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类规划文件都将在年内印发,但却没曾想,交通行业第一份重磅文件却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上一份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行业文件是2019年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两者彼此联系,却又有不同。可以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只是提出了从现在到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后的15年、30年,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没有提出具体指标,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相对于前者,更为丰富,同时也设定了具体的数字指标,也就是说这些规划和数字指标,是衡量我国是否能在预定时间建成交通强国的重要参照对象。
对于智能交通行业而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最为关注的一个数字指标,应该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率,要达到90%,《纲要》明确,到2035年,我国基本完成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感知全覆盖。那么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到底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支撑技术?
在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第四节“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中,有三方面的阐述,一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二是布局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三是推动载运工具、作业装备智能化。
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也提出,推动卫星通信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行业应用,打造北斗高精度基础服务网;构建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加快各领域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自主创新应用;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部署关键部位主动预警设施,提升多维监测、精准管控、协同服务能力;加强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研发……
综合几个文件,可见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主要包括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以电子档案等静态数据为主,动态数据为辅,支持技术包括BIM、北斗、RFID、GIS以及高精度地图等;其次是枢纽、码头、场站、道路、轨道等的运行监测,主要以感知、通讯等动态监测为主,支持技术包括智能视频、北斗、ETC、雷达、LTE-V、RFID、4G/5G等;最后就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提升,现在多个港口、物流园区在推进的无人驾驶以及智慧高速等,都属于这一类型,所涉及到的技术也更为多元,跨技术领域的整合也更多。
实际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智慧交通发展的重点都在于第二部分,也就是运行监测的数字化,现在第三部分也备受重视,只有第一部分需要加大投入。此外,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数据汇集融合,实际上也就是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TOCC)的发展方向,但TOCC至今不温不火,也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急需提升,要在2035年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90%的目标,就需要在存量设施上继续加大投入。
存量设施以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对立体交通网线网里程,包括铁路、公路、水路等都有明确的数据指标,要在2035年达到70万公里的线网里程,也就说,这15年里,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增量部分还很可观,而这部分增量将会同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这也是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繁荣的保证之一。
现在,想必各位大致了解了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技术、设备,想必您也知道如何谋求市场先机了,那么90%的数字化率如何实现?各级政府以及各交通领域又如何落实《纲要》?
3月25~26日,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的2021“创新▪赋能”技术交流活动(第一期)将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围绕《纲要》核心要义,活动邀请了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兴华教授、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张国华教授、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住建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斌、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北京交通大学毛保华教授、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陈文来副研究员等专家结合道路、轨道、航空、水路等交通各相关领域发展需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新趋势。
《纲要》涵盖范围广泛,值得挖掘、解读的点还有很多,期待各位同行一起交流探讨。
fqj
-
交通
+关注
关注
0文章
95浏览量
19597 -
数字化
+关注
关注
8文章
8825浏览量
6201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