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缺“芯”导致汽车厂商相继停产或减产以来,短短几周内,主流手机终端厂商也相继预告芯片产能危机。
近期,苹果方面表示,新款高端iPhone的销售已经受到零部件短缺的限制。同期,索尼方面也表示,由于生产瓶颈,可能无法在2021年完全满足其新款游戏机的需求。
目前,芯片产能紧缺已出现行业传导和全球蔓延之势。消息人士透露,从先进制程到成熟制程,从8英寸到12英寸,从晶圆厂到封测厂,芯片短缺范围波及甚广。“从芯片制造加工的生产周期来看,这种短缺困境或将持续到今年下半年。”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向《21CBR》表示。
2月9日,中汽协发布的产销数据显示,一月份,国内汽车产销环比分别下降了15.9%和11.6%,芯片产能供应不足已影响到了企业生产节奏。
市场供求失衡的结果,难免是涨价。张国斌告诉《21CBR》,目前全球模拟器件、MCU、电源器件等芯片产品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价格上涨,最为紧缺的主要是8英寸制式的晶圆半导体,该制式是汽车、AloT等领域的刚需产品。
市场消息显示,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厂商此前计划,在2021年将8英寸晶圆的价格提高至少20%,紧急订单最多甚至提价40%。
国内芯片短缺的困境也引发了决策部门的重视。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芯片供应短缺问题,与相关企业开展了一次座谈,建议汽车芯片供应企业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加大产能调配力度,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努力缓解汽车芯片供应紧张问题。
过去半年,芯片代工企业加紧扩充产能,在业绩营收和资本市场都收获了亮眼表现。随着供应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也开始陷入扩张兼并周期。
8英寸晶圆需求暴增 ,汽车芯片首当其冲
在5G等新技术交替的时间节点,大量订单涌入芯片代工企业,为何会导致短缺现象愈演愈烈?
从大环境来看,去年突发疫情或成短缺的直接因素。因下游终端厂商相继砍单,2020年初接到大批订单的半导体厂商库存积压,进而导致这些企业去年一季度利润大幅下滑,如SK海力士的利润同比减少66.5%,三星SDI的利润下跌51.1%。
直到去年6月疫情趋于缓和,芯片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业内人士告诉《21CBR》,造成芯片缺货更核心的原因,集中在上游的晶圆制造环节。
“晶圆加工生产过程很麻烦,需要提炼砂石,切割单晶硅,而且对纯度要求很高。每年晶圆量是固定的,意味着企业订单量增多后必然带来供需矛盾。”张国斌向《21CBR》指出,晶圆原料大多来自国外,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外疫情严峻,不少订单涌入国内代工产,又加剧了国内市场短缺。
从具体制程来看,造成短缺的根源在于8英寸制式,再传导到12英寸市场。
8英寸晶圆多应用于图像传感器 、指纹识别等泛AloT终端设备,相较于12英寸来说制造工业更成熟,但技术上略逊色。“现在行业先进的终端设备主流需求是12英寸晶圆,8英寸设备逐步停产,因而订单突然增多进一步加剧了芯片短缺。”张国斌表示。
而在需求端,疫情爆发刺激了笔记本、平板等终端产品的需求大幅拉升。此外,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爆的行情也加剧了芯片产能供给压力。
据了解,汽车芯片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应用处理器(IVI、MCU等)、功率半导体(AMP、IGBT、MOSFET等)、传感器芯片(TPMS等)及分离器件等。
通常,汽车需要的芯片数量较一般终端大以汽车芯片领域应用范围最广的MCU为例,在一辆汽车所装备的所有半导体器件中,MCU占比约30%,平均每辆车包含70颗以上MCU芯片。
汽车芯片市场规模之大,叠加新能源汽车不断升温,因此芯片供不应求率先冲击汽车行业。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为611.6亿元,同比增长15.6%;2019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超700亿元,预计2021年将超1000亿元。
而矛盾在于,芯片制造企业也不得不考虑利润问题。业内人士指出,2020年6月芯片短缺爆发之初,缺的是低附加值的产品,比如驱动IC、分立器件等,“因为这些产品毛利率低,芯片制造企业更优先考虑高利润的代工订单”。
这在一些芯片制造企业的财报数据中得到印证。以中芯国际去年第四季度晶圆收入来看,下游终端厂商的应用构成中,智能手机占比36.7%,占据最大市场份额,而汽车芯片制造占比相对小很多。
而从技术节点来看,14/28纳米、40/45纳米等先进制式的收入占比,均小于55/65纳米。半导体从业人士指出,这些都是成熟制程,可以应用在汽车行业,但在产能安排上,中芯国际消费电子相关的芯片产品占主流。
