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1年的努力,阿里云终于在2020年四季度首次实现盈利。从早期的技术攻关、中期的商业拓展,到如今的技术与商业并行,阿里云的成功,技术追求与商业梦想缺一不可。正是两者的融合与持续推进,让阿里云抓住了每一次技术变革机遇和商业机会,实现了长期快速发展。
最新阿里财报显示,受互联网、零售、公共部门客户收入增长的推动,阿里云在2020年四季度营收达到1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2400万元。这是阿里云自2009年成立以来,首次实现盈利。
受2020年全球疫情的影响,在线办公和学习、电子商务、视频、游戏等“宅经济”全面爆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都直接拉动了云业务需求。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增长了32%,达到399亿美元,亚马逊云AWS仍居市场首位,阿里云保持在前五之列,如下图所示。
阿里云能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商业价值,又能通过商业发展促进技术迭代,如此良性循环使其获得了长足发展。
1 阿里云的“飞天”
很难想象,今天这样成功的阿里云,早期却举步维艰,充满坎坷。
与亚马逊一样,阿里的电商业务天然面临着大并发量数据处理的生存压力。当马云了解到“未来快速增长的业务,会导致IT基础设施成本拖垮阿里”,便下决心做云业务。阿里云首任总裁王坚认为,“云计算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所有的信息计算都必须通过国外的系统,那么未来的中国不堪设想”。于是阿里云开始自主研发飞天(Apsara)系统,目标是将全球数百万台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任何企业、机构和个人只要联网,就能获得即开即用的强大计算能力。2008年10月,飞天团队正式组建。2009年9月10日,阿里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诞生了。
一开始,飞天团队成员个个意气风发、志在必得,对于他们这群技术高手来说,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然而困难被低估了。2010年4月,阿里金融的“牧羊犬”产品在飞天系统上线,成为阿里云的第一个客户。这次的云服务体验非常糟糕,大规模系统宕机、机房停电、数据出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阿里金融的业务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争吵和怀疑陆续出现。面对巨大压力,很多人只待了半年就走了。时任技术总监林晨曦称,阿里云就像是一个军队,在攻占一个看起来不可能攻克的山头,一批冲锋者倒下了,下一批冲锋者接着顶上。现实是很悲壮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到底能不能成功。甚至追随王坚多年的人也放弃了,一位离开的老部下说,做云计算的感觉就像集体合围抱一棵大树,谁都知道最终大家的手会连在一起,但谁也不知道那一刻会发生在什么时候。
早期的阿里云是摸着石头过河,云计算是什么,没人讲得清楚。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里云最艰难的时候。在外部,业界大佬多不看好云计算。2012年IT峰会上,李彦宏说“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马化腾则认为它是一个超前的概念,目前布局为时过早。在阿里内部,普遍不看好阿里云、不相信王坚,甚至讥讽他是糊弄马云的“骗子”。事后王坚提到,“有时候坚持是很难的,有时候放弃是很难的,进退维谷。具体到做飞天这件事,我觉得坚持是很难的”。关键时刻,马云坚定地支持了王坚和阿里云,他在内网公开表示:“博士(王坚)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并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很不一样。”
经历了至暗时刻,阿里云终于迎来曙光。
2012年双11,阿里云扛住了百万次高并发,具有了提供稳定服务的能力。当时的负责人称:“如果不是自主研发,根本无法应对双11期间每秒几十万笔的交易峰值”。2013年5月,阿里最后一台IBM小型机在支付宝下线。从2008年提出“去IOE”口号后第5年,阿里不再使用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去IOE”彻底改变了阿里IT架构,促进了阿里云在集团内部的全面落地。2013年8月15日,“飞天”5K系统上线,这是单个集群超过5000台服务器的通用计算平台,是中国第一次通过完全自主研发创建的全新计算系统。阿里云终于获得了集团内部与业界的一致认可。
安全性是决定云业务能否存续的关键因素,尽管阿里云早期发展艰难,王坚仍高瞻远瞩地将阿里最好的安全工程师调入研发院,与飞天同时启动了云盾(阿里云安全产品)的研发,确保了阿里云的安全性、可靠性。
