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被美方列入“实体清单”一事,中芯国际20日晚做出回应。
中芯国际表示,经公司初步评估,该事项对公司短期内运营及财务状况无重大不利影响,对10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的研发及产能建设有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视情况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力争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中芯国际指出,自9月5日从媒体获悉可能被美国商务部列入贸易黑名单以来,公司一直努力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以期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但遗憾的是,公司仍然被列入了“实体清单”。对此,公司表示坚决反对,并再次重申,公司自成立以来一贯恪守合规运营的原则,严格遵守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从未有任何涉及军事应用的经营行为。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2月19日就美国商务部将59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答记者问时表示,美方泛化国家安全,不断滥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对他国企业、机构和个人持续进行打压,对国际经贸秩序和自由贸易规则造成严重破坏,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也不利于整个世界。
下一代先进工艺发展受阻
中芯国际被列入“实体清单”在市场预期之内。10月初,公司确认遭到美国出口管制。
中芯国际公告称,被列入“实体清单”后,根据美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适用于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的产品或技术,供应商须获得美国商务部的出口许可才能向中芯国际供应;对用于10纳米及以下技术节点(包括极紫外光技术)的产品或技术,美国商务部会采取“推定拒绝”的审批政策进行审核;同时中芯国际为部分特殊客户提供代工服务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在逻辑电路领域,目前还遵循着“摩尔定律”,即每隔18-24个月,晶体管的数量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因此,拥有更为领先的工艺技术意味着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5G手机、高性能计算、物联网、自动驾驶等场景需要用到的芯片中,CPU、GPU、SOC等核心器件的技术节点已基本推进到7纳米或者5纳米,AI芯片亦是。
尽管中芯国际当前量产的最先进工艺只是14纳米,但公司已经储备了更加先进的工艺技术。如果美方上述政策不调整,公司已开发但未量产的先进技术或只能束之高阁。
相对而言,成熟工艺受到的影响长期可控。中金公司黄乐平团队认为,对于10纳米以上制程,中芯国际在生产中除了会使用美国设备以外,也会采购美国产半导体材料(如气体等电子化学品)及EDA软件。预计公司在向美国政府申请出口许可的同时,也会积极导入日本、欧洲及国产等新供应商,长期看影响有限,但短期是否会对供应链稳定造成影响有待观察。
目前,中芯国际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四地共建有7座晶圆厂。从尺寸来看,4座为12英寸产线,3座为8英寸产线。从工艺节点来看,2座为先进工艺产线,5座为成熟工艺产线。其中先进工艺产线分别为中芯南方(14纳米及以下)和中芯北方(28纳米),这两座晶圆厂生产的芯片尺寸都是12英寸。
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高位,换句话说,如果扩产计划和下一代先进工艺量产没法落地,在不提价的情况下,公司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成本管控,才能有效缓解较高折旧对盈利的冲击。折合8英寸晶圆计算,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月产能为51.02万片,产能利用率为97.8%。而在第三季度的晶圆收入中,85%由成熟工艺贡献。
增强自主可控
28纳米产线可期
固然形势严峻,但不是没有机会,65纳米及以上制程方面,国产材料与设备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多个消息称,国内厂商正在合力打造一条去美化的28纳米芯片制造产线。
据了解,国内厂商有望在明年开发出可用于生产28纳米芯片的干式双工件台光刻机,并计划2022年开发出可用于生产28纳米芯片的浸没式双工件台光刻机。
光源、光学系统和工件台系光刻机的三大核心组件,而国产可用于生产28纳米芯片的浸没式光刻光源、浸没式ArF曝光光学系统和浸没式双工件台均有望在明年实现。
刻蚀机方面,在硅刻蚀领域,国产28纳米刻蚀机已基本量产,14纳米进入中芯国际产线,7纳米正在研发;在金属刻蚀领域,国产28纳米刻蚀机已基本量产,14纳米进入中芯国际产线。
薄膜沉积设备方面,国产28纳米PVD设备和国产28纳米CVD设备都已批量出货,且14纳米也都已部分验证成功,同时正在研发7纳米;国产28纳米PECVD设备批量出货,14纳米已部分验证成功。
离子注入机方面,在中速流和大速流领域,国产28纳米的设备已基本量产,22纳米进入中芯国际产线,14纳米正在开发;高能离子注入方面,28纳米进入中芯国际产线,22纳米正在研发。
一位半导体产业基金合伙人表示:“受客观规律制约,要在一些领域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超越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一旦赶起来,有时候往往会意料之外的快。65纳米及以上产线,如果全面用国产设备,然后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实现快速迭代。我觉得完全可以利用市场养分,支持国产材料与装备企业的发展。”
一家半导体装备材料投资机构的负责人认为,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下的专业分工是最好的,能大幅降低成本,但从国家安全角度讲,有必要自主可控。
责任编辑:tzh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5文章
50816浏览量
423674 -
中芯国际
+关注
关注
27文章
1418浏览量
65355 -
晶体管
+关注
关注
77文章
9693浏览量
13819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