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半导体市场开始陷入缺货涨价的浪潮,但在这股浪潮当中,许多商家开始上演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以MCU市场为例,由于ST、NXP等大厂受产能及疫情影响,价格上涨,供货周期不断拉长,这不但扰动了整个产业链,也让无法拿到货源的下游厂商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如今已到年中,许多在上半年看不清的市场局势已经逐渐明晰,MCU市场中的乱象也开始让不少厂商开始决定今后的道路。不管是继续等待,还是另谋出路,如今已经到了改变中国MCU市场格局的重要节点。
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据专业分析机构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MCU市场将达到1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33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7%。单看中国市场,据Omdia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MCU市场规模将达到294.19亿元。但在高速的增长下,MCU市场却面临着海外大厂缺货以及价格飞涨的乱象。
市场的供需失衡一般都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上游供应不足,一个是下游需求过甚。某业内大厂高管在接受电子发烧友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MCU市场仍较为紧缺,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供应缺口还是很大,这个由上游晶圆决定。国内厂商芯片目前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产能极度紧缺。
不过有意思的是,据目前数据来看,今年4月份全球芯片销售量达到近1000亿片创下了历史新高,这其中还不包括出货量。而在2020年1月份疫情还未对芯片产业造成影响时,出货量为730亿。
这也意味着,如今在供应端已经完全恢复,甚至已经开始加大生产。该高管表示,市场的真实情况是真的缺货,这个是由于汽车、5G、国产替代的爆发、需求成倍的增长所共同导致的。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面对这种情形,MCU市场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如ST在6月1日便宣布全系列产品再次涨价,不过作为原厂,ST的涨价并没有太夸张,毕竟还需要在今后与客户做生意,但市场中的中间商们开始了自己的神操作。
从目前情况来看,ST的芯片在中国消费领域占了大部分的市场,因此一直都是贸易商最热衷炒作的,ST除了保一些大客户外,中小客户基本拿不到货,货源绝大部分流入贸易商手中。
贸易商大多并不在乎未来,他们只看中当下,从市场情况来看,目前MCU渠道市场价格飞涨,ST的包括型号在渠道商中报价涨幅相比2019年已经暴增了近12倍。乱局之下,总会有人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之浑水摸鱼
MCU产品价格大涨,让下游厂商直呼买不起,买了也做不了,即便做出来了,终端客户也不会买单,因此就会发现成本无法继续转移下去了。今年的618已经有所体现,往年大肆吹捧自家销售业绩的消费电子厂商,如今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消费电子产品价格上涨,会迫使消费者提升产品的使用时间,意味着市场中的买家减少。这也让下游的终端厂商轻易不敢涨价,而上游的MCU价格高企,给厂商的选择只有几条,要么有原厂渠道拿货,要么高价从市场中购买,要么改旗易帜,要么不再接单,做的越多,赔的越多。
也有更聪明的厂商看到了新的商机,既然打不过,不如加入,产品不赚钱不如屯货倒卖。业内高管提到,芯片大缺货给终端带来很多麻烦,首先接到订单没有芯片,其次就算有货,成本大大的提高,消费者不一定买单,所以是有部分终端客户拿到了芯片进行倒卖。
不过他认为,这只是眼前短暂的利益,失去的将会更多,客户会不断丢失,所以对于终端客户来说做好整个全盘规划,提前安排好订单,多准备不同的方案。原厂谁都不能保证可以稳定的交货,市场预计今年很难缓解,预计将在明年下半年应该会有缓解。
另一方面,不少厂商面临一滩浑水的市场,直接表示不玩了。所谓树挪死,人挪活,直接放弃使用ST等大厂产品,转而投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
