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研究团队率先实现了软体机器人的万米深海操控以及深海自主游动实验

机械自动化前沿 来源:疯狂机械控 作者:疯狂机械控 2021-03-22 16:37 次阅读

北京时间2021年3月4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由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团队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题为“Self-powered soft robot in the Mariana Trench”。该研究团队率先实现了软体机器人的万米深海操控以及深海自主游动实验!

该研究率先提出了机电系统软硬共融的压力适应原理,成功研制了无需耐压外壳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首次实现了在万米深海自带能源软体人工肌肉驱控和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游动。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但目前人类的探索仍局限在较浅的海洋深度,由于深海环境压强极高,在那里工作的机械系统一般需要刚性的身体和压力补偿系统,因此深海仍是未知区域。

由于极端的静水压力,深海区域人们基本很难探测。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水压高、温度低、完全黑暗,被称为“地球第四极”。随着深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茫茫深海并非一片死寂,在马里亚纳海沟6000—11000米之间的极高压深水区,仍有数百种物种生存,狮子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生物学研究发现,狮子鱼的骨骼细碎地分布在凝胶状柔软的身体中,能承受近百兆帕的压力,相当1000个大气压强。研究团队从狮子鱼身体构造中获得灵感,设计了一款能进行深海勘探的自供能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这条鱼的身体特征包括分散式骨骼和摆动的胸鳍,这些特征指导了我们深海软体机器人的动力、控制和DE(介电弹性体)执行器的机械设计。

该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有22厘米长(身长11.5厘米、尾长10.5厘米),翼展宽28厘米。该机器鱼被设计成一个鱼形的身体形状和两个拍动的侧鳍,拥有机载电源、操控力以及水下自推进的能力。机器鱼两翼与身体上的“肌肉”相连,它们由一种凝胶状软材料制成,可以将电能转化为机械功,当机器鱼电池的电流作用于肌肉时,肌肉就会舒张与收缩形变,由此带动两翼拍动驱动机器鱼。

2019年12月,仿生软体机器鱼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海深处,海试影像记录显示,该机器鱼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在2020年8月27日深夜,该软体机器鱼在南海3224m海深处成功实现了自主游动。

在10900米的海底,静水压高约110兆帕,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一吨重的小汽车全压在指尖上。在测试中,研究团队没有将仿生软体机器鱼从着陆器上释放,在没有压力容器的情况下,该机器鱼在2500毫安锂电池的驱动下,保持拍打45分钟。

仿生软体机器鱼是如何实现推进的呢?机器鱼依靠自身携带的小型能源控制系统及两翼中间椭圆形部位的介电弹性体人工肌肉。当硅胶体中的电子器件产生电信号时,介电弹性体会在该电压信号的刺激下产生像肌肉一样的变形模式,双翼会随着肌肉的伸缩进行扑翼运动,驱动机器鱼前进。

未来,研究团队将专注于开发软体轻质的材料和结构,让用于极端条件下的装置,具有更好的智能性、通用性、操纵性和效率。还包括仿生软体机器鱼的速度、承受较大扰动的能力,以及移动能力,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实际应用。
编辑:lyn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仿生
    +关注

    关注

    1

    文章

    33

    浏览量

    8286
  • 软体机器人
    +关注

    关注

    1

    文章

    111

    浏览量

    11728

原文标题:国产软体机器人成功挑战水下10900米,无需耐压外壳遨游最深海沟!

文章出处:【微信号:robotqy,微信公众号:机械自动化前沿】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2.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基础模块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基础模块,这个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机器人计算系统,自主机器人的感知系统,自主机器人的定位系统,自主机器人
    发表于 01-04 19:22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2.具身智能机器人大模型

    的设计不仅提高了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能力,还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执行复杂任务。 扩散模型的新思路 除了大模型,扩散模型的引入为机器人控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在以UniPi为代表的创新工作中,
    发表于 12-29 23:04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1.初步理解具身智能

