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2020年终于走完,期待已久的2021年如期而至。回顾2020,疫情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更加剧了国际形势的复杂变迁,自主可控、贸易保护主义、去全球化成为关注焦点;与此同时,政策和资本持续加持,线上办公/教育、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应用落地开花。在2021年到来之际,特推出【2020-2021年度专题】,围绕热点话题、热门技术和应用、重大事件等多维度梳理,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参考镜鉴。
从国外设备厂商称霸天下,到“世界安防看中国”,国内安防企业经历了从低处向巅峰进发的过程,也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这一现实写照。
站在2021年伊始,回顾2020年安防市场,疫情的出现让原本萧条的一季度更加雪上加霜,甚至影响在全年有所体现。对2020年安防市场进行了盘点,通过七大关键词来复盘这一年的跌宕起伏。
红外热成像设备
如果说今年“戴口罩”是人们出行的必备装备,那么“红外摄像头、红外测温枪、红外体温筛查仪”等红外热成像设备,也成为了人员汇集地的必备装备之一。
其中,由于企业复工复产必须自备红外测温枪,这也使得其成为了市场紧俏产品,各路“倒爷”蜂拥而至,价格从不到百元哄抬至600元以上,甚至出现有价无货的现状。
由于电子设备产线的特殊属性,部分安防企业在疫情初期将产线改造,开始生产红外测温枪,来弥补因为疫情导致项目停摆、订单减少等情况。
也有一些企业,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旷视科技、朗驰欣创等企业,积极参与到科技抗“疫”的前线,通过红外体温筛查仪等设备来监控全国人民的体温情况,将异常情况及时发现,避免更大规模的扩散影响。
红外热成像设备需求暴涨,这也使得相关企业受益颇多,包括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睿创微纳等企业上半年业绩直线飙升;而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虽然未直接体现在业绩上,但其产品综合毛利率却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红外体温筛查仪的使用情况来看,仍然有较大成长空间。一位大厦安保人员直言:“进出口的红外测温设备作用不大,进出人员还是要靠手持红外测温枪来一一再次筛查。”
科技带来的抗“疫”成果毋庸置疑,但在测温精度方面,技术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设备应用次数的训练下,测温精度也将有所提升。
芯片缺货
进入8月,安防市场摄像机出现涨价情况,究其原因,则是因为美国制裁华为,其旗下海思的芯片代工厂断供,使得摄像机所用的中高端AI芯片出现供货短缺,供需紧张的背景下摄像机出现涨价潮。
在代理商/贸易商囤货、炒作的系列操作作用下,曾经一颗400元左右的AI安防芯片短短数月时间,价格翻了10倍不止。而一些中小安防企业则接到明确断供通知,只有部分在海思直供体系的企业仍然得到正常供应。
一直以来,海思占据国内安防IPC芯片市场超70%市场份额,其缺货的现状也为相关芯片企业带来市场机遇,包括富瀚微、瑞芯微、星宸科技、安凯微电子、北京君正、晶晨股份、瓴盛科技、亿智电子、中星微、国科微、联咏科技等企业,都将蚕食其中低端芯片市场。
但海思芯片的安防市场地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代的,目前,高端AI芯片市场供应在一定时间内仍将受到影响。
洗牌加剧
在智能化浪潮的席卷下,安防行业也未能幸免,早期切入智能化改造的企业迅速占领市场机遇,一些中小企业则由于市场敏感度弱、资金掣肘等因素,未能搭上时代的顺风车,随着市场竞争力不断弱化,尾部厂商消失的比例也正在加剧。
加之今年安防芯片供货短缺背景,由于品牌厂商将性价比相对高的产品进一步下探,一些小的品牌或是以组装为主的厂商的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市场洗牌速度进一步加剧。有的企业开始相应削减安防产品生产比重,有的企业则开始考虑转型,也有的企业直接面临倒闭风险。
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头部企业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从前三季度上市公司财报数据来看,详见《39家泛安防上市公司Q3业绩盘点:超半数营收负增长》,多数企业业绩增长乏力。
虽然疫情也有一定影响,但整体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产业压力也确实存在,加上传统安防产业的转型升级,靠过去卖产品的方式来持续提升业绩,将越来越困难。
AI企业上市潮
2020年,AI企业似乎集体按下了上市按钮。
除商汤科技还未有实质消息之外,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天励飞的科创板IPO申请均已经获得上交所受理;格灵深瞳则由海通证券进行辅导,拟科创板上市;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则已经在7月20日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开盘价250元/股,涨幅达288.26%。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AI企业的经营现状也再次展现在公众面前。