可以发现近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国产品牌,如国民技术、兆易创新、东软载波、航顺芯片等。相比ST、NXP等产品的缺货涨价,这些国产品牌尽管供应通常比较紧张,但至少价格相对合理。为何更好的服务这些客户,国内相关厂商也做了针对性的设计,如航顺芯片在软硬件上全兼容ST,方便客户更换。
有人士透露,近期看到ST的价格开始有所回调,贸易商也耐不住成本压力开始抛货,国产芯片相反囤货的不多,国产芯片控制的比较好,基本上都是直接对接终端客户,极少贸易商炒作。
不过如今ST的产品仍然相对处在高位,但问题来了,上文已经提到,如今产量已经恢复,甚至已经有了不小的增长,但下游企业大多仍拿不到货。货去了哪里,不言而喻。许多投机者在其中浑水摸鱼,但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MCU市场的涨价缺货其实每段时间都会有发生,由于疫情原因,导致今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业内高管表示,目前MCU厂商的产能慢慢在缓解,加上6、7、8月份为淡季,转折点会在4季度,4季度是需求旺盛一个季度,到时候才能反应出市场的真实需求。
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
目前的MCU市场仍未彻底回归理性,这对于许多下游厂商而言,显然是很难受的,但对于国内的原厂,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过去市场被ST、瑞萨、NXP等大厂所把持,这次国产企业也有了登上舞台的门票。
从市场角度来看,由于国外品牌的缺货涨价,让企业选择了国产厂商,这其中包括了许多行业龙头,知名大厂。一方面因为国产芯片越来越稳定,具有超高性价比,另一方面由于国外芯片一缺货就有贸易商大大肆炒作,让终端客户吃尽苦头,转向国产替代其实是成熟的转型。国产芯片毕竟来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国家也大力扶持,上游晶圆厂,封测厂纷纷扩产,从长远来看中低端国产芯片的产能会比进口芯片多很多,所以转向国产MCU是趋势。
不过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如今给国内厂商的窗口期可能并不会太长。近日上汽集团的董事长陈虹公开表示,预计在7月下旬缺芯问题就会得到缓解,今年第三、四季度基本上会恢复正常。
当然这只是汽车市场中的缺芯问题,想要全面恢复,可能没有那么快。可一旦国外大厂恢复供货,如ST、NXP的大量供应,一些客户可能重新回到这些大厂的怀抱当中。毕竟许多国内企业为了更高的服务客户,进行了兼容性设计,尽管可以让客户更好的转移方案,但也为他们留下了一条退路。
对于这个问题,业内高管表示兼容设计只是某部分产品而已,这个只是产品推出去的一个敲门砖。大部分MCU厂家都有很多产品系列,比如某大厂目前MCU有二十大家族300余款产品,并且所以产品都正向设计,客户除了部分兼容的产品替代外,还会寻找更优更合适的产品,一但用稳定,熟悉了就很难再切回去了,因为价格永远都会比ST的便宜,主要还是要做好产品,质量过硬才是国产MCU厂商去考虑的问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是,此前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有报告显示,全球的半导体制造商预计将在2022年前开建29座高产能晶圆厂,中国地区拥有其中的16座,其中有8座在大陆地区,8座在台湾地区,预计这些新建的晶圆厂每月可以生产多达260万片8英寸晶圆。
如此大的产量显然会极大缓解目前缺芯的现状,从长远角度来说,国家支持大力投入晶圆厂,主要因为未来汽车、AIOT人工智能等行业对MCU的需求都将成几何倍数的增长,这些晶圆厂的建设能够为MCU市场乃至整个芯片行业提供足够的供应。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的这轮缺芯潮最晚不会到2023年(晶圆厂建设完成时间),而MCU市场将如何发展,就看国产厂商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反客为主了。
小结
还记得当年那个因为炒货和缺货导致被客户抛弃最终销声匿迹的Atmel吗,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的确,历史并不会重复,但却会螺旋上升。更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间商大肆炒货,不仅得罪了下游厂商,还损害了原厂的利益,而一些国内厂商已经开始直接对接终端客户,汽车厂商也开始与芯片厂有了直接的联系,再加上前几年如TI不断撤销代理权,贸易商、渠道商们,还有多少未来?
