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华为缺芯之后,最近又传出缺芯之困,不过这次是发生在汽车行业。
福特汽车表示,由于半导体芯片短缺,其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工厂生产线被迫提前停产。无独有偶,本田汽车也因芯片短缺问题,宣布1月将首先减少约4000辆的产量。此外,菲亚特克莱斯勒将推迟墨西哥工厂生产重启时间,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布兰普顿的工厂也将停产。
中国方面,自2020年12月初就传出“南北大众因缺芯而被迫停产”的消息,当时,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在回应媒体时也证实“确有缺芯”之事。
就在昨天,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提到,自2020年12月份下旬开始爆出的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将对2021年一季度的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继续波及二季度的生产。
汽车芯片到底对汽车制造有多重要呢?
如今,汽车制造早已告别“四把椅子+四个轮子+发动机”的时代,一辆普通汽车至少有40多种芯片应用,而高端车型需要150种,只要部分短缺,就无法顺利生产。
当然,已有不少车企表示,如今这一现状都只是暂时的,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严峻。
一位汽车采购部门人员告诉小巴,“缺芯”问题一直存在,业内对这个问题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加上中国汽车产业在下半年恢复速度喜人,因此也最早面临“缺芯”困境,是好消息里的小隐忧。现在各大车厂正在积极调整生产线和库存,并且以优先生产高利润车型的办法度过暂时的窘境。
那么这个业内不太慌的小问题,何以会出圈引发关注呢?说到底还是在“缺芯”二字。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升级到科技方面的遏制以后,“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焦虑在公众心里弥漫,其中以芯片最受瞩目。
有“华为断供困境”在前,过去许多人多把注意力放在了手机芯片上,实际上,在汽车芯片方面,中国也有被“卡脖子”,只是程度没有那么深罢了。
看几个数据,我们就能明白个大概。
中国是汽车制造大国,从汽车产业规模看,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中国新车产量占据全球汽车产量近30%的份额。
然而,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475亿美元,其中,中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约占全球的4.5%。
另据Strategy Analytics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汽车半导体厂商分别为恩智浦、英飞凌、瑞萨、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没有中国公司什么事儿。
由智能手机波及汽车,再次提醒我们在芯片方面的短板,从而诱发人们的“芯片焦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究竟当下汽车行业缺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国自主研发芯片又面临着怎么样的焦虑和机遇?可以有哪些方面的应对?小巴接下来就请出更了解其中内情的业内人士和专家做进一步解答。
现在汽车行业半导体芯片短缺属实,而且是全球的普遍现象。原因是,有些汽车厂商有自己的晶圆厂供给产能;有些厂商没有,需要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商供给。
但这些芯片制造商要供应各类产品芯片,汽车行业属于需求量小的行业。比如,手机一年要卖15亿颗芯片,中国汽车一年就卖2000万,这还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疫情特殊情况,再加上华为芯片受限,芯片制造商的产能被需求量更大的行业挤占了,导致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
另一个原因是,年初每个国家的汽车行业都会对销量有初步预估,2020年年初因为疫情,行业预估出行需求减弱,所以制定的产量和销售量就比往年少。谁料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汽车需求量又上来了,供需之间存在一个信息差,供给跟不上。
另外,其实行业内去年年底已预测到短缺,大家都在恐慌性拿货,客观上影响了行业的生产秩序。芯片厂发现下游囤货,实际终端没卖这么多车,就会记录下来,下一次不再提供这么多份额,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们判断春节有一个旺季,以此看之前囤货这波的产量能否消耗掉,如果能消耗掉,就可以通过市场供需自然地调节;如果消耗不掉,问题可能会顺延更久。
不过芯片短缺也只是阶段性的。现在各厂商开足马力做芯片,可能一年左右,产能就会跟上。我们目前判断2021年Q2还比较紧张,到Q3会缓和一些。
其实汽车行业早知道芯片短缺问题,因为疫情影响,各行业都出现芯片短缺现象。本就短缺的芯片行业会根据行业需求来定供应的先后顺序,按需求恢复的顺序,汽车需求被安排在靠后的位置,等各国汽车需求量逐渐恢复,芯片供应仍未改善,汽车业也就面临短缺了。
但马上调整生产线,将产能转移给汽车行业也来不及了。因为长尾效应,布局和调整需要时间,于是问题终于暴露出来。
