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开展脑科学研究离不开先进的脑功能成像与检测技术

MEMS 来源:BioArt生物艺术 作者:BioArt生物艺术 2021-06-07 09:39 次阅读

脑科学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其意义在于促进人类理解认知、思维、意识和语言机理,帮助诊断和治疗脑疾病,被视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引领新科技革命的潜在引擎。

开展脑科学研究离不开先进的脑功能成像与检测技术,其中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fMRI)被作为非侵入式脑功能成像的主流技术在科研和临床上得到大量应用。然而,其造价高昂、占地庞大、缺乏分子特异性、对铁磁性植入假体不兼容,以及需将受试者置于高噪音密闭空间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近年来,光声成像作为一种新型复合型成像技术,因其兼具光学成像的分子特异性以及超声成像的深度和分辨率等特点,在血管造影、肿瘤诊断,以及动物神经成像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光声计算断层成像(PACT)可通过测量脱氧血红蛋白(HbR)和氧合血红蛋白(HbO2)浓度来量化血氧饱和度,进而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成本低廉的功能性成像方法。然而早期的PACT系统受成像速度、灵敏度、视场范围和穿透深度等因素限制,其在临床脑成像领域的应用尚处空白。

2021年5月31日,来自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Lihong V. Wang(汪立宏)科研团队与南加州大学(USC)的Charles Y. Liu和Danny J. Wang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文章Massively parallel functional photoacou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human brain。

bbe97e7c-c651-11eb-9e57-12bb97331649.png

研究人员将光声成像理论应用于人脑功能成像,设计了双波长激光照射系统和超声换能器阵列,研发出超低噪声前端信号放大电路,集成了实时全通道信号采集系统,运用全景扫描策略,开发了分段非均匀声学介质自适应重建算法,并设计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头部稳定装置,成功研发出人脑三维全景快速扫描光声层析成像仪(1K3D-fPACT)。

研究人员对数位半颅术后患者(接受了偏侧颅骨切除术)进行了功能性脑成像,实现了在直径10厘米视场内,对大脑皮层以下11毫米的血管造影,同时测量了HbR与HbO2浓度功能性变化,并应用于对运动、听觉和语言等认知刺激任务下脑功能响应的观测。成像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分别达到350微米和2秒,83%灵敏度对应的空间特异性为85%至93%,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为0.94。这些特征参数与相同受试者使用7T MRI成像得到的结果高度吻合,且光声层析成像检测到的功能响应延时比7T MRI成像短约2秒,因此可以更准确反映神经元活动特征,有望提高临床脑功能检测精度。

bc5a235c-c651-11eb-9e57-12bb97331649.png

1K3D-fPACT系统示意图。

(左) 侧视图;(右)剖面图。

硬件设计上,该成像系统使用两种波长的脉冲激光器(分别对应HbR与HbO2的主导吸收波段)用以实现宽场照明。超声探测方面,该系统由4条1/4弧形超声换能器阵列组成,每个阵列均匀分布了256个中心频率为2.25 MHz的换能器,并一一对应地连接到前置放大器与数据采集卡上。该4条环形阵列可绕球心进行共轴旋转扫描,从而形成半球状探测表面。根据不同成像应用,该系统能以基准模式(用以实现350微米的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与功能模式(用以实现2秒的时间分辨率)进行扫描。

在实验设计上,为比较1K3D-fPACT与7T BOLD fMRI的成像质量,研究者对数位患者进行了脑部扫描。在基准模式下,1K3D-fPACT可以获得清晰的三维血管造影,该结果经过图像配准后与作为金标准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成像具有高度的空间相似性,且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血管细节。利用功能模式进行扫描,1K3D-fPACT系统可以0.5 Hz的帧率实现脑功能区域的功能成像。针对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研究者设计了三种动作功能任务(分别为连续手指敲击、嘴唇皱起以及舌敲击)令被试者完成。在每种动作执行过程中,研究者分别用1K3D-fPAC和7T fMRI对被试者进行脑部成像,并记录大脑皮层各区域在该过程中的信号强度变化。基于该时间序列,研究者通过统计学方法提取出大脑皮层上反应较为剧烈的区域,并与BOLD fMRI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成像方法探测到的大脑皮层响应区域具有高度相似性,从而证明了利用1K3D-fPACT进行脑部功能性成像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者设计了被动性听觉任务以及无声词语生成任务,对被试者的语言功能中枢响应进行了成像,结果与BOLD fMRI仍具有高度相似性。

bc6fda80-c651-11eb-9e57-12bb97331649.png

人脑血管造影。(左) PACT血管造影;(右)MRI血管造影。

红色所示为大脑皮层血管,绿色所示为头皮血管。

bca46d04-c651-11eb-9e57-12bb97331649.png

人脑功能成像结果。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合高密度的超声探测、高质量的硬件架构以及高稳定性的算法设计,实现了对偏侧颅骨切除术患者的高质量脑功能成像。这一研究成果为更广泛和普适的临床脑功能光声成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本文的第一作者是加州理工学院的那帅博士,其余三位并列第一作者分别为来自USC的助理教授和脑血管外科主任Russin J. Johnathan,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林励博士,以及现为清华大学博士后的袁肖赟博士。本文的通讯作者分别为来自USC的Charles Y. Liu 教授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汪立宏(Lihong V. Wang)教授。

论文信息

Na, S., Russin, J.J., Lin, L. et al. Massively parallel functional photoacou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human brain. Nat Biomed Eng (2021).

