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电池确实存在以下两个实际使用中遇到的情况:
1、如果电池总是在20-30%以内放电,然后充饱,持续时间长了,当需要深入放电的时候,前几个循环的放电容量确实明显变小,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类记忆效应一”;
2、电池放电完毕后,搁置时间长了,然后进行充电的时候,不管充电时间多长,总是“充不饱”,所以充电末期的电流无法下降到充电器设置的换灯电流,甚至出现热失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类记忆效应二”。
大家都知道,记忆效应是镉镍电池的“专利”,铅酸电池如果也有记忆效应,应该是侵犯镉镍的“专利”。所以我们暂且就叫“类记忆效应“吧。下面我们来粗浅分析原因:
一、”类记忆效应一“的成因。正极的活性物质是硫酸铅和二氧化铅的双向可逆转化,负极的活性物质是海绵状铅和硫酸铅的双向可逆转化。这些物质之所以叫活性物质是因为有”活性“,这个活性单一状态存在时间久了,就发生时效变化,活性降低。
众所周知,电池刚放电完毕的时候,正负极板形成的硫酸铅颗粒比较小,容易被充电还原,时效之后,小颗粒的硫酸铅会逐渐长大,变成大颗粒的硫酸铅,活性下降,导电能力降低,还原困难;同样的道理,二氧化铅也存在类似硫酸铅的实效活性下降问题。
fqj
-
铅酸电池
+关注
关注
8文章
264浏览量
25539 -
电瓶
+关注
关注
7文章
435浏览量
2929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