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 文/莫婷婷)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在以智能耳戴、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中,智能手表占据全球23.08%的市场份额,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1.5%。
这其中,苹果凭借Watch Series 6和SE出色的表现,2020年Q4出货量达1290万部,市场份额提高到40%。健康监测是Apple Watch着重发力的领域,苹果在Watch Series 6中加入血氧监测功能成为销售卖点之一。
近年来,大健康市场成为智能手表行业进军的新方向。除了苹果手表在智能健康领域上持续发力之外,华为、三星、小米、Fitbit等运动、健康监测类手表也层出不穷。但智能手表的健康、医疗监测功能真的具有实用性,还是说只是厂商为赢得市场而造出来的“噱头”?
健康监测功能 让智能手表更智能的关键
按照目标人群可以将智能手表分为老人智能手表、成人智能手表、儿童智能手表。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人智能手表或许会成为细分市场新风口。因此心率检测、紧急呼叫、精准定位等健康管理功能成为智能手表功能升级的侧重点。而在众多功能中,健康监测功能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功能,占比73%;其次是通话、运动管理,分别占比69%和62%。
消费者对身体健康监测需求的增长,再一次推动了健康监护可穿戴设备的热度。ADI 医疗、消费与新兴业务总监赵延辉认为,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医疗系统将重心从治疗转向预防,随时监测和传输临床级数据成为可能;家庭健康医疗产品也会从有创、有感、单点测量朝着无创、无感和连续测量的方向发展。
ADI 医疗、消费与新兴业务总监赵延辉
·小型化、低功耗与功能提升之间的平衡
智能手表集成了各种监测功能,这都离不开软件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助力,以及硬件上各种传感器和模拟前端的精度提升。小型化和低功耗是实现生命体征连续监测的关键。但电子发烧友发现,产品功能越完善,也会相对更笨重,如果要推出女款、小巧型产品就要舍弃一定的功能。以华为智能手表为例,华为WATCH 3 pro净重(不含表带)64g,WATCH GT2相对轻一些,净重(不含表带)29g,但是不含通话功能。
为了适应智能手表空间要求,芯片产商有针对性的推出小型化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ADI的数字温度传感器ADT7422采用4x4mm的极小封装,迈来芯的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MLX90632,采用3x3x1mm封装,在满足穿戴产品小设计的同时,也实现了高精度的温度测量。
针对老年人市场,超长待机性能是最重要的。据了解,OPPO Watch搭载了Apollo3芯片和高通骁龙芯片,智能模式下可用40小时,长续航模式可用21天。芯片厂商也在致力于推出低功耗的解决方案,在MEMS方面,ADI采用创新的电路结构节省功耗。当器件全速工作时,功耗在3uA左右。而对于监测佩戴者是运动还是静止模式的时候,功耗大约是270nA。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GPS定位、语音通话等无线连接功能的升级,更大的数据吞吐量对低功耗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据了解,英飞凌推出了WiFi-BT Combo产品CYW43012,在接收端的功耗相比于主流的40nm 802.11n下降了50%。
·传感器技术与数据精确度的较量
苹果早在其初代的 Apple Watch就加入了能够检测脉冲血氧功能的光学传感器;华为、小米、华米、dido也在智能手表中加入定位、温度传感器等。但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反馈中,目前智能手表中的心电图、心率数据、睡眠数据等只能作为参考,传感器在数据精确性方面还有待提升。
各项监测数据对使用者健康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如果精确度太低就会造成误判,那么智能穿戴设备的监测功能就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用于智能手表的传感器技术更有挑战性?