《超越Hadoop》一书中提到,阿里云战略上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坚持追求拥有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经过艰难的技术攻关、数次推倒重来,阿里云终于跨过了技术门槛,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实现了飞天,建立了非常扎实的通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
实际上,任何技术创新都不是一挥而就的,亚马逊云AWS也经历了痛苦的产品研发阶段。当AWS团队饱受争议时,其负责人Andy Jassy同样坚定地表示:“我们需要把精力放在我们需要构建的东西上,而不是怀疑它是否会成功。”
2 阿里云的商业腾飞
早期的技术创新、信念坚守支撑了阿里云后来的商业腾飞。
2014年底,阿里云迎来新任CEO,前阿里金融负责人胡晓明。阿里金融伴随了阿里云的每一次迭代、试错,倒逼了阿里云的很多功能优化、技术改进。同时,阿里云一路成长,最终实现了支持阿里金融服务70多万家小微企业。由于深切感受到产品技术与业务需求两端的差异,胡晓明上任后制定了阿里云的全新战略,即用技术拓展商业边界,用商业推动技术发展。
由于阿里云是纯国产自研,2015年1月,铁路部门将12306官网部署到了阿里云上。即使春运高峰期分流了75%的流量,阿里云也没有因为用户过多而崩溃。彼时的阿里云在技术上已越走越远,他们已开始探索,“如果物理机足够多,并发创建10万台虚拟机,IP算法如何不冲突?”等这类规模性的技术难题。同年,阿里云与德勤一起为中石化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历时三年,阿里云为中石化搭建了一个数据中台,打通了加油站、便利店零售与批发业务,对接18个云系统,连通31个省级分公司的客户端。阿里云还根据积累的2亿多用户行为,分析描绘出完整的用户画像,并依据中石化的业务需求,通过上千次精准营销(即定时、定点、定人、定消费),将更多现金用户转化为使用加油卡的会员。另外,每年的双11是阿里云最佳的练兵场,伴随着双11的销售额从千万元增长到千亿元,阿里云的后台支持技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迭代。
胡晓明希望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社会科技创新、创业的门槛,众享普惠科技的发展。他认为,云计算就是应该越用越便宜。从2014年第一次降价开始,阿里云每隔一段时间就大幅下调产品价格,把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2017年6月底,阿里云的付费用户数第一次突破100万,当年营收破100亿元,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稳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一,位列全球第三,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左图IDC,右图Gartner
阿里云一方面加快云基础设施商业化,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作为国内最早提出数据技术DT(Data Technology)概念的企业家,马云带领阿里挺进了DT时代。早在2015年马云就表示:“我们相信人类已经从IT时代步入DT时代。我们必须不惜一切地投入和发展DT,努力让数据和计算能力成为普惠经济的基础。”阿里云正一步步走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
2015年7月,阿里宣布对阿里云战略增资60亿元,用于国际业务拓展、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基础和前瞻性技术研发、DT生态体系建设。2016年1月,阿里云发布了一站式大数据平台“数加”,开放阿里积累了十年的大数据处理能力,首批亮相20款产品,涵盖数据采集、计算引擎、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应用等数据消费全链条。同年8月,阿里云发布了人工智能ET,正式进军AI市场。到2017年,阿里云的“ET大脑”在多个行业落地,如ET工业大脑、ET医疗大脑、ET环境大脑、ET城市大脑等。对于研究ET城市大脑的王坚来说,“城市大脑”可以让城市的数据流动起来,产生价值;可以通过数据资源指导城市发展路径。对于城市的未来,王坚畅想,每个城市会安上一个“大脑”,用城市丰富的数据来优化道路、水电等所有公共资源。
除了在商业、技术上发力,阿里云还加速了全球化拓展和生态圈建设。2018年,阿里云在全球19个地域运营了52个可用区,直接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万家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间接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支持。胡晓明表示,全球业务将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策略,但是统一原则是尊重当地市场。
经过多年发展,阿里云意识到,凭一己之力无法覆盖众多业务场景,于是决定开放生态,与合作伙伴共赢。2018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提出了三个坚定,即坚定投入技术与产品、坚定走生态道路、坚定捍卫客户数据;并将倾注资源构建销售生态、技术生态和服务生态,将100%的业务开放给生态合作伙伴。阿里云的合作伙伴从2015年的1000家发展到2018年的8000多家,它们与阿里云一起服务超过10万家客户,其中既有世界500强,也有中小型零售公司。阿里云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极大拓展了业务边界和连接范围。
