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芯片荒”愈演愈烈,包括汽车、智能手机等在内的行业首当其冲。这一现状让人们再次认识到芯片的关键作用,增强芯片自主供给能力成为时代发展命题。
众所周知,芯片在我国是典型的“卡脖子”领域,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推进芯片产业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政府发布相关政策扶持芯片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抱团开发芯片。据统计,中国现在芯片相关企业已有6.65万家之多,其中很多企业已经具备独立生产芯片的能力。作为硬科技发展的重要推手,资本也发挥着重要力量。然而纵观资本市场,半导体产业基金中最具代表性的初芯基金近年来却始终保持低调。从2019年以500亿基金规模立项,到今天芯片行业热度持续走高,其它中小机构动作频频,这支基金却鲜有新闻流出,低调到近乎神秘的背景引来众多探究的目光。
在国产芯片换挡提速的风口期,初芯基金低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资料显示,初芯基金成立于2019年,由北京海林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同发起,该产业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重点以光电与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硬科技,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上下游装备及材料企业为主要方向,通过并购国际先进半导体与光电产业资产,实现国产化落地。
从基金投入模式来看,初芯基金的范围基本涵盖了光电与半导体的全产业链,项目落地之初就已构建起生态产业集群的雏形。而这也是该基金幕后东家海林一以贯之的模式。据了解,海林独创“一个基金+一个产业+一个园区”的“三位一体”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把社会资本、企业和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个基金,是设立专项基金形式,例如南京、青岛都有海林产业基金;一个园区,是与政府合作合作园区,将项目落地园区带动地方创新经济;一个产业,是产业聚焦落地,形成产业带。这也意味着,海林的项目一旦落地,就是一个长期发展孵化,进而辐射产业链上下游的过程。初芯基金出手频率较低,甚至被贴上“低调”标签,原因就在于海林这种产业的长线模式。同时,海林的模式也正契合芯片半导体等硬科技的发展特点。
海林执行合伙人尹佳音认为,产业是对企业长期的赋能与陪伴而不是“挣快钱”。尤其是在光电和半导体设备等科技领域,其本身的发展特点是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需要投入的资金也多。这需要资本与科技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推动科技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的进展。从初芯基金的落地区域青岛来看,通过持续的项目引入和孵化,青岛的芯片企业规模已经突破400家,形成以芯恩、上达、富士康等众多半导体明星项目为标志的产业集群,成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新名片。这其中,初芯基金的后续动作虽然不多,但却始终在加码资本对产业的深度服务。
作为聚焦于光电和半导体领域十余年的资深人,在尹佳音看来,对于科技产业而言,资本只是敲门砖。科技企业的发展,更需要机构整合多方资源予以赋能。
2020年12月,海林与中南高科达成战略合作。海林牵头的服务、资本驱动与中南高科牵头的产业招商、空间运营相互配合,推动中南高科入园企业服务和产业园区开发的业务拓展等,从而实现“产业+基金+空间”的三位一体。在重点业务方面,双方围绕中南高科园区内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产业链相关企业建立交流机制,并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为“三位一体”业务模式孵化并输送优质项目。
同时,在“三位一体”基础上,海林打造出"一个国内资产+一个国际资产+一个上市公司"的全球运营模式,积极整合国内外产业资源。此外,针对投后企业,海林并未将自己仅定位为股东方,而是作为被投企业的一个部门,为所投企业提供落地后的赋能,包括团队建设、技术指导、产学研合作、供应商和客户合作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中国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细分科技产业龙头。
这种着眼于产业链资源配套、深入产业发展核心的理念,让海林在硬科技领域,从者变成了深度参与者。在外界看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海林,已经悄然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域的主力推手,为国内硬科技发展提供着超越资本的力量。
这也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启示。一方面,中国的科技创新进入发展关键期,尤其是半导体等硬科技的迭代正在持续加速。而中国硬科技的突围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资本来推进相应技术积淀的发酵过程。未来的市场重心开始向科创类企业转移,提前完成布局的资本机构将在下一阶段市场占据先手优势;另一方面,机构正在跟随科技产业迈向深水区,未来的资本将不再只是资本,机构与科创企业将进一步加深绑定,资本的资源整合优势将作用到科技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科技企业共同生长。
可以预见的是,海林以初芯基金为代表的产业逻辑,对硬科技的赋能价值已经充分显现,“三位一体”模式亦将在科技产业创新中持续发力,推进中国硬科技走向星辰大海。
fqj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3文章
50312浏览量
421472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6952浏览量
21561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