据悉,本文的第一作者是加州理工学院的那帅博士,其余三位并列第一作者分别为来自USC的助理教授和脑血管外科主任Russin J. Johnathan,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林励博士,以及现为清华大学博士后的袁肖赟博士。本文的通讯作者分别为来自USC的Charles Y. Liu 教授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汪立宏(Lihong V. Wang)教授。

责任编辑:lq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成像技术
    +关注

    关注

    4

    文章

    290

    浏览量

    31454
  • 换能器
    +关注

    关注

    8

    文章

    346

    浏览量

    29480
  • 光声
    +关注

    关注

    0

    文章

    9

    浏览量

    6861

原文标题:光声成像新突破:人脑功能层析成像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低电平灵敏专用仪器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

    灵敏专用仪器是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其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十分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仪器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为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提供更加精确和可靠的测量支持。
    发表于 12-06 14:45

    成都华微亮相第二届机接口大会

    日前,第二届机接口大会在武汉市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机互联·共创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1500余位医学科学脑科学机接口
    的头像 发表于 11-27 11:06 290次阅读

    欧洲科学院院士蒋田仔:智能化技术推动脑控和控技术发展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在第三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上,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研究员、中科健康与智慧医疗
    发表于 11-22 10:13 200次阅读
    欧洲<b class='flag-5'>科学</b>院院士蒋田仔:智能化<b class='flag-5'>技术</b>推动脑控和控<b class='flag-5'>脑</b><b class='flag-5'>技术</b>发展

    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院(TCCI)的人工智能团队,凭借其在大脑与记忆领域的深厚造诣,于人工智能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自主研发的OMNE多智能体框架,在由Meta AI、Hugging Face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1:11 474次阅读

    中国研发出新型三维电压成像技术

    10月29日,中国科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王凯研究团队宣布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三维电压成像
    的头像 发表于 10-29 14:34 170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阅读这一章后,我深感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结合正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以下是我个人的读后感: 1. 技术革新与生命科学进步 这一章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学习心得

    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这些技术构成了AI for Science的基石,使得AI能够处理和分析复杂的数据集,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2. 高性能
    发表于 10-14 09:16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加速器 第一章清晰地阐述了人工智能作为科学研究工具的强大功能。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AI能够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发现传统方法难以捕捉的模式和规律。这不
    发表于 10-14 09:12

    新华社:突破性成果!祝贺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这一传感器!

    感器,是脑科学研究机接口中的核心技术。 北京大学研究人员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研发一种高密度、高通道的神经探针,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猕猴大脑全
    的头像 发表于 06-27 18:03 484次阅读
    新华社:突破性成果!祝贺我国<b class='flag-5'>科学</b>家成功研发这一传感器!

    基于1024通道柔性微丝电极的“北二号”智能机接口系统正式发布

    4月25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正式开幕,北京脑科学与类研究所(“北京所”)通过论坛发布机接口、基因治疗、
    的头像 发表于 04-29 11:10 805次阅读

    &quot;北二号&quot;首创猕猴脑控拦截,开启新一代神经技术

    机接口技术是一种新兴交叉学科,旨在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是当今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科技领域。合作研发这款系统的团队包括北京脑科学研究所和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
    的头像 发表于 04-25 15:42 744次阅读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 AI for Science,Create 2024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24年4月16日下午,大模型与深度学习技术论坛成功举办,其中演讲嘉宾田永鸿(北京大学(深圳)信息工程学院,鹏城实验室网络智能研究部&云研究所)提到了AIforScience这个概
    的头像 发表于 04-18 08:26 755次阅读
    人工智能驱动的<b class='flag-5'>科学研究</b>新范式: AI for Science,Create 2024百度AI开发者大会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低压台区数字化感知技术取得新突破!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院)由该院计量检测技术研发团队牵头攻关的低压台区数字化感知技术,取得新突破,获得2023中国电子学会科学
    的头像 发表于 04-02 08:42 498次阅读

    微机差热天平:科学研究的得力助手

    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精确测量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热效应是至关重要的。微机差热天平,作为一种精度高、灵敏度高的热分析仪器,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上海和晟HS-TGA-101微机差
    的头像 发表于 03-08 10:38 407次阅读
    微机差热天平:<b class='flag-5'>科学研究</b>的得力助手

    比较分析:便携式高光谱成像系统与传统成像技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探索中,便携式高光谱成像系统与传统成像技术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两者在捕捉和解析大自然色彩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局限。作为科学研究和环境
    的头像 发表于 01-10 10:58 581次阅读
    比较分析:便携式高光谱<b class='flag-5'>成像</b>系统与传统<b class='flag-5'>成像</b><b class='flag-5'>技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