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科技集团正打造集换电技术研发、换电车型制造、换电站运营等全方位绿色生态体系。
日前,“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CIBF2021深圳)国际交流会”在深圳隆重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软包电池技术应用与发展”,聚焦软包电池技术、供应链和市场发展。
在“高能量密度软包电池应用前景”主题论坛中,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全凯作题为“换电助推绿色电池生态的建立”的主题演讲,详细分析了目前换电模式的市场应用及前景、吉利科技集团换电生态体系建设发展情况。
杨全凯表示,根据国家去年10月份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当年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要达到20%,预计销量将达600万辆。这预示着新能源行业未来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杨全凯看来,要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目标占比,仍存在不少挑战,补能便是其一。从目前新能源汽车补能形式来看,充电虽然是主流形式,但其存在不少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
首先,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未完全实现车电价值分离,这一方面导致消费者的首次购车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也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二手车残值较低。
同时,得到很好维护的公共充电设施较少,这导致充电比较难。
此外,无法很好地解决电池的衰竭问题,这进而影响到电池的安全和寿命。
相比之下,换电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以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一种推动产业扩大规模增量的有利模式。
据杨全凯介绍,换电模式的优势如下:
第一,换电模式实现了真正车电价值分离,降低了消费者的首次购车成本。
第二,补能速度快。以吉利科技集团换电站为例,换电过程全自动,无需人工辅助,从车辆进入到换电过程结算完成,只需60秒,明显快于汽车加油的速度。据悉,该换电站的日换电频率在1000次左右,且不占用停车位,具有很高的运营效率。
第三,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充电站有完整的安全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在正常充电、甚至在失控时也有很好的控制。换电站对备用电池使用的慢充补能方式,相较于快充,也更利于保证电池充电安全和延长电池寿命。
第四,通过对电池统一集中管理,利于电池回收等业务的进行,便于形成绿色电池生态。
谈及换电模式的前景,杨全凯表示,随着换电站先后两次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步转入到应用端,预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入局换电模式。
这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一方面良性竞争将加快换电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逐步提升市场对换电模式的认可。相信换电模式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谈及吉利科技集团在换电领域的布局时,杨全凯介绍道,吉利科技集团在2017年开始对换电系统和相关车型进行研发,于去年底开始向换电市场推广产品。
目前,吉利科技集团已打造了行业和全国唯一拥有的集换电技术研发、换电汽车制造、换电站运营三位一体的开放平台。
据悉,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技术具有高模块化、高兼容性、高安全性、高智能化四大特点。
从高模块化来看(或者称为标准化,包括标准化电池包和标准化换电站),标准化电池包采用了符合未来新能源电池趋势的比例设计;标准化换电站采用模组化的设计,利于快速决策、快速落地及短时间内大幅度的普及。
从兼容性来看,吉利科技集团的换电站属于充换一体、双耦合平台。能符合2.7米-3.1米的车身,且对外开放。
从安全性来说,吉利科技集团对换电系统核心三大组件(快速锁止机构、快换电连接器、快换水连接器),都进行了超过1.6万次的整合实验。将目标确定为10年以上不会故障。此外整车换电系统还具备了全链路的智能温控系统,换电模式可以在高海拔、高严寒当中运行,没有任何地区性的壁垒。
吉利科技集团的换电站还加入了全新热泵技术。据悉,该技术可提升动力电池低温环境下的性能,提升放电功率,充分考虑换电的需求。相较于传统热泵技术,该技术可使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38%,解决了传统热泵不能在零下18摄氏度工作的痛点。
从智能化来看,换电站在云端大数据平台的监控下,确保了换电电池的运行效益及安全。
据悉,吉利针对换电站也成立了专属的换电整车品牌——枫叶。据悉,该车型将在今年6-7月上市。
可以看到,吉利科技集团正通过换电站、换电汽车、换电运营等多个维度在换电领域布局。
此外,除了布局普通的单一功能的换电站之外,吉利科技集团还会以换电站为中心,打造结合服务、零售、休闲、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站。
原文标题:吉智新能源杨全凯:换电大有可为 吉利正构建换电绿色生态体系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汽车工程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
新能源
+关注
关注
26文章
5330浏览量
107274 -
吉利
+关注
关注
3文章
484浏览量
47497 -
电池
+关注
关注
84文章
10468浏览量
129019
原文标题:吉智新能源杨全凯:换电大有可为 吉利正构建换电绿色生态体系
文章出处:【微信号:e700_org,微信公众号:汽车工程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