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手机充电是什么样子?
2021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展上,OPPO给出了答案。
2月23日,OPPO发布了X2021卷轴概念机,这款概念机能够实现最高7.5瓦的隔空充电。
不仅如此,该隔空充电技术并不会受到角度和移动的影响,能够实现边玩边充。
这项名为“蕊磁”的隔空无线充电方案由OPPO与成都斯普奥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普奥汀”)合作开发,可以在十多厘米范围内实现隔空充电。
这是全球首款具备量产可能、符合国际国内安全标准的手机隔空无线充电技术方案,标志着隔空充电已经进入人类生活,而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
斯普奥汀表示,该技术在MWC的亮相,标志着“蕊磁”隔空无线充电方案已经进入具备量产可能的阶段。
实际上,作为一种新科技,隔空无线充电近两年引来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入局。那么,这项技术目前“成色”究竟如何?
手机厂商卡位隔空充电
隔空无线充电有多香?
小米、摩托罗拉、华为等智能手机厂商们“你追我赶”的布局足以说明问题。
上个月底,小米和摩托罗拉在同一天官宣推出“隔空充电”技术。
1月29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微博上称,小米隔空充电,技术核心在于空间定位和隔空能量传输。自研的隔空充电桩内置5个相位干涉天线,可以对手机进行毫秒级空间定位,精准探测手机位置。144个天线构成的相位控制阵列,通过波束成形将毫米波定向发射给手机。
据小米介绍,其隔空充电技术已经实现了数米半径内,单设备5瓦远距离充电。不仅于此,多设备也可以同时充电(每台设备均支持5瓦),甚至异物遮挡也不降低充电效率。
用雷军的话来说,就是:“也许一进家门,不需要任何充电线、充电底座,无论将手机揣在兜里还是拿在手上,都能实现自动隔空充电。这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
同一天,摩托罗拉官方微博转发了一则短视频,秀出了隔空充电技术。
在这则视频中,摩托罗拉称,其公司的隔空充电距离已经可以做到远远大于当前以Qi技术为主的接触式充电,且实现了可以多台手机同时充电,拥有更高自由度的同时,还兼具安全性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线充电。
而在更早前,种种迹象表明,华为也布局了该项技术。
2020年9月,据媒体报道,华为申请了一项通过激光来为手机实现真无线充电的新专利,预计可在未来两三代内的智能手机上得到应用。
报道称,华为指出,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无人机等设备的中长途充电。
为何手机厂商们会孜孜不倦地追求无线充电?
根据第三方市场机构IHS的预测,到2022年,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接近两千亿人民币。而在2015年,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不足138亿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
“在5G、物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应用等方面加持下,无线充电技术渗透率可以快速提升。”斯普奥汀科技副总经理欧阳庆瀚说。
隔空充电领域的ToB玩家
除了自研,国内手机厂商也在寻求与斯普奥汀这样能够提供隔空无线充电技术方案的企业合作。
斯普奥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中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相关系统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斯普奥汀公司为AirFuel无线充电联盟成员,基于高频磁共振耦合技术框架,推出了新一代磁共振无线充电、无线供电技术——“蕊磁”(RiCharge)技术。
目前,全球无线充电技术有两大阵营,WPC和AirFuel,前者以磁感应(低频技术)为核心,后者由两谐振频率相同的绕组产生共振耦合,实现空间全方位电能传输,即:磁共振。
近年来市场上流通的“手机无线充电器”等产品多为WPC联盟中的QI技术,其特点是研发门槛较低、技术趋于成熟、成本偏低,但用户使用时充电慢、不能远距离无线充电、只支持一对一设备充电等,在大部分应用场景中该项技术优势不明显
相比QI,AirFuel磁共振技术具备高效率、远距离、支持多设备的特点,但由于研发技术难度与成本投入高,一直未能普及,使用该技术的企业数量也远不及QI。
“在OPPO上用的‘蕊磁’就属于AirFuel磁共振技术,通过采用自适应匹配、功率动态调配和磁场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可以实现在立体空间内一对多的无线充电,系统能量传输效率最高可达到75%。”欧阳庆瀚介绍说。
从应用方面看,隔空无线充电可适用多种应用场景,包括消费电子、工业智能制造等方向。
目前,斯普奥汀主要深耕消费电子和工业设备两个领域,目标市场包括工业制造、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慧交通、医疗设备等,并已形成不少相关技术方案案例与量产出货。
在欧阳庆瀚看来,工业制造行业的无线充电场景或许才是真正的刚需。例如,在以安全为重中之重的施工工地,塔吊可视化设备无线充电改变了过去人工攀爬塔吊更换监控设备电池的场景,同时,由于隔空无线充电属于非接触式充电方式,也不会有电线困扰及短路隐患,极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
“作为无线充电行业的先驱者,斯普奥汀正努力探索更多的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希望未来无线充电能在吃、喝、穿、用、行、住领域构建成无线生态圈,我们的生活得以真正进入‘无线时代’。”欧阳庆瀚说。
从无线充电到隔空充电仍需时间
尽管对于小米等智能手机大厂来说,隔空无线充电是“大趋势”,但这项技术能否如愿实现“真香”?
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投资经理曾旖慧认为,渗透率不及预期,广大用户尚未形成消费习惯,技术痛点等问题仍待突破。
在雷军和摩托罗拉有关隔空无线充电技术官宣的微博留言中,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
对于能量转换率、充电的效率、使用的毫米波频段,以及是否有辐射等具体问题,小米和摩托罗拉并未给出明确的数据,因而各方说法不一。
目前而言,隔空充电技术想要达到真正的实际应用,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安规、标准问题。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了《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自2022年1月1日所有生产、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额定传输功率要求不超过50W。并正式规定了移动设备无线充电的工作主频。
还有成本问题。“发射端隔空无线充电的成本要比现有无线充电贵30%-50%,接收端的成本差不多。但最终反应在终端产品上的定价还需要看手机厂商的规划。”欧阳庆瀚说。
技术商业化也是一个挑战。
此外,从产业链生态来看,隔空无线充电技术的产业链生态还有待完善。“因为之前更多的是K赫兹相关的产业配套,兆赫兹的自然就少,供应商自然也不多。”欧阳庆瀚说,产业链配套相关能起来,一些突破也就慢慢实现了。
如果将手机充电方式的演变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有线充电的1.0阶段、无线充电的2.0阶段和隔空充电的3.0阶段。
在欧阳庆瀚看来,目前阶段仍然处于从2.0阶段向3.0阶段过渡的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毕竟现在才刚开始过渡。但最终完全转向隔空无线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责任编辑:tzh
-
手机
+关注
关注
35文章
6841浏览量
157282 -
通信
+关注
关注
18文章
5943浏览量
135761 -
OPPO
+关注
关注
20文章
5219浏览量
78645 -
无线充电
+关注
关注
1293文章
3256浏览量
31587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