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自主品牌第一阵营的三强同一时间公布11月销量成绩,主题都只有一个字:涨。
其中,长安、长城均取得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吉利则是个位数的增长。
与此同时,自主三强的1-11月销量也大白天下,每年牵扯汽车人心弦的行业重头戏——“自主一哥”之争,局面已然清晰。
“自主销量冠军”有两个维度的评判标准,一个是只看乘用车销量,另一个则是乘用车+商用车总体销量PK。
自主三强之争,其实是冠亚军之争,主角一般是吉利和长安。
若论乘用车销量,占据绝对优势的吉利今年夺冠毫无悬疑。
但论乘用车+商用车合计销量,长安汽车以大约20万辆的优势领先吉利将重新夺魁,而且目前涨势正盛。
吉利连续稳坐三年的自主销冠宝座,在充满戏剧性的2020年留下了遗憾。
这是否意味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长安时代从此又将开启?
11月,全国乘用车销量取得8.3%的喜人增长,自主三强也各自报出飘红的数据。虽然都是上涨,但三强之间的表现却大有玄机。
最先发布销量的长安汽车,成绩分三个维度:一个是集团销量,一个是长安系中国品牌销量,还有一个是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可谓相当实诚。
论中国品牌销量,长安系中国品牌11月销售166458辆汽车,同比增长23.5%。若只看乘用车,长安系自主品牌也有亮点:虽然销量只有113885辆,但同比大幅增长36.4%,连续八个月同比正增长,也是自主三强中增速最高的品牌。就在10月份,长安系自主乘用车也取得了47.1%的高增长。
再看吉利,根据官方数据,11月销量为150517辆,同比增长约5%,连续四个月实现同比增长。
至于长城,也有不错的表现,11月共销售14.5万辆汽车,同比大涨26%;若减去作为商用车的皮卡部分(22610辆),乘用车销量为12.3万辆。
三强排名,已然出炉。
单论乘用车,11月吉利遥遥领先,长城第二,长安第三。若以商用车和乘用车加起来的数据论,长安夺冠,吉利第二,长城第三。
更重要的是,三强的涨幅反映了各自的状态。
吉利5%的涨幅,显然低于大市8.3%的增长,而长安和长城均取得了远高于大市的两位数高增长。
这释放了一个信号:吉利已现疲态,长安、长城则在快马加鞭。尤其是过去两年从高台上重重跌落的长安乘用车,用PLUS系列车型重新找回感觉,开始加速攻占曾经失去的城池。
长此以往,不排除自主品牌领跑者之间的赛跑可能在未来的某个点出现变局。
随着11月销量的出炉,2020自主“三国杀”格局大致已定。
根据三大车企各自公布的官方数据,吉利汽车1-11月总销量为116.6辆;包含商用车的长安系自主品牌车型1-11月累计销售136.21万辆,同比增长15.3%;长城包含皮卡在内的累计销量为96.15辆。
我们经常谈论的“自主一哥”,主要是指乘用车销量。虽然长安和长城并未公布前11个月乘用车的累计销量,但乘联会发布的2020年1-11月厂家乘用车零售销量可以看出端倪:
自主三强中,吉利汽车以110.5万辆的累计销量排在所有汽车厂商第四位;随后是排在第六位的长安汽车,累计销售85.4万辆;长城汽车紧随长安后面,排名第七,累计销量是71.4万辆。
更有看头的是三者与去年同期相比的涨跌情况。
与11月趋势一致的是,长安乘用车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不仅逆势增长,而且取得26%的高增长。而吉利和长城则分别出现6.1%和8.1%的跌幅,虽然都跑赢了大市(-8.3%),但与长安形成鲜明反差。
长安终于扭转了过去三年颓丧的局面。
2017年和2019年是长安汽车能够载入历史的两个低谷期。2017年,长安乘用车逆势下滑,以18.5万辆的较大差距将“自主一哥”桂冠拱手让给吉利。
2019年,长安系中国品牌(包含商用车)总销量在2018年150万辆的基础上大幅下滑约14.7%至128万辆,败给了吉利汽车的136.156万辆,连整个汽车领域(商用车+乘用车)的销量桂冠,也让给了吉利。
对曾经蝉联自主销量第一的长安汽车来说,这是莫大的耻辱。
2020年1-11月,长安系汽车的累计销量136.21万辆,领先吉利大约20万辆,加上12月份的销量,今年重新夺回自主品牌汽车销冠之位已无悬念。
接下来,就看长安系乘用车能否找回自己昔日的荣光了。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1-11月长安乘用车与吉利的差距还有25.1万辆,以长安乘用车目前约为11万辆的月销量来看,应该不会那么容易。
至于长城,胜在布局全面,安居一隅,中高端有WEY,低端有哈弗,新能源有欧拉,商用车有长城皮卡,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继续保持前三位置问题不大。
2020年是长安汽车重拾信心的一年,商用车和乘用车销量的双双高增长,让长安汽车对“自主一哥”桂冠重新有了野心。
但我们很有必要分析长安重新回到增长轨道的原因,尤其是分析含金量较大的乘用车部分。
数据显示,长安CS75车系仍是长安系最大的销量主力,11月销量再破3万辆,其次是逸动,销量为21148辆,是少有的自主轿车精品。长安CS75和逸动的成功,取决于长安CS75 PLUS和逸动PLUS,也就是说,沉寂三年的长安,靠PLUS车型找到了突破口。
鉴于国人对车内大空间的追求,PLUS车型在国内有不小的市场,但是,光靠扩大内部空间实现提升的竞争力,其实很脆弱,并不足以帮助长安重夺自主乘用车“一哥”的宝座。
仔细分析长安痛失“一哥”桂冠的原因,是因为在涉及三大件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沉淀不足,产品结构、价位偏低端,在中高端领域缺乏爆款车型,这导致后续发展乏力。相比之下,吉利、长城的产品结构无疑更合理,高中低端全面发力,自主研发技术也相对较强,眼光较为长远,这也是这两家民营企业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虽然起步较早,也早早登上高台,但长安自主品牌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够安稳踏实,于是不免重重摔跤。希望重新爬起来的长安自主品牌,不要再盲目追求销量,而是把眼光看得更长远些,练好下盘功夫,以免重蹈昔日覆辙。
责任编辑:xj
-
新能源汽车
+关注
关注
141文章
10365浏览量
99192 -
长安
+关注
关注
0文章
133浏览量
16105 -
吉利
+关注
关注
3文章
483浏览量
47488 -
长城汽车
+关注
关注
0文章
236浏览量
803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