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合肥的集成电路是“一张白纸”。到如今,集聚着近300家企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格局,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连日来,记者走进合肥的集成电路企业,通过聆听他们的发展故事,探寻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实现“无中生有”的发展“密码”。
(一)“走出”科研院所“走向”市场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科研劲旅”
他们本是一群在科研院所深耕集成电路的研发人员,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
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快“走出”实验室,他们选择从科研院所“走向”市场,成立专门从事芯片研发的公司。凭借自身强硬的科研实力,解决高端处理器的“卡脖子”难题,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增添一支“科研劲旅”。
从科研院所“走出来”的硬核团队
安徽芯纪元是一个年轻的公司,2019年5月31日在高新区成立。不要看这家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翻开该公司的人员构成,绝对让人不敢小觑,分量十足——基于原38所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核心团队成员创立组建。
“原38所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成立已有12年,主要为军品和国防服务。”安徽芯纪元总经理、研究员江凯说,该团队经过12年的打磨,推出了国际领先的两款“魂芯”DSP处理器:“魂芯一号”和“魂芯二号”,这两款芯片的器件性能是同期市场上最好的,在国家重大装备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国庆七十周年阅兵中,有多型装备选用了“魂芯”DSP处理器,一举打破了国外高端DSP器件在国内垄断地位,结束了我国空间探测、气象观测和信息化装备领域高性能DSP核心技术和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2019年,这一支“技术硬核”团队选择从科研院所“走出来”,由团队核心成员组建了安徽芯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将目光投入民用电子装备硬件领域,目标是成为集成电路行业和系统设备基础产品的领军型企业。
从“单打独斗”到找到更多“同行者”
经历了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让江凯感受到了集成电路产业在肥发展的蓬勃势头,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发展的“东风”。
江凯表示,希望借该产业发展的“东风”,走出芯片研发产业化路径,促进产品研制的寓军于民,探索现代企业体制之下的科技创新,以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
“在成立公司前,我们研制项目为政府‘订单’。成立公司后,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项目研发方向,实现自主立项和研发,公司得到快速发展。”江凯说,公司成立之初,团队成员60多人,不到8个月就扩充到150人,今年年底将会扩充 到近200人。
这一股集成电路发展的强劲“东风”,更使该研发团队找到了更多“同行者”。
“以前感觉我们是单打独斗,遇到问题时只能依靠自身解决。”江凯说,在集成电路产业链没有形成之前,在合肥的集成电路人才较少,他们需要招聘人才时,往往只能从本系统内部解决。
而如今,合肥集聚着一大批集成电路企业,这给他们选择人才有了更大的空间。
“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比较丰富,造芯环境较好,政府政策支持也比较大,当前我们的研发力量也是放在合肥。”江凯表示,在全新机制之下,让科研团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科研人员的热情被“点燃”,研发步伐在提速。
(二)一场“没有任何退路的战役”!
涉足新兴产业 民企转型敢于“背水一战”
在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中,既有像中国科大、38所这样的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在攻关,也有许许多多企业在探索和奋战,他们努力前行的每一步,研发创新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汇集着澎湃的发展“原动力”。
“背水一战”
周伊凡一颗悬着多年的心,随着年底首款高清高速CMOS传感器芯片即将量产,正在慢慢落下。周伊凡是合肥海图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从2018年她带着团队闯入“芯片”行业起,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任何退路的战役”——要么成功,要么“血本无归”。众所周知,芯片研发是出了名的“烧钱”,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在进入这一“战役”之前,周伊凡特意慎重地组织了一场专家论证。专家给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不做”,因为一旦选择开始,就要做好思想准备:一款芯片的流片费用是1800万,如果不成功就是一块“石头”,很可能一款芯片要反复流片几次、甚至十多次,而且也没有人敢确保最后一定能成功。
专家的建议让周伊凡犹如当头一棒,可思量再三,最终的决定是:“做”。回忆起当时的这个决定,周伊凡语气沉重,“我们是从事光电图像传感技术研发,而在这一领域,国外高速成像技术形成了垄断,如果不能解决芯片问题,企业发展就会受限于人。”而促使周伊凡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企业转型的关键一举。
合肥海图微电子有限公司是由富煌集团、日本海归技术团队、中国科大创新团队共同组建。而富煌集团是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企业深深意识到调整产业发展方向迫在眉睫,集成电路成为他们瞄准的方向。“如果我们选择不做,那就意味着整个集团的转型是失败的。这似乎对我们来说,已成为背水一战!”周伊凡说。
“乘风破浪”
在没有入行之前,周伊凡就听说过做高端芯片很难,但到底有多难,她心里也没有具体概念,直到真正涉足这一行业,才对“难”有了切身体会。“我们本身是做建筑出身,是在平地盖高楼。而芯片产业也相当于盖高楼,不同的是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地方要盖出高楼大厦。所以说,高端芯片的难,就难在内部设计上。”周伊凡说,为了找到能攻克技术壁垒的研发人员,公司在国内外重金“求贤”,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抱着“背水一战”的心态,合肥海图微电子有限公司将高端图像传感芯片作为研发方向,向“卡脖子”难题发起了“总攻”。经过艰辛的研发过程,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清高速CMOS图像传感器,打破国外高速成像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我们是一次性流片成功,当时一名专家还笑称我们是运气好,因为一次性流片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周伊凡深知,在这“小概率”成功的背后,凝聚着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代表着企业“非做不可”的决心。
“我们的愿景是研发最先进的图像传感器芯片,解决先进高速成像技术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但这对一家民营企业来说,也是非常艰难的。但既然我们决定要做这件事,就是举全集团之力去做。”周伊凡说,非常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合肥市打造中国“IC之都”的好时机,公司成立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得到了政府和众多行业专家们的关心、项目和资金支持及帮助,助力企业在芯片研发方面“乘风破浪”。
责任编辑:xj
原文标题:探寻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密码”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处理器
+关注
关注
68文章
19076浏览量
228680 -
dsp
+关注
关注
552文章
7955浏览量
347804 -
集成电路
+关注
关注
5375文章
11281浏览量
360092
原文标题:探寻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密码”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