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消息,《华尔街时报》分析师科林·巴登(Colin Barnden)最近公布了一份针对 Apple 公司的报告。报告中称,苹果汽车(AppleCar)可能会基于 A12 仿生处理器开发一款全新的“ C1 ”芯片,该芯片将具备眼球追踪等 AI 功能。
该报告还指出,三星或台积电有望为苹果 C1 芯片代工。依据是两家代工厂都有先进的汽车芯片处理经验。据了解,2019 年,三星将汽车芯片 10nm 节点升级为 8nm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 Exynos Auto V9 芯片;2020 年,台积电推出了世界首款 7nm 汽车芯片。
Barnden 指出,此前苹果 A12 仿生芯片已经采用类似 7nm 的工艺制造,由此推断,C1 可能会基于 A12 的设计进行升级。
C1 眼球追踪功能,无需手指触控即可实现智能操控
报告中最吸引人的一项预测就是 C1 具备的眼球追踪功能。据悉该功能可以支持驾驶者使用眼球跟踪技术、语音助理和集成的 5G 连接来控制汽车的信息娱乐系统,无需通过点击屏幕来导航菜单。
作为一项科学应用技术,眼球追踪让用户无需触摸屏幕即可翻动页面。一是根据眼球和眼球周边的特征变化进行跟踪,二是根据虹膜角度变化进行跟踪,三是主动投射红外线等光束到虹膜来提取特征。
目前眼球追踪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有先例,2014 年通用汽车成为了首个引进眼球追踪和头部追踪技术的汽车公司。它能实时模拟驾驶员的视野,提醒驾驶员视线盲区可能存在的危险;当驾驶员眼皮下垂或眨眼次数减少时,它还会发出声音提醒。
而苹果对于眼球追踪技术的关注由来已久。2016 年苹果的“凝视的显示操作”专利获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这是苹果关于眼球追踪技术专利首次曝光。资料显示,“该技术通过接收用户的眼部影像,确定用户凝视的方向,进而根据凝视的方向,找寻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相应区域,并针对该区域内的内容进行操作。”
2017 年苹果又申请的一项名为“ 3D 绘图环境中视线检测”的专利,对眼球追踪技术进行了进一步升级。专利中还原了 3D 传感器如何识别用户目光,并进行分割提取,随后将目光解析为屏幕上的移动操作。
不过此前苹果在眼球追踪上的技术专利都是针对 PC 产品的,对于本就神秘的汽车业务,苹果又会带来哪些惊喜呢?
Barnden 推测,眼球追踪功能背后依托的是 Seing Machines 技术。Seing Machines 采用了一种类似 Arm 的商业模式来授权 Occula 神经处理单元许可,使 Apple 可以将其实设计在定制芯片中。Occula 拥有强大的 AI 和计算机视觉算法,具有驾驶中人为专业知识数据,IR光路专业操作知识以及 3 柱嵌入式处理策略。因此,该技术被认为是苹果设计 AI 驱动的舱内监控系统的首选。
此外,还有传闻指出,苹果汽车将采用激光雷达技术,为车载 AI 功能增加深度。但截至目前,苹果方面对于传闻和猜测都未给予回应。
苹果入局造车势力,2024 年有望实现量产
苹果的造车计划一直像个谜团。2016 年,苹果公司发给美国交通部的文件首次曝光了“泰坦计划”,坐实了苹果正在进行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研究。
多年来关于苹果造车的消息层出不穷,但多数都被证实是传闻。直到本月初,韩国现代汽车发表声明,称正在与苹果就造车事项进行初期谈判。预计 3 月份双方会签署一份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合作协议。现代方面还透露将在 2022 年推出测试版车型。
与苹果同期宣布杀入汽车市场的还有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度。瞬间引发了大家对自动驾驶和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激烈讨论。外界评论苹果选择此时进入市场,“一方面是来自单一产业模式不足以支撑目前体系急需寻找第二产业来延续苹果的科技神话;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已经汇聚了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造车势力,新能源汽车前景无限。”
另据外媒 Digitimes 此前报道,苹果于 2020 年 12 月确立了在美设厂、生产的计划,并开始与全球车用电子供应链上下游展开合作洽谈,进一步了解现阶段的技术规格、报价及未来技术成长动能。
就苹果汽车正式进入消费市场的时间,有外媒推测将在 2024 年投入量产,正式上市时间可能在 2025 年至 2027 年之间。
原文标题:苹果或为新车业务研发全新C1芯片,具备眼球追踪等AI功能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DeepTech深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2文章
50196浏览量
420712 -
苹果
+关注
关注
61文章
24336浏览量
195509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29780浏览量
268063
原文标题:苹果或为新车业务研发全新C1芯片,具备眼球追踪等AI功能
文章出处:【微信号:deeptechchina,微信公众号:deeptechchina】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