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的“新”,不只是更好地照顾司机与乘客的需求,更“革命性”的地方体现在其商业模式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被互联网重塑,这个过程会为很多行业开辟出新的价值空间,也会重塑很多行业的生态体系,并创造出新的物种。 滴滴D1,正是这种互联网思维以及趋势下的产物。 11月16日,滴滴出行在北京重磅发布了首款网约车定制车型——滴滴D1。之所以说重磅,从滴滴的重视程度就可见一斑。为了保持神秘性,直到发布会之前一个月,D1才被公众所知。D1的研发全程保密,甚至在运输过程中,都采用了全封闭式运输车。滴滴出行将D1定义为:汽车与共享出行行业中的新物种。那么滴滴D1,到底“新”在何处?
D1是滴滴与比亚迪联合研发设计生产的一款电动网约车。从产品定位来说,滴滴D1“第一次不是为家庭设计,而是天生为共享设计的汽车”。正是基于这样的“天生属性”,让D1与传统汽车以及过去的网约车从一开始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过去网约车,都是汽车厂商设计与生产的,D1虽同样是由车企生产(比亚迪生产制造),但其从早期调研到后期研发制造却是由滴滴公司全程参与完成的一款产品。 滴滴方面的信息显示,为了研发D1,从2018年3月至6月,滴滴出行创新中心共发放近1000万份调研问卷,横跨70多个城市,举办120余场线下调研会,并对标研究了50余款出行产品。另外,滴滴还在全国范围内对网约车司乘进行803万人次研究,对全国12000名司机乘客进行了采访,并调研了全国3000多名司机的需求。在包括整车工程Package、人机工程布置、汽车内/外饰造型设计、整车配置和车联网软件架构等汽车专业领域内,滴滴都全程参与了D1产品原型的原创设计。 正是基于对市场的充分调研,让滴滴针对司机、乘客的痛点,从硬件层面打造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网约车的D1。
比如针对网约车司机长时间驾驶腰部不适的痛点。D1的驾驶座在设计时,参考了欧洲长途大巴车驾驶座的设计经验,通过材质的优化,司机驾驶座的硬度提升了25%,在8到12个小时长的使用时间里,能够给司机的背部和腰部提供支撑。 同时,D1增加的4项电动腰托的功能,有效缓解司机腰椎的疲劳,通过特殊的面料以及打孔设计,令司机座椅具备了很好的通风透风性,乘坐更舒适。 再比如,针对电动网约车司机远距离订单不敢接的问题,D1会将车辆的剩余续航里程数据实时传输到派单系统之中,因此派单系统不会派送行驶距离远于剩余续航的订单。另外,D1针对司机还设有一键接单、便携式收纳箱等等极具人性化的设计。这些硬件及功能配置,在过去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乘客层面,针对乘客希望空间更大、更舒适的乘坐需求,D1基于纯电平台的优势,前后悬得以缩短,后排腿部空间可达1000mm,头部空间992mm,相当于在A级车的尺寸上,创造了C级车的乘坐体验。另外,乘客上车前可以通过滴滴App调节车内空调温度、风量等。当乘客呼叫D1时,平台会派发一个彩虹颜色与迎驾车辆匹配,“彩虹接驾灯”让乘客更方便找车。值得一提的是,D1还专门采用了右侧电滑门的设计,不仅可以优化乘客上下车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的安全事故。可以说,非同一般的打车以及乘坐体验,是D1与传统网约车的根本不同。
D1的“新”,不只是更好地照顾司机与乘客的需求,更“革命性”的地方体现在其商业模式上。传统车企的盈利模式是生产汽车,然后销售汽车,获取利润。但这种模式也注定是“一锤子买卖”。如今,不少车企看中了出行服务明显高于整车制造与销售的收益率,开始着手开拓出行业务,搭建自己的出行平台。但车企打造出行平台,有天然的劣势,一方面缺乏对司机和乘客真实诉求的准确了解,另一方面也缺少用户流量。而且基于标准燃油车的乘用车车型,其成本结构十分不合理,比如以快车为例,中国的出行成本是3元/公里,其中一半来自于车本身的开销(包括车的分摊、车的保险、车的养护,以及占比很大的油费)。 而D1是滴滴与车企,双方利益平衡的一个很好的方案。D1通过创新式的“里程成本”付费商业模式设计,让滴滴成为了为车企出行服务车队提供托管服务的车队运营商,和车企在出行市场上从有竞争关系的对手变成了各有分工的队友。
所谓按照“里程成本”付费,按照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介绍, D1是第一款不按照整车付费,而是按照公里付费的汽车。这意味着,原本需一次大量支付的购车款,会被分摊到车辆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中。 有媒体曾做了一个测算:假设一辆D1的出厂成本为18万元,电池平均寿命为60万公里。那么,该车每公里的支付车辆成本只有0.3元,相比购置整车,对司机、车辆资产公司和运营商的资金压力要小得多。另外,由于电动车充电费用低,维修保养少,这款车能给网约车生意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可以说基于滴滴的这种商业模式,不论是司机、还是车辆资产公司、还是平台运营商,都是一种多赢的结果。
在社会意义层面,D1所代表的共享商业模式,也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潜在手段。程维介绍称,过去20年,北京市私家车保有量增长9.7倍,城市道路总长度仅增长1.9倍。当前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为467万,而停车位数量仅为382万,导致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的原因正是“城市快速上涨的私家车数量与道路空间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他说:“在未来,购买服务将替代购买工具,一个人不必拥有一辆车,就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希望D1带来的共享出行新模式,可以让“美好出行体验”的一天,早日到来。
原文标题:滴滴D1:共享出行新物种“新”在哪里?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
电动汽车
+关注
关注
155文章
11937浏览量
230406 -
网约车
+关注
关注
3文章
222浏览量
11354 -
滴滴
+关注
关注
1文章
193浏览量
12956
原文标题:滴滴D1:共享出行新物种“新”在哪里?
文章出处:【微信号:libusiness,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