如果说旷视科技的亏损额让业内集体讶异之外,那么今年AI企业的业绩情况则让业内明白,AI企业烧钱运作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就当前AI企业的商业模式来看,想要自负盈亏,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安防市场为例,一方面,面对碎片化的应用场景,算法技术尚未强大到可以做到标准化部署,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进行优化、调配,方能使项目部署有所效应,反之将成为“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由于前期过度宣传,导致甲方对AI产品期望值较高,在现实面前,甲方不买账情况也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更新迭代较快,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支持研发,导致其相关产品定价较高,无法达到普惠阶段。由于安防市场对于价格极其敏感,这也使得市场中依然以传统产品为主。在市场应用无法规模起量的背景下,持续亏损将一直伴随企业成长。
华为机器视觉
2月25日,华为安防官微发布消息称,华为智能安防正式更名“华为HoloSens机器视觉”,此举被业界认为是新时代下对产业升级做出的重要战略定位升级。
在当前“5G+AI”的时代背景下,以视频+AI为核心的华为智能安防也不再局限于“安”与“防”,用机器视觉,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事实上,随着安防业务边界的不断延伸,老牌安企也均在将自身定位做战略调整,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英飞拓、高新兴等企业,以“视频”为核心,将靶心瞄准智慧物联赛道,布局更广阔的天地。
企业自我求变的背后,是安防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所致。市场需求从系统集成变成场景解决方案;市场边界则从传统安防到泛安防再到AIoT;市场玩家不仅有老牌安企,还有BAT、AI企业、ICT企业、传统家居制造企业等均有布局;市场技术不断升级,编解码升级、传输升级、分辨率升级,再到如今的智能化升级。
眼下的安防市场,已经从内到外革新升级,但“守护人民安全”将成为亘古不变的初心使命,也希望新老玩家,在不断求新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初心,将人民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H.266标准出炉
7月7日,Fraunhofer HHI(弗劳恩霍夫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正式宣布了下一代视频编解码标准——H.266/VVC(通用视频编码)制定完成,是专为4K和8K流媒体而构建的一代新标准。
相比于前代标准(H.265/HEVC),H.266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性能,可支持在视频清晰度不变的同时减少50%的数据尺寸。
在安防行业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由于其24小时传输存储的工作特性,对视频编解码技术也提出了相应要求,既要保证小码率,还要保证图像清晰。而当前H.265编码技术码率则是24M,已经不能满足4K、8K的商用要求。
H.266编码标准的出现,将用先进的技术用以改善码流、编码质量、延时和算法复杂度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优化设置,来满足4K、8K画面的存储传输要求,并降低用户的成本。
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设计新的芯片,以启用/加速H.266技术落地,支持H.266编码器和解码器的软件也有望在今年发布,但参考H.265/HEVC还没有被大规模应用,H.264/AVC仍旧占据绝对主流,H.266/VVC估计很难在几年内应用。
安博会取消
新冠疫情的反复无常,使得备受瞩目的全球安防盛会——2020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下称“北京安博会”)做出取消决定。
安博会办的最出名的要数北京与深圳两地,由于展会规模较大且耗费企业较大经费,在两地主办方协商下,规定奇数年由北京承办,偶数年则由深圳承办,2020年的安博会刚好在北京举办。
由于地处国内核心要塞,且参展人数规模较大,稍有差池便会将举国上下辛苦数日的抗疫成效付诸东流,考虑再三,组委会决定取消本届北京安博会。
每届安博会,绝大多数安防企业会推出其当年最新技术/产品,这也使得安博会成为了全球安防行业的发展风向标。随着展会的取消,相关企业开始举行线上/线下的新品发布会,这也使得业内人士错失了很多饱览全球先进技术/产品的机会。
但也有消息传出,安防老大哥海康威视今年将缺席北京安博会,这也使得业内人士未能参观到安博会的遗憾减轻少许。
小结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有波折,亦有生机。在面对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时,企业更要再三考量,自身定位何在,聚焦于某一领域构筑企业护城河,方能在商业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味求大或盲目跟从,虽华丽了表面,却也慢慢丢失了“自我”。
责任编辑:tzh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5文章
50851浏览量
423937 -
安防
+关注
关注
9文章
2254浏览量
62623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0947浏览量
269198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314浏览量
23862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