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0年就像一个地缘经济和产业板块剧烈碰撞的分水岭,面对未来10年的结构性变革,只有看清变化,拥抱变化,才能拥有远见,超越未见。
腾讯新闻2020年终策划“新十年的分裂与重构”之大势展望篇——投资人眼中的2021。
对于创投圈,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
疫情加速了机构间的洗牌,对于过往“数据不大好”的机构2020年是一条分水岭,LP们用脚投票,头部效应更加凸显;同时,疫情也改变了这个行业传统的淡旺季,观望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下半年,在2020年底这个特殊的时间关口,形成一轮“暖冬”,而博弈大多发生在顶级机构之间,他们抄底、锁仓,等待几年后的爆发。
自2015年开始,一级市场经历了一段爆发式的增长,这两年开始全面回调。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监管也日趋严格——资管新规、金融去杠杆开始发挥效力,加之疫情的影响,不确定性大大增强。
符绩勋在创投圈可以说德高望重,从业超过20年。他是新加坡人,却在十几年前就开始“重仓中国”,关注旅游、出行、企业服务、消费等领域的投资。他曾主导投资了百度、去哪儿、优酷土豆、UCweb、Grab、滴滴出行、满帮集团、哈啰出行、小鹏汽车、Boss直聘等项目,并在诸多业内重大战略并购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包括优酷和土豆(中国科技领域第一起数十亿美元级的并购)、百度和去哪儿、携程和去哪儿、蘑菇街和美丽说。发现新兴市场里的机会并下重注是GGV纪源资本的核心打法,这一连串被投公司的logo背后也塑造了这位投资人的金字招牌。
如何发现2021年的新机会?如何辨别趋势与创新?腾讯财经在新年伊始特邀顶尖投资人、颇具传奇色彩的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分享了他的观点。
精彩观点:
1、品牌消费、科技产品的国产替代趋势、机器人、半导体生态链、AI赋能行业、云化将成为未来几年一二级市场的热点;
2、VC的本质是赌趋势上的变化,这是一种科技所带动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它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技术本身变化的速度,但可确定的,是行业的方向;
3、围绕选定的方向,专注很重要,因为如果不够专注,或只是选择性地专注,你一定会错过一些机会;
4、焦虑,迫使人去思考,从而做出选择,适当的焦虑感不是坏事,关键要找到解决方案。
1
我理解的5大趋势
市场在不断地演变。消费的升级,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的变化,生活效率的提高,科技的发展,这些都会不断酝酿出机会。我相信,中国未来20年、30年、50年,等待年轻人去采集的果实还有很多。近一两年的趋势在哪里?我的观察有四点:
01
第一个趋势,是品牌消费。
2020年,我们看到了很多踊跃起来的新赛道,比较明显的变化在于:从投资的方向主题来看,过去十年围绕移动互联网带动的共享经济、产业互联网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模式和产品上的创新;同时,也有一些数据平台以及通过AI算法、算力所带来的一些创新。
但是近一两年时间的创新是基于人群的行为改变。我们看到整个人群的消费形态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一方面是整个自主品牌和国潮的崛起,中华文化自我认同的崛起:不再盲目地追求进口,而是对品牌品质的追求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我觉得这是一个蛮大的变化。再加上媒体和渠道端的变化,大家的消费更加短平快。以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等更加视频化的内容为代表,也在推进新品牌的崛起,所以这是我们看到的明显的趋势。
02
第二个趋势是机器人的发展和机遇。
近一两年地缘政治的变化,加速了中国硬科技的自主发展,也带动了机器人技术的迭代与更新。这其中孕育出的新技术,也催生了新需求和新机遇。总体来说是两方面,一是宏观环境催生了“国产替代进口”的需求;二是我们的科技走向了一个智能终端的时代。
“无人化”概念的火热,代表着机器人成为可替代人力的作业方式已经逐渐被我们接受,这一两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原本“有人”的场景都诞生了“无人”的需求,因此加速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中,从公司、家里、酒店、餐饮、再到工厂,都会出现机器人的身影,小到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大到工业用途的无人机、仓储机器人,甚至像我们投的智能汽车品牌小鹏汽车,也是智能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所以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到来。这里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不仅仅作为经济大国,而是正走向“科技强国”。