3 阿里云的2.0时代
为了使阿里云更好融入、支持整个集团,阿里集团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2018年11月,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阿里集团CTO张建锋担任总裁。阿里集团CEO张勇在公开信中提到,集团过去几年在实施中台战略过程中构建的智能化能力,包括机器智能的计算平台、算法能力、数据库、基础技术架构平台、调度平台等核心能力,将全面与阿里云结合,向全社会开放,为全社会服务。阿里云智能平台是阿里集团中台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目标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面向全社会,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施。
2019年3月,张建锋宣称阿里云将成为阿里集团的云,阿里云智能的新定位是阿里经济体的技术底座,阿里所有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平台。
2020年9月,通过打造“云钉一体”和“云端一体”组成的数字原生操作系统,阿里云宣布进入2.0时代。
“云钉一体”即为应用开发提供一个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平台,它可以提高应用开发效率,特别是对于没有技术能力的中小微企业,他们可以用拖拉拽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企业应用,加快创新速度。“云钉一体”好像信息时代的PC电脑和Windows操作系统,企业既需要云这样的新型计算结构,也需要钉钉这样的新型操作系统,前者如同PC提供算力基础设施,后者如同Windows,让企业可以面向大数据、面向智能、面向IoT,更便捷地开发自己的各项应用。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增加了在产供销等领域的数字化升级需求,企业定制化需求也提升了。钉钉需要借助阿里云的能力来做深业务价值,而不仅局限于沟通与协同办公。对于阿里云来说,钉钉这个企业或组织入口好像管道,“水电煤”这些基础资源可以顺畅流入千家万户。“云钉一体”还可以在双方生态融合的基础上,扩大整体客户群。钉钉高管提到,原来钉钉可能中小客户更多,阿里云大客户更多。但是慢慢发现,阿里云的大客户其实也需要钉钉,也需要类似于宜搭这种精细化产品;另一方面,在钉钉客户里面,也有一些中小企业慢慢发展起来,它们也需要阿里云的服务,所以,两者打通是1+1>2的。
“云端一体”包括了IT端、IoT端,以及其他端组成的边缘计算等,其可发展空间很大。2020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发布了第一台云电脑“无影”和第一款物流机器人“小蛮驴”。阿里云可以将云的变革带入终端,通过不同终端产品,将算力服务转换成价值。
张建锋认为,“云钉一体”和“云端一体”这两大战略将改变人们使用云的方式、改变应用开发的方式,开创一种全新的云计算形态。阿里云升级到2.0之后,云将深刻改变企业组织的形态,不止让企业信息系统变得更加敏捷和智能,更能增强组织间的协作,带来高效的社会化大协同。
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帮助客户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增长。阿里集团CFO武卫2020年表示:“近几年阿里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投入,每年都超过1000亿元”。据普华永道数据,在全球1000家上市企业的研发支出排行榜上,阿里连续三年蝉联中国第一。坚定的技术投入让阿里云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不少突破,如虚拟化性能损耗降到几乎为零的神龙云服务器架构、性能比传统商业数据库高6倍的PolarDB数据库、全球液冷数据中心、城市大脑、AI推理芯片含光800等。
未来十年,最大的确定性就是数字化技术必将普及,整个社会经济和生活必将全面数字化。对于阿里云首次实现盈利,张建锋表示:“云计算是阿里的长期战略,我们已经投了十一年,未来会继续加码技术投入,深耕产业数字化”。
云计算本质上是一个新的体系,不仅是软硬件,它是一个完整生态。进入2.0时代的阿里云,将通过融入多元业务、结合软硬件发展,让云计算像水电煤一样,普及到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
原文标题:阿里云首次实现盈利:一场“技术追求+商业梦想”的融合与实现 | 砺石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
云计算
+关注
关注
39文章
7823浏览量
137419 -
阿里云
+关注
关注
3文章
956浏览量
43047
原文标题:阿里云首次实现盈利:一场“技术追求+商业梦想”的融合与实现 | 砺石
文章出处:【微信号:libusiness,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