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改变内容营销行业吗”,在两三年前,这可能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如今,这已经成为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成为行业基础设施后,内容营销行业从内容形式、媒介到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创意本身也在经历巨变。
如果我们把创意看作一个产业,那么这个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的升级和革命。这场变革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创意素材的爆发性增长,以及创意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以前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生产一条视频,现在是可以日产千条。
创意的内涵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可以是人脑中偶然绽放的火花,也可以是机器高速运算中的一串字符。说改变甚至都过于温和,人工智能正在颠覆内容营销行业。
内容营销行业变化呼吁智能解析出现
在11月18日秒针系统举办的2020营销科学大会上,内容营销行业的变化也是业内讨论的热点。秒针系统商业智能与分析事业部总裁王玉梅总结了内容行业的四个变化趋势:
第一,内容生产者的变化。从以品牌为主到如今以KOL为主,甚至KOC为主。“创意在民间,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做创意的时代。”
第二,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主题在发生变化。以前的内容营销是以产品为主导,现在人们更多开始谈兴趣,谈生活方式,而产品只是支撑话题的一部分。小红书的内容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推广方式的变化。之前的内容营销形式大多是简单粗暴的产品植入、口播等,到如今更多是基于社交媒体内容植入和口碑营销。
第四,内容形态的变化。从以前的文字、图文,到现在以视频为主,包括直播。
海量、多元、形式多样的内容,为市尝创意人员进行市场分析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让从业者非常头疼的问题:内容解析工作如何进行?“全看一遍不可能,但不看的话,又如何知道它们在谈论什么,对未来有哪些指导?”
这种变化让一种需求越来越强烈,那就是在上亿条内容中,快速提炼出其中的要点,洞察文本背后隐藏的趋势。
“既然人工没办法看完,就全都喂给机器,让机器去快速看一遍,帮我们在繁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王玉梅告诉记者。
基于AI的内容洞察与智能创作平台秒出(Content Pulse)应运而生,这正是秒针系统对这种市场需求的一个应答。
智能解析和创作如何实现
在秒出系统中,机器不仅能看懂文本,也能看懂图片和视频,这运用的是多重解析技术融合。
第一步是文本的解析,这个相对简单,秒针这一块已经做了很多年;
第二步是图片的解析,在秒出中,机器可以识别图片上的人脸、logo、文字等;
第三步是声音解析,就像科大讯飞一样,将语音转成文字;
第四步就是视频解析,除了视频中基础的声画信息外,秒出还可以将视频中暗含的,没有直接说出来的内容解析出来。运用动作识别技术,机器能找到视频中的运动、情绪表达等动作,譬如开箱、化妆、拥抱,所以机器不仅能识别视频中表面的语义,甚至可以像人一样,感知视频中的氛围、情绪。
“当所有跟产品、品牌或者话题相关文字、图片、视频都被解析出来,转化成便于人类理解的文字信息,才能进行真正的内容分析。而知识图谱就可以将所有的内容都连接融合起来,更直观地展示内容中的关系和逻辑。这其中运用了基于主题模型的文本聚类、图片聚类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生成模型,及多模态解析技术和实体识别、实体抽娶情感分类的行业知识图谱模型。”王玉梅表示。
这样一来,市场人员、创意人员不再需要自己去花费大量时间分析内容,只需要交给机器,就可以快速感知市场,了解品类趋势、行业热点、挖掘痛点,辅助产品创新,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能力边界没有止步于内容洞察,如今,秒出已经以秒速产出智能创作。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正在挑战人类的工作,它们不仅可以分析数据,甚至可以像人类一样生产内容。
文字创作是最简单的,“机器像小学生一样,学习你给它的不同类型的帖子的写法,模仿,反馈,纠正,反复进行,不断提升。”王玉梅介绍道,“不同平台、不同类型的帖子写法不同,譬如同是口红对比贴,微信和小红书的文章就有明显区别。目前秒出智能创作还在起步阶段,主要的应用是小红书的种草贴和对比贴,已经可以高效产出适合小红书风格的内容。
在视频端,人工智能同样可以自主剪辑视频内容。不过据王玉梅介绍,秒出的这一功能目前仅应用于企业的自由素材再利用。譬如将企业素材库里已有的宣传片等视频素材重新剪辑,变成新的、更多的视频素材。这一功能如今具备很大的市场空间,很多电商平台对品牌上传的素材数量有硬性要求,素材不够不让上架,智能创作就可以让1变10,10变100,大大减轻了品牌的制作素材的成本和工作量。
王玉梅曾在营销科学大会上展示了一段由AI制作的视频短片,让现场赞叹不已,我们真的已经很难分辨机器创作的内容和人工创作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智能创作的未来,创意人会被AI取代吗?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未来,当你打开小红书,上面为你进行种草是某虚拟KOL;当你打开抖音或者B站,上面的up主其实也是AI主播,这样的未来,会到来吗?
也许已经不太遥远。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自然语言处理的市场规模达5.8亿美元,而发展至2024年将达到约21亿美元的规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创作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中发挥价值。人类无可替代,但我们的“创造力”或许可以被模仿。
而且,对智能创作的应用也是市场的需求,譬如秒出最初的产品定位其实是为了智能洞察,但后来发现市场有创作方面的需求,是市场倒逼企业不断拓展和完善产品在创意产出方面的功能。
未来智能创作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更高精度的创意内容,甚至以假乱真。王玉梅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并不怀疑,但是,是不是说人类的创意工作就可以完全被机器取代呢?如果这样,那人类和机器的边界在哪里呢?因为人类有感情吗?感情是必要的吗?没有感情的机器是不是反而会生存的更好?
“这种讨论已经上升到伦理层面了”,王玉梅表示,“我还是认为机器只能作为辅助的功能出现,各种机器的出现都是在减轻人力,智能创作或许能取代普通创意人的工作,但是很多品牌的需求是复杂、细腻的,尤其是很多大品牌,我认为这样一些高层次的、特别的创意还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
责任编辑:YYX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29927浏览量
268231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737浏览量
23730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