03
第三个趋势是硬科技的代表:半导体生态链。
GGV在全球曾经投资过10多家半导体公司,获得过几十亿人民币的回报。而最近我们开始聚焦中国的半导体行业。一方面,中国有着巨大的下游应用(消费电子、工业、汽车等),催生了巨大的国产替代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需求,为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崛起提供了发展机遇,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催化了中国基础算力的需求,自然而然加速了整个半导体生态链的发展。这一块的需求,原本不是很明确,是因为地缘政治的变化,迫使自主半导体产业生态的发展,是时代特有的重要机会。
04
第四个趋势,是走向AI赋能时代。
AI赋能的趋势愈加明显,AI+产业、AI+医疗、AI+教育、AI+制药等等。原来的AI人工智能是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就是先要有数据,先要有产品才有AI。不管做共享,共享出行里面有打车、单车,先要有产品、网络、用户、数据,再去更好地智能化,这是一种后发优势或者后发能力。因为先要有数据。
但是现在的AI变成了先发优势。先发优势在于要用AI来制药,要用AI来赋能教育,来提供更好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包括我们投的科亚医疗等等,都是AI作为先发优势,而不是后发优势的案例。这是本质的区别。基于AI来主动定义产品和服务,而不是靠先有了产品和服务再去通过AI来增强效果。这意味着,AI和大数据在未来会继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05
第五个趋势,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初级的云时代。
我们知道,在美国的公有云化已经相当普及,也受到市场认可,美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公有云甚至多云的时代。
16年前,Salesforce公司上市,成为了SaaS行业的鼻祖。回顾起Salesforce首次亮相的时候,公司市值才刚过10亿美金,一眨眼现在公司的市值已经到1600亿美金了。在这些年里,其他几大SaaS公司Shopify、Workday、Docusign、Veeva也都紧跟Salesforce的脚步,如今它们的市值都超过了300亿美金。
这些年里整个SaaS行业也重新定义了公司们去购买和使用一种软件的方式:现在客户只需要按月支付订阅费就可以使用一款企业服务产品,完全跳出了过去“安装软件-同意安装-更新”的循环。
亚马逊在14年前也推出了公有云服务——亚马逊云,开创了云计算时代。
因为公有云弹性大,还可以按需扩展,这些优势使得一批自行研发软件的企业和同类SaaS供应商纷纷涌向云服务,并且把APP的工作负载整个搬上了亚马逊云、微软云或者谷歌云管理的公有云基础架构。
14年过去了,亚马逊云、微软云、谷歌云管理这三大公有云平台的市值总和也已经远超出一万亿美元,年收入已经累计超过800亿美元,而且上升势头丝毫不减。亚马逊、微软和谷歌也登上了全球企业价值榜前四名。
反观中国的云化。中国的科技公司里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及华为等,也都是云服务提供商。按2019年数据算,阿里云占有400亿规模、腾讯云170亿规模、华为云85亿规模、百度云46.5亿规模, 加在一起700亿左右的规模。今年阿里增速60%,目前一个季度有144亿增长。推算下来,2020年所有云厂商加起来可能在1000亿左右,但是和美国云化的市场相比,美国依然大了很多。
中国现在还在初级阶段,既有私有云,也有公有云,是私有云和公有云两者并行的状态。中国的云化,现在进入到一个0到1的阶段,在成长。这当中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企业互联网和SaaS服务将崛起。SaaS公司现在越来越多在强调SaaS功能,当然,很多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还不完全是订阅式的服务,有很多还是一次性的项目制的消费,这代表收入的可预期性还有待加强。但是我们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去努力。
云时代崛起也包括整个开源社区的崛起,像我们投的PingCap为代表的整个开源社区,代表着中国的开源能力逐步在被认可,不仅仅是国内,也包括海外。这都是云化崛起的一些迹象,这是一个开头。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云市场,中国的这种开源市场会更加强大。
所以在这一两年,我个人认为是这五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主要驱动力的领域。