汽车行业缺芯片,总体影响不太大。只是暂时产能跟不上,并不存在技术攻关问题,这曾经也发生过多次,是常见现象。
疫情特殊情况下,汽车供应链遇冲击,汽车交货时间被拉长,消费者虽然会不满,但最终也能接受。汽车厂商也基本不会因此让汽车涨价,只是渠道可能借机玩饥饿营销,背地里偷偷加价,但这并不普遍。
汽车行业芯片短缺是全球现象,中国也不例外。比起华为需要的麒麟高端芯片来说,汽车半导体芯片问题显然更容易解决。
从整个中国芯片行业看,目前中国芯片的制造代工产能确实非常紧缺,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符。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需求国,但芯片进口已成为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一年有2000多亿美元,而且70%多的芯片都依靠进口,这个状况触目惊心。
芯片行业分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代工,别看代工这个词不高端,芯片行业恰好相反,芯片的代工比设计更高端,对技术要求更高。
芯片设计虽然有难度,但只要按照行业规范,用心去做,还是能学会。但芯片制造却越来越难,因为制程要求越来越短,10纳米、7纳米……越往下制造厂商的技术实力越是跟不上,强行投入就要亏钱。
目前,全球从事芯片设计的厂商越来越多,从事制造的厂商却越来越少,一些芯片制造厂商干脆把先进制程产线砍掉了,甚至退出芯片制造业。
这导致有些公司设计出来的芯片,无厂商接单制造,产能极度短缺。国内一些不那么先进的芯片制造产能,如60纳米以上的芯片也被抢得一塌糊涂。芯片制造厂商能靠主流芯片产品拉业绩,就没有动力去生产更先进或有特殊要求的芯片,因此局部产能就更短缺了。
因此,当下中国首要任务是发展中低端芯片制造技术,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形成国产芯片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高端芯片制程。
当下芯片的产业规划是,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在2030年制造出目前最先进的5纳米芯片和7纳米芯片,届时或将缓解并逐步解决芯片产能和高端芯片制造难题。
中国由上至下,从政府到民间,已达成共识:必须要发展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因为从时代趋势来看,新科技、信息技术爆炸式增长,芯片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产业,可能直接致使企业乃至全产业陷入瓶颈——毕竟,芯片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中都有应用。
从更深层次的大国博弈来看,中国芯片产业入不敷出,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更可能全方位受制于人,关乎国家安全。
从近几年的海关进口相关数据来看,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了原油,甚至还超过了四大战略物资(铁矿石、钢材、铜和粮食)的总和。在设计、制造、封测等众多环节中,中国企业仅能自主制造类比、分离等低端芯片,逻辑、存储等高端芯片却无法自给。
中国终端产品遍销全球,芯片贸易逆差却逐年扩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被他人抢走。尤其是美国的芯片制裁,致使国内科技企业一下子就破了功,全国上下都在为芯片产业“着急上火”。
事实上,相关各方早就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靠进口不是长久之道。可当真正上手时人们才发现,布局一个芯片产业并非易事。
第一,芯片生产链复杂超乎想象。
第二,芯片生产难度非常高。芯片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每一步都是高难度操作。
第三,芯片投入太大。即便有足够的资本,短期内得不到回报,也让多数投资者望而却步。
第四,芯片人才奇缺。
中国芯片产业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不只是芯片内生性变量一个掣肘,还与外部生态密不可分:
1. 芯片“内逼外诱”。一边是中国芯片产业梗阻重重,应用场景和消费需求却在不断扩大,另一边则是国外芯片产业巨头现成的高精尖芯片摆在面前。一边是看得见的芯片市场,一边是看不见的产业出路,肯舍财冒险的企业自然寥寥可数。
2. 用户体验差。
3. 比操作系统更致命的是相关专利。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在专利上也充斥着恩怨纠葛。
4. 国际政治施压。为了解决芯片系统生态的困难,当年北京市政府办公软件选型时曾欲把微软踢出局,基辛格写信向中国施压。尤其是在芯片以摩尔定律迭代的时代,制度审批的滞后性,也制约了中国芯片的发展。
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压制和资本渗透时,国家又缺乏系统性的保护和扶持。况且,芯片本就是商品,必须面对市场化这道关卡,过度依赖政府的力量,也是芯片产业羸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tzh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5文章
50783浏览量
423450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7341浏览量
218456 -
本田
+关注
关注
2文章
339浏览量
2053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