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可编程逻辑器件伴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第一阶段
20世纪70年代,可编程器件只有简单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紫外线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PROM)和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EPROM)3种,由于结构的限制,它们只能完成简单的数字逻辑功能。
2.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结构上稍微复杂的可编程阵列逻辑(PAL)和通用阵列逻辑(GAL)器件,正式被称为PLD,它们能够完成各种逻辑运算功能。典型的PLD由“与”、“非”阵列组成,用“与或”表达式来实现任意组合逻辑,所以PLD能以乘积和形式完成大量的逻辑组合。PAL器件只能实现可编程,在编程以后无法修改;如需要修改,则需要更换新的PAL器件。但GAL器件不需要进行更换,只要在原器件上再次编程即可。
3.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众多可编程逻辑器件厂商推出了与标准门阵列类似的FPGA和类似于PAL结构的扩展性CPLD提高了逻辑运算的速度,具有体系结构和逻辑单元灵活、集成度高和适用着围宽等特点,兼容了PLD和通用门阵列的优点,能够实现超太规模的电路,编程方式也很灵活,成为产品原型设计和中小规模(一般小于10000)产品生产的首选。
4.第四阶段
21世纪初,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CPU相融合,并且集成到了单个的FPGA器件中。典型的,Xilinx推岀了两种基于FPGA的嵌人式解决方案:
(1)FPGA器件内嵌了时钟频率高达500MHz的PowerPC硬核微处理器和1GHZ的ARM Cortex-A9双核硬核嵌入式处理器。
(2)提供了低成本的嵌入式软核处理器,如:MicroBlaze、PicoBlaze。
通过这些嵌人式解决方案,实现了软件需求和硬件设计的完美结合,使FPGA的应用范围从数字逻辑扩展到了嵌人式系统领域。
可编程逻辑器件工艺
1.熔丝连接工艺
最早允许对器件进行编程的技术是熔丝连接技术。在釆用这种技术的器件中,所有逻辑靠熔丝连接。熔丝器件只可编程一次,一旦编程,永久不能改变。
熔丝的编程原理如图2.1所示。进行编程时,需要将熔丝烧断;编程完成后,相应的熔丝被烧断,如图2.2所示。
2.反熔丝连接工艺
反熔丝技术和熔丝技术相反,在未编程时,熔丝没有连接;编程后,熔丝将和逻辑单元连接。反熔丝开始是连接两个金属的微型非晶硅柱,未编程时,呈高阻状态;编程结束后,形成连接。反熔丝器件只可编程一次,一旦编程,永久不能改变。
反熔丝的编程原理如图2.3所示。进行编程时,需要将熔丝连接;编程完成后,相应的熔丝被连接,如图2.4所示。
3.SRAM工艺
SRAM的结构如图2.5所示。基于静态存储器SRAM的可编程器件,值被保存在SRAM中时,只要系统正常供电,信息就不会丢失,否则信息将丢失。SRAM存储数据需要消耗大量的硅面积,且断电后数据丢失,但是这种器件可以反复地编程和修改。
绝大多数的FPGA都采用这种工艺,这就是FPGA外部都需要有一个PROM芯片来保存设计代码的原因。
4.掩膜工艺
ROM是非易失性的器件,系统断电后,将信息保留在存储单元中。掩膜器件可以读出信息,但是不能写入信息。ROM单元保存了行粕列数据,形成一个阵列,每一列有负载电阻使其保持逻辑1,每个行列的交叉有一个关联晶体管和一个掩膜连接,如图2.6所示。
注:这种技术代价比较高,基本上很少使用。
下面对其工作原理进行推导,以帮助读者理解上图所实现的功能。
PROM工艺
PROM是非易失性器件,系统断电后,信息被保留在存储单元中。PROM器件可以编程一次,以后只能读数据而不能写入新的数据。PROM单元保存了行和列数据,形成一个阵列,每一列有负载电阻使其保持逻辑1,每个行列的交叉有一个关联晶体管和一个掩模连接,如下图所示。
如果可以多次编程,就称为EPROM和EEPROM技术。
6.FLASH工艺
釆用FLASH技术的芯片的擦除速度比采用PROM技术的芯片要快得多。FLASH技术可采用多种结构,与EPROM单元类似,具有一个浮置栅晶体管单元和EEPROM器件的薄氧化层特性。
编辑:hfy
-
FPGA
+关注
关注
1624文章
21597浏览量
601008 -
FlaSh
+关注
关注
10文章
1613浏览量
147628 -
EEPROM
+关注
关注
9文章
1008浏览量
81281 -
可编程逻辑
+关注
关注
7文章
514浏览量
44048 -
只读存储器
+关注
关注
1文章
40浏览量
10374
原文标题:【简谈】可编程逻辑器件发展历史及工艺分类
文章出处:【微信号:gh_339470469b7d,微信公众号:FPGA与数据通信】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