2
坚守能力半径 只做狙击手
我们长期以来就不是一个打散弹的机构,我们并不会去“广撒网”式的去投很多项目,这个不是我们的投资方式。
我们20年投了大概400多家企业,核心打法是围绕符合趋势的主题、多阶段地做布局。
我认为VC赌的是一种趋势上的变化,是一种科技所带动的变化。这种变化固然是有它的不确定性,就是技术本身变化的速度,但可确定的是行业的方向。我认为专注很重要,因为如果不够专注,或只是选择性地专注,你一定会错过一些机会。
比如我们在中国投了滴滴、哈啰出行,在东南亚投了Grab(东南亚最大的出行平台),在美国市场投了Lime(共享滑板车企业),这些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出行”,去分析市场的趋势并捕捉到的机会,而且我们是多阶段投资的策略,不论这个公司是偏后期的项目还是早期的项目,只要我们看好,就会都愿意去下注,主要是看他未来的潜力有多高。
像Grab和哈啰出行,我们都投的都很早。在旅游领域,同样的主题,我们投了中国市场的去哪儿网、途家,美国的Airbnb(爱彼迎)。在教育领域, Jenny(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领投了在国内大概有十家教育企业,包括作业帮、火花思维,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我们也各投了一家。其实我们并不分太多层次的教育,我们更多是在这个主题上寻找最优的团队,还有最合理的商业模式。我们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并投了很多企业互联网、开源社区的项目,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所以近几年我们在中国也开始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布局。我们认为企业互联网市场是存在的,而且也很大,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因为他的拐点没那么快,这些可能都需要我们有耐心,所以要看得够远。包括我们投小鹏汽车,我们相信整个智能硬件的时代或者智能终端的时代,或者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小鹏汽车就是一个机器人。所以我们会围绕着整个产业链去布局。是不是都一定投对,那不一定,做投资肯定是有错过,有投错过的。不管怎么样,围绕着主题去布局,这套逻辑还是成立的。
这一两年的创投圈,过寒或者过热的现象都有。我认为未来一两年创投圈的气侯首先会向好,有可能会更热。
其实,这半年创投市场是过热的,不管品牌、半导体等,还是现在一些公司二级市场的股价,不能否认,都有一些过热的情况存在。
创投市场气侯,有点像整个地球的气候,地球很大,北半球现在是冬天,而南半球现在是夏天。
所以同样的,中国的创投市场也太大了,很多时候这个市场的气候就像地球一样,也就是市场上部分产业或许是寒冬,但在其他产业可能变成大夏天。这样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所以不能够一揽子概括去判断市场会变成怎么样,如果说市场上有一个调节器是让大家感觉到不同的季节和温度,一定会是宏观以及地缘政治、或者可能是资本的流动性带来的。因为资本的流动性变差以后,不管南半球跟北半球都可能是冬天。流动性好的时候,不管是南半球跟北半球,都会是夏天,因为资本会带来过量的热能,过量的资产,会一直准备寻找机会。
市场上的变化不是被动的,是会影响、带动热能的迁移,比如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甚至半导体、机器人等等,都是先由技术带动了创新,再去驱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然后资本加速、催化了这些发展。
所以当我们看行业的时候,有些行业是不是过热了,确实会有。拿2019年举例,2019年是市场很不好吗?也不是,确实一整年的节奏都要慢一些,然后有一些市场比如说造车市场,就是中国的小鹏,蔚来等等确实日子很难过。那时候的市场可以说是暖冬,肯定不是夏天。但是在2020年就变天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的股价都在增长。所以市场的变化就像地球在转动,不断转动的过程里热能会有上升也会有下降,但是如果说能够使整个市场大环境暖和,其实更多的是政策导向和宏观政策的影响,这不是创投市场自己能决定的。
3
焦虑是常态,我用三种方式与焦虑相处
最初进入投资领域,我就是带着焦虑来的。
1993年,我第一次到硅谷,那几年在美国和新加坡之间来回跑。到1997年之前,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已经崛起,整个东南亚经济也在腾飞,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未来在哪里?企业的未来又在哪里?后来我得出答案:未来必须跟创新有关系。因为我是做科研出身,就更认可科技上的创新。于是我就萌生了想法:一定要进入到创投行业。