如今已到年中,许多在上半年看不清的市场局势已经逐渐明晰,MCU市场中的乱象也开始让不少厂商开始决定今后的道路。不管是继续等待,还是另谋出路,如今已经到了改变中国MCU市场格局的重要节点。
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据专业分析机构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MCU市场将达到1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33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7%。单看中国市场,据Omdia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MCU市场规模将达到294.19亿元。但在高速的增长下,MCU市场却面临着海外大厂缺货以及价格飞涨的乱象。
中国MCU市场预测|Omdia
市场的供需失衡一般都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上游供应不足,一个是下游需求过甚。某业内大厂高管在接受电子发烧友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MCU市场仍较为紧缺,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供应缺口还是很大,这个由上游晶圆决定。国内厂商芯片目前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产能极度紧缺。
不过有意思的是,据目前数据来看,今年4月份全球芯片销售量达到近1000亿片创下了历史新高,这其中还不包括出货量。而在2020年1月份疫情还未对芯片产业造成影响时,出货量为730亿。
这也意味着,如今在供应端已经完全恢复,甚至已经开始加大生产。该高管表示,市场的真实情况是真的缺货,这个是由于汽车、5G、国产替代的爆发、需求成倍的增长所共同导致的。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面对这种情形,MCU市场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如ST在6月1日便宣布全系列产品再次涨价,不过作为原厂,ST的涨价并没有太夸张,毕竟还需要在今后与客户做生意,但市场中的中间商们开始了自己的神操作。
从目前情况来看,ST的芯片在中国消费领域占了大部分的市场,因此一直都是贸易商最热衷炒作的,ST除了保一些大客户外,中小客户基本拿不到货,货源绝大部分流入贸易商手中。
贸易商大多并不在乎未来,他们只看中当下,从市场情况来看,目前MCU渠道市场价格飞涨,ST的包括型号在渠道商中报价涨幅相比2019年已经暴增了近12倍。乱局之下,总会有人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之浑水摸鱼
MCU产品价格大涨,让下游厂商直呼买不起,买了也做不了,即便做出来了,终端客户也不会买单,因此就会发现成本无法继续转移下去了。今年的618已经有所体现,往年大肆吹捧自家销售业绩的消费电子厂商,如今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消费电子产品价格上涨,会迫使消费者提升产品的使用时间,意味着市场中的买家减少。这也让下游的终端厂商轻易不敢涨价,而上游的MCU价格高企,给厂商的选择只有几条,要么有原厂渠道拿货,要么高价从市场中购买,要么改旗易帜,要么不再接单,做的越多,赔的越多。
也有更聪明的厂商看到了新的商机,既然打不过,不如加入,产品不赚钱不如屯货倒卖。业内高管提到,芯片大缺货给终端带来很多麻烦,首先接到订单没有芯片,其次就算有货,成本大大的提高,消费者不一定买单,所以是有部分终端客户拿到了芯片进行倒卖。
不过他认为,这只是眼前短暂的利益,失去的将会更多,客户会不断丢失,所以对于终端客户来说做好整个全盘规划,提前安排好订单,多准备不同的方案。原厂谁都不能保证可以稳定的交货,市场预计今年很难缓解,预计将在明年下半年应该会有缓解。
另一方面,不少厂商面临一滩浑水的市场,直接表示不玩了。所谓树挪死,人挪活,直接放弃使用ST等大厂产品,转而投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
可以发现近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国产品牌,如国民技术、兆易创新、东软载波、航顺芯片等。相比ST、NXP等产品的缺货涨价,这些国产品牌尽管供应通常比较紧张,但至少价格相对合理。为何更好的服务这些客户,国内相关厂商也做了针对性的设计,如航顺芯片在软硬件上全兼容ST,方便客户更换。
有人士透露,近期看到ST的价格开始有所回调,贸易商也耐不住成本压力开始抛货,国产芯片相反囤货的不多,国产芯片控制的比较好,基本上都是直接对接终端客户,极少贸易商炒作。
