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神盾”驰骋大洋,到先进战机超远程打击,再到防空反导屡获成功……负责探测预警、引导打击的雷达是重要核心。
在今年1月公布的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雷达专家贲德荣获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近六十年来,贲德院士长期致力于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在近乎空白的科研基础上做出开创性贡献,在被“卡脖子”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的空中“战鹰”擦亮了眼睛,年至耄耋依然心系祖国的国防事业,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科研报国的壮歌。
光着脚在奔跑中求学
贲德的求学之路是漫长而艰苦的,但书中无穷无尽的宝藏和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让他早早学会了苦中作乐,从此坚定信念更加勤奋地念书。
1938年4月,贲德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中国东北三省还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黑暗统治之下。但幸运的是,当他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家乡已经得到解放。贲德小学毕业后就被保送到县城唯一的一所初中学校,即当时的九台县级中学,尽管学费可以减免,但住校的7.5元伙食费,还是难住了这个农村家庭。
“父亲当年就对我说,能不能念就看你自己,他的意思就是,你如果能吃苦,不住校,你就可以继续上学。”于是,不怕吃苦的贲德开始了每天往返40里,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在“奔跑中求学”的日子。
“那时候天不亮,我就离开家往学校跑,到了学校就上课,放学后就赶紧往家跑,等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当年哪有钱去买鞋啊?我就穿着我母亲做的布鞋来回跑,没几天时间,鞋上就磨出一个洞。后来我舍不得穿鞋走路,出门不远,我就把鞋脱下来,光着脚往学校跑,快到学校了再把鞋再穿上。当时我就想,只要有机会念书,再苦再累好像也不怕!”
在“奔跑中求学”的贲德,仿佛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缩影。1954年,贲德考上吉林市第二高中,那是高中的大考、小考满分均是5分,贲德几乎所有课程都拿到了5分。1957年,贲德顺利考上著名的“哈工大”。他当年的人生目标是:“学得文武艺,服务新中国”!在“哈工大”学习期间,贲德一门心思汲取知识、储备能量。
让中国用上自己的“争气雷达”
1962年,在哈工大学习了5年后,他被分配到了“14所”,这就是现在的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这里是新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和领军者。
“拼命三郎”贲德抱着为国科研、万死不辞的决心,进入的是中国近乎空白的领域,瞄准的却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雷达人能钻研、肯奉献、挑得起重担的精神品质。
“我参加工作以后,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个是研制相控阵雷达,一个就是研究脉冲多普勒雷达。这两项技术,应该说在雷达领域里边最重要,而且是最实用的技术,支撑着我们国家目前所有的雷达技术。”贲德告诉记者。
1964年,贲德来到北方某大山深处开始参与研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雷达——相控阵雷达的艰巨任务。
那时我国在相控阵雷达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想学习必须看英文资料,英语基础几乎为零的贲德不得不争分夺秒地记忆单词和语法,连吃饭排队、去卫生间的时间都不浪费。短短两个月,他就攻克了语言关。
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贲德和其他科研人员从原理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设计方案、加工生产,日夜兼程向着目标发起了冲锋,最终研制出这部能探测到几千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标的“深山巨无霸”,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相控阵雷达研制成功后,功成名就的贲德本可以在熟悉的相控阵领域深耕细作。但是,很快他就接到一项新的科研攻关任务:研制战斗机雷达。
怀揣着报国之心的贲德,毅然从研制仰面朝天的地面“大家伙”转向研究塞进战斗机鼻子里的“小精尖”,立志研制出一部“争气雷达”。
当时,我国飞机上的雷达只能往上看,看不到低空飞行目标。因为雷达下视的时候,小小的目标的信号会淹没在强烈的地面杂波信号中。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世界领先的脉冲多普勒技术。但是,这项技术早就被西方国家“卡住脖子”。
那之后的10年里,贲德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大年初一都在工作。十年后,该型雷达鉴定会通过当天,贲德住进了医院,体重下降15斤,心肌炎、心脏早搏等接踵而至。
在一年多的试飞期,贲德就曾两次遇险。发动机停转、起落架失灵,都没有把这个文弱书生吓走:“任务逼人!只要能做出雷达,献出什么都行!”经过多年努力,该雷达通过了国家鉴定,然而第二天贲德就因心肌炎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直到5年后,病情才基本治愈。
“这次把机载雷达做成功了,我的心情比考上哈工大,还要高兴!”但是贲德毫不在意,因为祖国母亲被解开枷锁的喜悦,已经远远超过自己身体上的痛苦。
“别人不卖给我们,现在靠自己力量把它搞出来了。你们搞了一部‘争气雷达’!”时任国家领导人知道这个事做成了,就打电话来祝贺,“争气”这个词,是对贲德报效祖国的最高评价。
普及科学知识从孩子抓起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雷达事业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前进。
现在,贲德和他的团队正瞄准性能更先进的第三部雷达奋力攻关,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让祖国母亲的眼睛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
即便到了耄耋之年,贲德的目光依然敏锐地捕捉着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最近还在研究琢磨云计算、大数据,自己去看书、搜集资料。“不学怎么行,新东西不断出现,你不学就没有发言权。”贲德说。
贲德不仅自己努力学习新知识,还在积极引导下一代投身科技创新事业。眼下,他还带着多名研究生,博士就有十几个。“有句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想,现在的年轻人眼界很开阔。如果要想有更大作为,重要的是,他们要有吃苦精神,再一个,不要好高骛远,同时还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年逾80的贲德院士,在潜心科学研究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科学普及公益事业,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照亮年轻一代的前行之路。
这些年,他跑遍了江苏省的各个地方,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意识。
“记得我去扬州市江都县小学作过一次报告,同学们后来反馈说,他们原来都是想当明星,现在他们改变想法了,都想当科学家。从这个事情上,我想,普及科学知识,要从孩子抓起,一定要让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贲德说道。
人物档案:
贲德,我国大型相控阵雷达的开拓者和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奠基人,1938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配到十四所从事国家预警探测领域雷达装备技术与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现役的地基骨干相控阵雷达、机载火控雷达和机载预警雷达等装备,为构筑国家预警探测网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我国雷达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一次,以及国防科技重大贡献光华基金特等奖。
责任编辑:lq
-
雷达系统
+关注
关注
6文章
245浏览量
28670 -
相控阵雷达
+关注
关注
5文章
49浏览量
10703
原文标题:贲德:心系雷达事业,铸就“战鹰锐眼”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