    重要。 书中还详细介绍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系统,包括自主机器人计算系统、感知系统、定位系统及规划和控制系统。 本书共分5个部分。 第1部分(第1章和第2章)介绍具身智能机器人
    发表于 12-28 21:12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初品的体验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 一书由甘一鸣、俞波、梓燊、刘少山老师共同编写,其封面如图1所示。 本书共由5部分组成,其结构和内容如图2所示。 该书可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材,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系统
    发表于 12-20 19:17

    高压放大器在水下扑翼软体机器人研究中的应用

    软体机器人进行相关实验,确保水下扑翼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性能。首先,搭建了水下扑翼软体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13:51 139次阅读
    高压放大器在水下扑翼<b class='flag-5'>软体</b><b class='flag-5'>机器人</b><b class='flag-5'>研究</b>中的应用

    高压放大器在软体机器人特性测试中的应用

    实验名称:软体机器人特性测试 实验目的:仿尺蠖软体机器人,作为躯干的
    的头像 发表于 11-22 11:33 144次阅读
    高压放大器在<b class='flag-5'>软体</b><b class='flag-5'>机器人</b>特性测试中的应用

    基于漩涡湍流辅助的微流控平台,可实现类精子结构的微型机器人一步成型

    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漩涡湍流辅助的微流控平台(VTAM),可实现类精子结构的微型机器人一步成型,配合外部磁场驱动为药物递送提供新的载体。该研究
    的头像 发表于 11-12 09:56 359次阅读
    基于漩涡湍流辅助的微流控平台,可<b class='flag-5'>实现</b>类精子结构的微型<b class='flag-5'>机器人</b>一步成型

    AMD赞助多支FIRST机器人竞赛团队

    AMD 在 2024 赛季赞助多支 FIRST 机器人竞赛团队。FIRST 机器人竞赛旨在教导高中生如何构建能够执行特定任务的机器人,同时
    的头像 发表于 09-18 09:45 465次阅读

    清华大学:软体机器人柔性传感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曲钧天助理教授的海洋软体机器人与智能传感实验室(Ocean Soft-Robot and Intelligent Sensing Lab,OASIS-LAB)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8-13 16:28 1138次阅读
    清华大学:<b class='flag-5'>软体</b><b class='flag-5'>机器人</b>柔性传感技术最新<b class='flag-5'>研究</b>进展

    Aigtek:介电弹性体高压放大器在软体机器人研究中的应用

    成功解决传统的刚性机器人人机交互性不足,适用范围窄的问题。今天Aigtek安泰电子将就介电弹性体高压放大器在软体机器人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的头像 发表于 04-25 10:46 378次阅读
    Aigtek:介电弹性体高压放大器在<b class='flag-5'>软体</b><b class='flag-5'>机器人</b><b class='flag-5'>研究</b>中的应用

    7180.4试验完成!高精度温盐深传感仪器100%国产化

    肩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该仪器由嘉庚创新实验研究员、中北大学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薛晨阳团队历时两年自主研发。在此次中国科学院深海
    的头像 发表于 04-03 08:36 160次阅读

    基于计算设计的超鲁棒性应变传感器,实现软体机器人的感知和自主

    柔性应变传感器对软体机器人的感知和自主性至关重要。然而,它们的可变形体和动态驱动在预测传感器制造和长期鲁棒性方面带来了挑战。
    的头像 发表于 03-07 09:50 906次阅读
    基于计算设计的超鲁棒性应变传感器,<b class='flag-5'>实现</b><b class='flag-5'>软体</b><b class='flag-5'>机器人</b>的感知和<b class='flag-5'>自主</b>性

    高压放大器在介电弹性体折纸术软体机器人中的应用

    和工艺可实现独立电子控制的折纸三维软体机器人、爬行软体机器人以及柔性抓取器等。   测试设备:所
    发表于 02-27 17:15

    国产深海1万米六维力传感器引领卡脖子技术革新

    国产深海万米六维力传感器引领卡脖子技术革新
    的头像 发表于 02-20 16:09 808次阅读

    全海深1.1万米级原位荧光传感器海试成功!

    来源:中国科学报,谢谢 编辑:感知芯视界 Link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研究员耿旭辉、关亚风团队研制的单/双通道全海深1.1万米级原位微生物、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
    的头像 发表于 02-05 09:32 25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