不过如今ST的产品仍然相对处在高位,但问题来了,上文已经提到,如今产量已经恢复,甚至已经有了不小的增长,但下游企业大多仍拿不到货。货去了哪里,不言而喻。许多投机者在其中浑水摸鱼,但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MCU市场的涨价缺货其实每段时间都会有发生,由于疫情原因,导致今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业内高管表示,目前MCU厂商的产能慢慢在缓解,加上6、7、8月份为淡季,转折点会在4季度,4季度是需求旺盛一个季度,到时候才能反应出市场的真实需求。
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
目前的MCU市场仍未彻底回归理性,这对于许多下游厂商而言,显然是很难受的,但对于国内的原厂,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过去市场被ST、瑞萨、NXP等大厂所把持,这次国产企业也有了登上舞台的门票。
从市场角度来看,由于国外品牌的缺货涨价,让企业选择了国产厂商,这其中包括了许多行业龙头,知名大厂。一方面因为国产芯片越来越稳定,具有超高性价比,另一方面由于国外芯片一缺货就有贸易商大大肆炒作,让终端客户吃尽苦头,转向国产替代其实是成熟的转型。国产芯片毕竟来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国家也大力扶持,上游晶圆厂,封测厂纷纷扩产,从长远来看中低端国产芯片的产能会比进口芯片多很多,所以转向国产MCU是趋势。
不过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如今给国内厂商的窗口期可能并不会太长。近日上汽集团的董事长陈虹公开表示,预计在7月下旬缺芯问题就会得到缓解,今年第三、四季度基本上会恢复正常。
当然这只是汽车市场中的缺芯问题,想要全面恢复,可能没有那么快。可一旦国外大厂恢复供货,如ST、NXP的大量供应,一些客户可能重新回到这些大厂的怀抱当中。毕竟许多国内企业为了更高的服务客户,进行了兼容性设计,尽管可以让客户更好的转移方案,但也为他们留下了一条退路。
对于这个问题,业内高管表示兼容设计只是某部分产品而已,这个只是产品推出去的一个敲门砖。大部分MCU厂家都有很多产品系列,比如某大厂目前MCU有二十大家族300余款产品,并且所以产品都正向设计,客户除了部分兼容的产品替代外,还会寻找更优更合适的产品,一但用稳定,熟悉了就很难再切回去了,因为价格永远都会比ST的便宜,主要还是要做好产品,质量过硬才是国产MCU厂商去考虑的问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是,此前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有报告显示,全球的半导体制造商预计将在2022年前开建29座高产能晶圆厂,中国地区拥有其中的16座,其中有8座在大陆地区,8座在台湾地区,预计这些新建的晶圆厂每月可以生产多达260万片8英寸晶圆。
如此大的产量显然会极大缓解目前缺芯的现状,从长远角度来说,国家支持大力投入晶圆厂,主要因为未来汽车、AIOT人工智能等行业对MCU的需求都将成几何倍数的增长,这些晶圆厂的建设能够为MCU市场乃至整个芯片行业提供足够的供应。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的这轮缺芯潮最晚不会到2023年(晶圆厂建设完成时间),而MCU市场将如何发展,就看国产厂商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反客为主了。
小结
还记得当年那个因为炒货和缺货导致被客户抛弃最终销声匿迹的Atmel吗,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的确,历史并不会重复,但却会螺旋上升。更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间商大肆炒货,不仅得罪了下游厂商,还损害了原厂的利益,而一些国内厂商已经开始直接对接终端客户,汽车厂商也开始与芯片厂有了直接的联系,再加上前几年如TI不断撤销代理权,贸易商、渠道商们,还有多少未来?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mcu
+关注
关注
146文章
17135浏览量
351032 -
ST
+关注
关注
32文章
1133浏览量
128915 -
分销商
+关注
关注
0文章
53浏览量
23921 -
贸易商
+关注
关注
0文章
9浏览量
6804 -
渠道商
+关注
关注
0文章
3浏览量
137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铠侠控股在东京证券交易所PRIME市场上市
日本半导体存储器领域的佼佼者铠侠控股,近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最高级别的PRIME市场成功挂牌上市,其股票发行价定为每股1455日元。这一举措标志着铠侠控股正式迈入资本市场,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
