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70%的数字化转型,败在这6个原因上!
每年,全球投入上万亿美元向数字化转型。这其中,大部分打了水漂。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过去20年,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不同阶段。
从内部子系统建设,到政企上云,再到智能升级……人们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创新业务,提升企业竞争力。
尤其是,随着5G、云、AI、IoT等技术的发展,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加速迁移,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
要么转型,要么死亡。
然而,面对这样一道必答题,现实中的答案并不理想,甚至有点惨烈!
来自埃森哲等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全球70%以上的数字化转型,都以失败告终。
2019年,全球在数字化转型上投入1.3万亿美元,其中9000亿美元打了水漂。转型失败者中,不乏通用电气、宝洁、福特这样的业界巨擘。
上云成本高、新旧系统不兼容、安全没保障……诸如此类的痛点,让政企用户对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畏首畏尾。
更要命的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绩斐然的企业,从内心拒绝改变,他们不相信数字化转型之势不可挡。
2011年,通用电气(GE)曾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向数字化转型。
但GE规模太大,公司的管理层又太心急,试图在短期内打一场攻坚战,同时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部门“动手术”。
最终,在投入数十亿美元、动员了数千名员工之后,GE的数字化转型以失败告终。
事后,时任CEO约翰·弗兰纳里总结道:“我们仍将致力于数字化转型,但希望有一个更专注的战略。”
转型是一件极具破坏性的事情,比创新更难,因为它要克服组织的瓶颈和惯性。但很多企业跟GE一样,低估了它的难度和艰巨性。
因为对数字化转型不了解,它们一开始盲目跟风,贪多求全,把转型理解为对旧系统的全部推倒重来。一旦决定之后,又操之过急。
但数字化并非互联网式的颠覆创新,它既不是沸腾的海洋,更不是全速重构。相反,它需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最重要的,它的本质是提高效率,而非技术。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话来讲,“多打粮食,增加土地肥力”。
十几年前,华为曾因为研发效率低,头痛不已。后来,通过重新梳理内部流程,建立起高效的研发体系——集成产品开发(IPD)。
旧的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随着华为的业务拓展至全球,公司遍及全球的研发机构,依旧停留在过去的单打独斗,每天疲于奔命。
后来,通过研发上云,8万多名研发人员,实现了全球协同,作业时间缩短50%。
在这种不断迭代、积小胜为大胜的思路下,华为先后成功改造了自己的财务、销售、交付、物流等子系统。
那些曾经花在磨刀上的功夫,最后都变成了成长的加速器。
数字化转型,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政企用户经过数十年发展,积累了相当的IT资产。
如何处理这些旧的IT资产,是摆在所有政企用户面前的头号难题之一。流行的观点是,一切推倒重来。
问题是,我们永远不可能让业务停下来,去做数字化。推倒重来,看似高效、快捷,实则不但投入高,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更现实的思路是,立新不破旧。
过去30年,ERP系统支撑了华为1000亿美金的业务。将如此规模的业务系统迁移至云端,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华为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开着飞机换引擎,在将它迁移到云端时,一定时期内不动它,但会把它沉到后台去,作为应用主干使用。
这种双模驱动,使得旧的IT资产,不再是转型升级的包袱,而成为迈向未来的新动能。
北京宣武医院以神经内科著称于世,每年接诊290万人次。
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医治,宣武医院打算将诊疗服务搬到网上。但医疗数据属个人隐私,如何在上云的同时,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呢?
