视频中的海量数据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
但三星公司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可以从大角度观看的薄全息视频显示器的方法。研究小组于11月10日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在线详述了他们的发现。
“我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将全息显示屏作为一种产品,”韩国水原三星高级技术研究所的光学工程师、高级研究人员Hong-Seok Lee说。
Photo: Samsung Advanc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he new slim-panel holographic video display from Samsung researchers and their colleagues. The overall thickness of the display parts (right) is just 1 centimeter.
新显示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配备了一个光束偏转器的特殊背光,它可以倾斜来自激光二极管的相干光束的角度。这使显示器的视角扩大了30倍,而不增加所需的像素数。此外,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相对纤细的几何相位透镜,而不是用一个体积庞大的透镜来收集显示器像素上的散射光。研究人员说,结果是显示器的光学元件只有1厘米厚。
为了实时生成高质量的全息视频,三星团队采用了许多方法来减少所需的计算量。例如,他们使用尽可能少的比特来表示每个像素,并用简单的查找表代替复杂的数学运算。
总而言之,样机显示屏的尺寸为10.1英寸,在1米的视距下,视角为15度。他们开发的单芯片全息视频处理器可以每秒进行大约1400亿次运算,以每秒30帧的速度生成4K分辨率的全息彩色图像。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全息视频处理器被设计成嵌入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中。他们现在正在努力缩小这个系统的规模,使之更加适合移动电话。
“我想每个人都在期待什么时候它能应用在在日常生活中,”Lee说。“我可以告诉你,这不会花很长时间了。”
责任编辑:PSY
原文标题:研究人员开发手机用超薄交互全息显示屏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三星电子
+关注
关注
34文章
15855浏览量
180923 -
显示屏
+关注
关注
28文章
4455浏览量
74123 -
移动设备
+关注
关注
0文章
492浏览量
54650 -
交互
+关注
关注
1文章
67浏览量
14788
原文标题:研究人员开发手机用超薄交互全息显示屏
文章出处:【微信号:IEEE_China,微信公众号: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