市场上哪些功率半导体产品最受青睐?有哪些独特优势
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那么,当前市场上哪些功率半导体产品最受青睐?它们又具有哪些独特优势呢?本文将为您带来详细解答。 1、【清纯】SiC MOSFET 1200V/40mR S1M040120H 1200V/40mR SiC MOSFET 可靠性好,并且通过了双应力加严测
折叠屏手机市场展望:2024年出货量将大增22%
近日,据著名市场调研机构IDC最新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迎来显著增长,预计同比增长22%,这一增速远超整体智能手机市场的5.8%增长率。IDC指出,随着制造商不断在
OLED拼接屏厂家排行榜:哪些厂家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在目前的OLED拼接屏市场中,有很多OLED拼接屏品牌厂商能生产制造高品质显示效果、色彩还原度高、视角宽广的OLED拼接屏,如尼伽、松下、唯美、优派、博观、耐诺、三星、LG、BOE、NEC等,有些品牌制造商还能提供OLED拼接屏批发、代理、租赁、回收、定制、安装、维修、保
国产MCU有推荐吗?最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
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英锐恩科技小篇将推荐几款经过市场验证的国产MCU,帮助开发者在选择时更加从容。
随着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国产
发表于 09-26 16:38
MCU前沿市场趋势:8位单片机和32位单片机
和库方面所需的一切。
这些32位单片机中的许多都是基于非常成功的ARM内核。因此,开发人员对获得第二种源设备以及市场上可用的一套全面的开发,测试和验证工具充满信心。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最近的MCU
发表于 09-24 17:47
请问OPA4130的替代型号有哪些?
一方面OPA4130市场上断货,另一方面,不知道是否由于断货的原因,单价非常贵,都够买好多片MCU了,有没有封装类似,性能差不多的替代型号?
发表于 08-01 06:11
USound宣布推出市场上首个单MEMS驱动器音频解决方案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全球领先的MEMS扬声器供应商USound宣布推出市场上首个单MEMS驱动器音频解决方案
全球平板电脑市场小幅回暖
IDC分析指出,市场上次出现增长是在2021年第二季度,此后出货量因市场饱和而逐渐趋于平稳。尽管整体经济环境仍面临挑战,但今年第一季度随着新品发布和更新周期到来,
SEEBURGER成功推动合规性AS4 通讯协议在德国能源市场上线
加的这个解决方案模块,将进一步拓展SEEBURGER与SAP的长期合作范围。共同设计的服务架构确保市场合作伙伴能够按照市场通讯标准无缝连接SAP。 AS4通信协议的引入,解决了在德国能源市
发表于 04-24 14:05
•289次阅读
华为Pura 70系列手机用户反馈及分货状况
两天前,博主@数码闲聊站揭示Pura 70系列产量及线下分销状况:供货仍然不足,线下市场上Pura 70与Pura 70 Pro+销量领先于Pura 70 Pro,且两者均可搭配FreeBuds 5至臻版销售。至于Pura 70 Ultra,该博主表示尚无首批盲约分货信息
柔性LED显示屏究竟为何能在市场上如此受欢迎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LED显示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近年来,柔性LED显示屏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IU5706为什么能秒杀市场上主流搭配的升压控制器?300W33V输出少见
IU5706是一款卓越的电源升压控制器,具备高输出电压、高功率、高效、同步整流等优点,适合高负载设备的电源需求。其高度的灵活性和优化的技术实现高效表现,使得IU5706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中国电视1月出货量揭晓达419万台 小米第一
中国电视1月出货量揭晓达419万台 小米第一 根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4年1月我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达到419万台,同比大幅增长24.3%,环比亦增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