这是因为在智能手表空间里,传感器尺寸有所限制。但小型化和低功耗是实现可测量生命体征的关键。尤其是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的小型化需要更复杂的策略,迈来芯产品经理 Joris Roels在接受电子发烧友采访时表示,传感器越小,在复杂热环境中越容易变得不稳定。这种传感器的小型化都需要仔细的热工程设计,特别是有害的热梯度、芯片自发热等需要通过仔细的CMOS设计来控制,以避免不必要的功耗。传统的接触式温度计无法保证与被测物体的热接触时,因此数据精度较差。
在智能手表的各种健康监测功能中,血压测量技术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项。英飞凌认为,可以通过外接对应监测传感器实现血糖、血压测量。目前,市面也有主打血压监测的智能手表,例如Hipee智能血压手表。在小米有品官网上显示,这款手表已经通过了二类医疗认证,采用腕式气囊加压的方式测量血压。
智能手表进入医疗级 该怎么打破重重壁垒
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到2027年,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5.78%。运动健康类智能手表市场需求上升的同时,智能手表与医疗监测设备的界限也在变得模糊。在赵延辉看来,医疗和健康是两类产品,它们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但目前还没完全相交。也就是说院内的产品在走向院外,健康监测类产品在向医疗级方向发展。
·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认证时间长
医疗监测类可穿戴产品,一定要通过医疗的法律法规,可为医护人员的诊断提供参考,其中一项就是要获得国家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OPPO Watch ECG 版是国内首款获得注册认证的手表,还有华为WATCH GT2 Pro ECG款、华米AMAZFIT 智能手表 2 ECG版。查阅相关资料,电子发烧友发现,从产品立项研发到注册完成,不含临床需要一年半,含临床最长需要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成为智能手表进入医疗级的“长征之路”。
目前,医疗级产品认证都是在最终产品层面完成的,尽管还没有芯片级的行业标准,医疗级芯片依然是产品硬件指标。迈来芯已经推出业界最小的医用级温度传感器芯片:MLX90632。其基于Melexis远红外(FIR)技术,可达到±0.2°C的医疗级精度。ADI也在积极的把相关技术转移到可穿戴产品上,包含一些算法的开发和验证以使得整体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医规认证。
·服务生态闭环有待完善
据消费者反应,有些智能手表会出现监测过于灵敏的现象。例如在跑步时,心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这时手表会自动报警,一旦误报警的情况反复出现,就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如何界定应用场景,而不是凭借异常数据就启动报警,将功能指标转化为更有意义、更具实用性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多数智能手表都具备睡眠质量跟踪、心率监测、摔倒检测等功能,较为高级的功能还有血氧测量、心电采集等功能。在检测到异常情况启动预警通知、SOS紧急联络之后,如何与医院、专业机构或者监护人形成救助联系的闭环,才能让医疗级智能手表发挥最具实用性的价值。
在这一方面,华为、OPPO推出的 ECG款都与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展开合作,并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例如心电解读功能,该项服务都采用收费的方式。华为的收费方式为单次付费4.99元,包年套餐599元不限制次数。电子发烧友了解到,在使用华为手表ECG款监测到异常的心电图数据时,医院方会联系第三方医疗机构,由第三方对接消费端,提供健康指导。
图源:华为京东官网
如果要实现相关医院、机构数据后台与智能手表服务后台连接,这里涉及了平台搭建成本、人力成本等服务体系建设成本。因此OPPO还采用AI 算法免费解读的方式。
小结: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院内临床设备发展而来的远程监护(RPM)服务,以及老龄化人群和慢病人群进行居家健康管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院外监护市场也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新兴的市场。
我们可以看到智能手表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一是智能手表厂商在医疗监测市场的版图将进一步扩大。今年6月,Apple watch在国内的医疗器械注册出现进展,其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已获得批准,不过从注册流程来看,今年或许不会在国行版上线。二是跨设备协同的生态也成为智能手表发展的方向之一。华为WATCH GT2 Pro ECG款已经升级了鸿蒙系统,“鸿蒙互联”功能实现了跨手机联动,万物互联或许会慢慢进入智能手表领域。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医疗监测智能穿戴产品进入消费市场。智能手表的下一步,是延伸产品功能还是走进医疗级,什么才是具有实用性的智能手表,还得进一步探索。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