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5G时代后,相关智联设备井喷而出,盘活它们,除要匹配系统和相应APP外,更需让用户提交个人信息给平台方。这些信息谁在保管?一旦被不法分子窃用该怎么办?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生多起通过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牟利的事件。对此,工信部日前表示,将研究制定APP个人信息保护暂行规定;运营商方面也明确,将维护网信安全作为2021年的工作重点;在此更需呼吁终端厂商方面也及时出台相应的防范措施。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应对此类挑战。
5G智联设备恐成不法分子的温床
《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12月28日的一则报道引人深思:安徽合肥某周姓市民出差回家,却被新装的门禁系统挡在了小区门外,这类智联安全堤坝看似维护了用户的财产安全,实际在系统驱动时,需用户对准摄像头录入人脸信息或者指纹信息后大门才可开启,其中涉及多项用户隐私,如人脸、声纹、基因等。这类“人体密码”究竟是谁在保管?
讯飞AI研究院视频分析技术负责人吴子扬揭秘:在商用的、来源正规的人脸信息数据库里,单人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的人脸数据集,能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
当前,收集、倒卖公民数据,正成为不法分子牟取利益的手段。个人信息目前主要用于身份权限认证,一旦泄露,不法分子可以借此通过身份认证系统,盗取用户社交平台或金融账户内的资金财产。
2020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2020年以来,陆续有媒体报道了用户隐私信息被APP平台泄露,除人脸信息外,最易泄露个人信息的当属网购过程中登记的收货信息。据相关媒体报道,网民王微“双11”时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4日后,突然接到号称“某速递客服”的来电,告知包裹损坏,让王微加QQ落实赔付款。所谓的“客服”可以准确地说出快递单号、她的名字、地址等,打消了她的顾虑,随后,以各种理由忽悠王微在借呗中借钱,走流水到她账上帮其刷信用值。在对方的指引下,王微前后把支付宝、京东、美团等能转账的APP都操作了一遍,最终被骗走了3.7万元。此事固然有用户大意的因素,但是,在物流环节中,用户的隐私信息是怎么泄露的?用户在网购时难道要做到“防贼防盗防物流公司APP”?这太难了!
无独有偶,近日,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都报道了沈阳、成都的新冠患者及密接者个人信息遭泄露,其中包括:真实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行动轨迹、详细到门牌号的家庭地址、工作单位名称,甚至包括乘坐出租车的司机姓名、身份证号码、个人照片等等。疫情以来,患者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环节中存在多个平台,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患者就会变成网上人肉的对象,而泄露环节最有可能出现在登载相关信息的APP上。
信息防护各方应合力护航
在2020年12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明确表示,工信部将研究制定APP个人信息保护暂行规定,继续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APP检测技术平台系统功能,持续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
5G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相关应用势必会如雨后春笋般迸发而出,从消费者层面,APP应用的信息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网络信息安全依旧是热点话题,政策方、运营商、厂商等均将合力应对。
其一,在工信部保证政策打底的情况下,APP厂商务必会遵守相关法规。
其二,运营商方面较为重视。以中国电信为例,先是在2020年12月26日,“中国电信”官方公众号平台“防范通讯信息诈骗”系列专题中罗列了由工信部通信管理局通报的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63款APP,及时给用户敲钟;随后,在中国电信集团2021年度工作会上,在部署2021年工作举措中又明确提出:要切实维护网信安全,全力打造安全型企业。另外,“万能”的5G消息被广泛地应用后,运营商志在夺回曾被“微信”等移动应用掠去的短信息份额,势必更会在网信安全上加大管理力度。
最后,强烈呼吁作为信息传递的第一道关卡,终端厂商方面也务必引起重视,如何在终端系统中防范个人信息外泄?如何通过加密机制的过滤后再将隐私信息传导给APP?
5G万物互联时代都将过渡到5.5G万物智联时代了,从3G时代就发现的用户信息泄露问题,一直无法彻底根除,着实令人担忧。
责任编辑:gt
-
APP
+关注
关注
33文章
1575浏览量
72609 -
中国电信
+关注
关注
22文章
3457浏览量
62560 -
5G
+关注
关注
1355文章
48487浏览量
56504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