对此,宣武医院与云厂商合作,将互联网医院应用放在公有云上;数据库,则部署在院内机房的私有云上。
然后,通过一套安全解决方案,拦截互联网攻击。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业务的创新和弹性冗余,又兼顾了数据安全与合规要求。
不仅宣武医院,几乎所有想要上云的政企用户,都有同样的担心。
相比C端用户,政企用户对数据安全更加保守。毕竟,这里的任何安全隐患,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他们来说,数据最好是像放在家里的钱财一样,只有自己才能做主。
这就要求云厂商在安全上不能含糊,同时,还要守好商业边界,不越界获取用户的数据,或者强迫数据交换。
不但数据自己做主,业务也要自己做主。
这些年,许多云厂商构平台、筑生态,建立新秩序。但强行二选一,使得政企用户刚走出旧系统的“烟囱”,又被新的互联网“围墙”困住。
上世纪90年代末,第一代互联网霸主——美国在线(AOL),凭借其强大的内容服务,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每年从中攫取48亿美元收入。
但好景不长,随着其他网站迅速崛起,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纷纷逃离这座“围墙”。AOL也随之土崩瓦解。
这表明,一个封闭的生态,注定走不长远,哪怕它的城墙和壁垒筑得再高。
开放、不设限的生态,对政企用户尤其重要。毕竟,数字化转型不是绑定一个生态、一家企业,它的本质是提高效率、创新业务。
2007年,谷歌聚合100多家厂商,打造了一个以Android系统为核心的开放生态系统,并在其后成为苹果的劲敌。
受此压力,一直坚持封闭的苹果,也在2013年以后,逐渐将部分应用,开放给了三星、亚马逊等厂商,以及第三方开发者。
对此,苹果CEO蒂姆·库克表示:“你们将在未来看到一个更加开放的苹果。”
同样坚持开放生态的华为,也将自己的理念总结为一句话: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只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1999年,Salesforce第一次将CRM软件,搬到互联网上,开启了企业上云的时代。
随后,以亚马逊为首的云服务商,将更多注意力放在C端用户。消费互联网,成为云1.0时代的主要特征。
直到最近几年,随着云、5G、AI等技术的发展,大型政企纷纷触网,加速业务创新,拉开了云2.0时代。
在云1.0时代,整个社会还处在单点智能的阶段。
到了云2.0时代,随着企业、城市、政府加速云化和智能升级,以及物联网(IoT)的普及,全社会迎来全局智能时代。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整体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意义堪比第四次工业革命。
也因此,各国都制定了规模庞大的投资计划,企业也在积极拥抱数字化。中国政府在2020年披露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六次提到了数字化。
数字化已上升到国家的重大战略。
一方面是科技进步,另一方面是国家战略,天时、地利都在推动政企数字化转型,并向全局智能时代迈进。
从这个大趋势出发,华为提出共建全场景智慧,让智慧触及身边的世界。
与云1.0时代的单点智能不同,云2.0时代的全场景智慧,不但需要云厂商有互联网基因,更要具备从硬件到软件、从芯片到操作系统的全栈全场景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5G、云、AI等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产生裂变,最终实现从行业、企业到城乡、居民的全场景智慧。
这样一个全场景智慧时代,对企业来讲,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机会在于,它提升了效率,并给企业带来无限可能。以格力为例,这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过去一直依赖线下渠道。如今,它开始尝试线上,甚至直播带货。
经过智能化改造的格力无人工厂,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掌控生产线上的每个细节,还实现了柔性化、定制化生产。
类似的场景,正在全中国更多的企业和行业上演。
华为最近就拍了一部“大片”:
并且向外界展示了100个行业案例。这些视频和案例凝聚了华为云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理解。
挑战在于,它正在颠覆过去的商业逻辑,并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在管理实战专家陈春花看来,数字化带给我们的最大挑战,不是变化带来的冲击,而是变化的速度带来的冲击。
在工业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到了数字化时代,所有行业的迭代速度都在加快,连保护竞争优势的时间也在变短。
在这样的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原文标题:刚刚,华为拍了一部大片,戳中全球七成企业的泪点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传感器技术】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
华为
+关注
关注
215文章
34292浏览量
251140 -
苹果
+关注
关注
61文章
24348浏览量
196712 -
数字化
+关注
关注
8文章
8586浏览量
61623 -
5G
+关注
关注
1353文章
48361浏览量
563271
原文标题:刚刚,华为拍了一部大片,戳中全球七成企业的泪点
文章出处:【微信号:WW_CGQJS,微信公众号:传感器技术】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