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中国空间站多久能建成_建设空间站的意义

姚小熊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整理 2020-12-16 14:36 次阅读

空间站概述

空间站(space station)又称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分为单模块空间站和多模块空间站两种。单模块空间站可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多模块空间站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各模块送入轨道,在太空中将各模块组装而成。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空间站不具备返回地球的能力。

空间站特点是体积比较大、结构复杂,在轨道飞行时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太空科研项目也多而广。

空间站的特点之一是经济性。例如,所有的空间站都不具有返回地面的功能而是在太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可以使载人飞船成为只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空间站的结构,既能降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费用。另外,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时就能取得成果。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数个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中国空间站多久能建成

在2020年5月的时候,我国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之后,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就已经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今我们只需要全力备战建设任务即可,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预计是在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建造计划,为后续实现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营进行准备,所以离建设成功的计划时间越来越近了。

我国这次的空间站的建设也将可能迎来一个“唯一”,因为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那么很可能就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空间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所以这个“唯一”会不会出现,就看后面国际空间站的情况了,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国际空间站不退役,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做什么太空研究都是非常方便的,完全不用依靠别人了。

我国建设空间站的意义

空间站的成功建设,意义可以说非常多了,我们就简单说几个就行。

第一、如今空间站的建设成功都是合作建设,而我国的空间站是我国独立建设,这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有独立完成空间站建设的能力,相比其他国家的部分能力来说,可能更强一点,这体现了我国航天实力的进步。

第二、中国空间站将会成为太空研究的重要一部分,例如:未来我们要走向太空,那么就可以利用空间站来研究“太空食物”,“培育优良物种”等等,以便在未来进入到太空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说更加适合生存。

第三、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改善地球环境。如今的地球生态环境这么差,如果持续下去,地球将可能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人类如果能够研究出一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那么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就“指日可待”了,就看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能力了。

这就是给大家介绍3个点,当然还有更多,例如空间材料研究应用,生物项目研究等等,这些都可以放在国际空间站上去研究,所以空间站的作用力非常大,我们也期待中国空间站早点建设完成,未来我国将完全掌握空间站的运行和国外合作的项目事件,如何研究项目我们都是具有充足的空间。再也不用担心太空研究实验室的问题了。
责任编辑:YYX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空间站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55

    浏览量

    15247
  • 载人航天器
    +关注

    关注

    0

    文章

    8

    浏览量

    3262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快速升级DELL与HP工作储存效能,实现高效工作流!

    充分利用HP&Dell工作的ODD插槽位与PCIe扩展插槽位,提升系统存储空间新选择!现代的专业工作旨在处理高强度的工作负载,但随着储存需求的增长,将储存空间进行升级已成为必然的任
    的头像 发表于 02-14 15:38 114次阅读
    快速升级DELL与HP工作<b class='flag-5'>站</b>储存效能,实现高效工作流!

    NASA将首次通过Twitch平台直播国际空间站活动实况

    据悉,NASA计划在近日在国际空间站(ISS)进行首次Twitch直播。该直播将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12日上午11:45在NASA的Twitch频道进行(https://www.twitch.tv
    的头像 发表于 02-10 17:14 210次阅读

    智慧地铁可视化建设意义

    地铁 可视化建设意义、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 智慧地铁可视化的意义 智慧地铁可视化
    的头像 发表于 07-26 14:16 286次阅读

    esp32当modbus-rtu slave从通讯,主收不到从的响应报文是哪里的问题?

    有朋友测试过esp32当 modbus slave从(我拿的esp32当从,用的是RTU模式)吗? 我用modbus poll软件测试下来,主这边一直收不到从的modbus响应
    发表于 06-17 07:39

    日本将发射首颗木质外壳卫星,预计9月抵达空间站

    该微型卫星预计今年9月由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并于次月从日本“希望号”实验舱投放至太空中。
    的头像 发表于 05-30 15:48 524次阅读

    NASA本周六批准波音Starliner试飞,首次载人飞行测试在即

    此次飞行试验(CFT)为Starliner首个载人任务,搭载ULAAtlasV火箭,载着NASA宇航员布奇·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前往国际空间站,预计停留一周左右。
    的头像 发表于 05-30 10:25 528次阅读

    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完成满月工作生活,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报道指出,生命生态实验柜的空间先进水生生保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进展喜人。搭载四尾斑马鱼和金鱼藻的实验组件随船驶入空间站,经过在轨实验,目前已成功采集两次水样并更换一次鱼食盒。
    的头像 发表于 05-27 15:44 577次阅读

    纳入商业航空公司,欧洲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运服务

     此举表明,欧空局正在模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 20 年来采纳的策略,转向对商业航天企业进行飞行服务采购,而非自主研发火箭和航天器。
    的头像 发表于 05-23 14:58 690次阅读

    神舟十七返回舱实验材料送至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分析

    官方强调,航天器、空间站等航天设施对于润滑剂具有极高需求,如太阳翼的伸缩,天线系统的旋转等环节均需依赖润滑材料,以确保其有效工作并延长使用寿命。
    的头像 发表于 05-18 15:26 446次阅读

    SpaceX新业务预约,目标地点包括地球轨道、国际空间站及月球

    太空服:包括 3D打印头盔(内置麦克风和压力调节阀)、帽舌(提供宽广视野,可旋转开启)、外层(采用阻燃材料,灰色部分为 Nomex,白色部分为特氟龙)、拉链(方便宇航员进出)、触控手套(适配 Dragon 触控屏幕)
    的头像 发表于 04-30 17:05 1893次阅读

    中国拟建国际月球科研,助力深空探索

    国家航天局在 2024 年“中国航天日”活动中宣布,国际月球科研已新增尼加拉瓜、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及阿拉伯天文学和空间科学联盟三个合作伙伴。中国
    的头像 发表于 04-25 10:17 630次阅读

    国际空间站镍氢电池碎片坠屋,美宇航局正调查

    该意外发生在海滨城市那不勒斯,房主人名叫亚历杭德罗·奥特罗(Alejandro Otero)。该事件发生于3月8日,奥特罗猜测此物体与国际空间站有关。据悉,2021年3月,国际空间站废弃了一个装载约2630千克镍氢电池的托盘。
    的头像 发表于 04-16 11:03 613次阅读

    SpaceX 发射龙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去新科研设备和物资

    约在发射后八分钟,猎鹰九号顺利降落在SLC-40的指定着陆区域,本次发射使用的一级助推器B1080已有过六次发射纪录。CRS-30货运龙飞船与火箭上级分离仅耗费不到12分钟,其将飞行大约两天后,计划于3月23日与国际空间站接轨。
    的头像 发表于 03-22 10:40 1077次阅读

    尼康Z9相机与镜头至国际空间站,助宇航员捕捉高质影像

    自2017年起就在国际空间站上服役的尼康D5相机将由Z 9接任,这意味着自阿波罗15号任务以来,已有超过50年的时间里尼康相机和镜头一直为NASA的太空探索活动提供支持。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14:24 1018次阅读

    中国南极昆仑首度进行近红外天文学观测及全时段近地空间环境监测

    昆仑地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区,其大气净化程度极高,具备绝佳的天文观测条件。在极夜期间,远程操控的近红外望远镜将与昆仑的AST3-2南极巡天望远镜共同完成时域天文学观测,弥补昆仑近红外观测领域的空白。
    的头像 发表于 02-27 11:37 729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