那时,我还在惠普的新加坡公司做工程师——搞研发,做产品。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外企驱动的科研不太会把最前沿的技术放在新加坡。如果留在原地,可能很快就会遇到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于是,我把目光锁定在新加坡国家科技局,打算以科技局为跳板,进入科技创投领域。那是1996年,我不到30岁。
然而,这个选择为我带来了不小的焦虑感。国家科技局是个政府机关,和之前所处的工作环境很不一样,新的工作状态让我很不适应。当然,更大的问题在于我是降薪过去的,而这步棋对于未来而言是否走对了,还是个未知数。
开始的两年,我看到自己的朋友、同学,事业上都比我做得好。有些在石油公司,有些在航空公司,有些在金融行业,都做得有声有色。我记得每年12月31号,我们高中同学都会聚在一起喝酒,每个人都要报一下自己今年的情况——奖金怎么样,职业发展生涯怎么样,等等。
当时,我就没什么话可以讲。在那个年代,什么“创业”,“科技”,“创新”,这些话题还都太小众,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些东西。我很难对他人讲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有怎样的价值。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是焦虑的——因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势必要承受的焦虑。然而回过头看,我当时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放弃薪水更高的大公司岗位,去科技局做一份看上去没那么耀眼的工作?那也正是因为我在原本的现状中感受到了焦虑。我看到了世界在发生变化,我看到了去做更有价值的事的可能。焦虑,迫使我思考,从而做出选择。所以说,选择与焦虑,真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到了2010年,我40岁的时候,做了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如何让风投行业更好地迎接未来?一家VC机构如何应对复杂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面对这些新的焦虑,有的时候需要做减法,有的时候需要做加法。而无论是加法和减法,都是在做选择。我依然处在从选择到焦虑,再迫使自己作出新选择的循环之中。
我想,只要自己还没停步,还在追求做到更好,这种“焦虑-选择”的循环也就将终生进行下去。
焦虑产生了,当然要想办法去应对,去缓解。我大体上有三种应对方式,概括来说就是:通过事情,通过他人,通过自己。
通过事情来应对压力,就是说当焦虑来临,我不能任由它困扰自己,不能原地等待。我要先行动起来,干起来。亲身投入到事情之中,投入到那些不确定性之中,从而去改变事情,去明确那些不确定性。
通过他人来应对压力,主要指的是对适当的人进行倾诉。对象可以是亲密的家人,也可以是工作上好朋友。不过,这种倾诉不是诉苦,不是去寻求安慰,而是很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这样做,一方面,你会收到对方的反馈。在和对方交流时,你可能就会慢慢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如果这条路你认为是对的,那就坚持走下去。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你可以在倾诉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有时候,很多想法堆在脑子里面,像一团糨糊,毫无头绪,自己就会更加迷茫。而如果有个值得信任的人,让你能敞开心扉地说一说,你会发现往往无需对方给出什么意见,自己说着说着,就会把思路理清了。
而通过自己去应对焦虑,我认为主要是在内心明确、坚定自己的判断。用实际的选择,终结内心的纠结。再有,就是主动寻求一些自我放空的方式。我喜欢旅游,喜欢滑雪、潜水,也会去打打游戏、打打德扑。我觉得,当自己足够放松过之后,就自然会想回来,继续冲刺,不畏惧面对那些焦虑。
原文标题:GGV符绩勋:投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小鹏汽车,我们坚持这一条核心打法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腾讯创业】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6830浏览量
214044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0文章
28086浏览量
205790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29740浏览量
268041
原文标题:GGV符绩勋:投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小鹏汽车,我们坚持这一条核心打法
文章出处:【微信号:qqchuangye,微信公众号:腾讯创业】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