“事实上,汽车芯片对品控要求很高,其相关产能成本付出也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芯片也一直是市场主流,每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有十几亿,但汽车相对少一些。”科技产业观察人士孙永杰表示。
缺“芯”困境在汽车行业蔓延,伯恩斯坦咨询预计,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相当于近十年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而波士顿咨询旗下的智库Inverto也预计,汽车芯片的短缺对于汽车产业的影响将持续半年甚至三个季度。
目前,汽车级半导体短缺已经导致至少10家车企在全球的近20家工厂减产,不少汽车厂商与供应商矛盾激化。上个月,因芯片短缺,大众向其供应商博世和大陆集团提起了诉讼。
张国斌预判,在芯片企业调整汽车芯片的产能后,手机等消费电子的产能也将受影响,短缺困境给上下游企业带来的压力将持续传导。
上游产业链受益,国产替代喜忧参半
在产能成稀缺资源的形势下,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2021年全球晶圆代工产值的年成长率将近6%。
“从接单状况来看,在10nm等级以下先进制程方面,因华为海思遭限制,台积电主要的客户苹果难以完全弥补海思的空缺,导致产能利用率维持在九成。在相对成熟的8寸与12寸制式方面,各类终端产品带动射频、TV芯片、WiFi、蓝芽、TWS等零组件备货动能。而8寸晶圆代工厂目前的扩展,难以疏解紧缺的市场状况。”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向《21CBR》指出。
供不应求的现状下,产业链上晶圆代工厂加速扩产备战。
台积电发布2020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时表示,由于下游客户持续加单,其芯片产能将持续满载直至2021年第二季度。
2020财年全年,台积电总营业收入为1.34万亿新台币,同比增长25.17%。净利润5178.85亿新台币,同比增长46.32%。高涨态势目前持续,2020年1月份,台积电公布其销售额1267.5亿台币,同比增长了22%。
不仅上游晶圆厂,封测厂也迎来业绩大丰收。据封测厂龙头股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企业财报,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公司季度营收利润均录得不错的增长。其中,长电科技在前三季度累计实现收入人民币187.6亿元,净利润人民币7.6亿元,前三季度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现金人民币36.3亿元,同比增长了166.6%。
毫无疑问,晶圆产能紧缺的形势短期难以缓解,上游产业链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迎来业绩利好。华西证券分析师孙远峰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3-5年内,包括芯片设计、设备和材料、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芯片封测等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国产替代企业,都将迎来“春天”。
这在资本市场早已开始兑现。据《21CBR》观察,自1月初来,芯片概念股持续飙红,其中,汽车及物联网等相关概念股涨幅居前。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有近2000家,销售过亿的仅有238家,其他大部分都是小微型企业。“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产能订单排不上,整个市场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张国斌向《21CBR》表示。
事实上,在急剧上涨的市场需求刺激下,全球芯片制造企业也在加速兼并与扩张。
2月7日,蓝思科技公告,拟以自有资金或借款方式投建“智能终端设备智造一期”项目,预计投资30亿元,实现年加工组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智能终端产品1亿台。
2月8日,市场消息称,日本瑞萨电子计划以每股67.50欧元的价格,收购英国半导体厂商戴乐格半导体Dialog,该收购价格较Dialog前一周收盘价56.12欧元溢价20%。
责任编辑:tzh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6文章
50878浏览量
424132 -
晶圆
+关注
关注
52文章
4921浏览量
128039 -
苹果
+关注
关注
61文章
24414浏览量
198958 -
5G
+关注
关注
1354文章
48466浏览量
56449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