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逐渐成熟,各大玩家也正式入场。8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以18.28亿元价格拍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加上董明珠委托的表决权,格力电器实际控制银隆新能源47.93%的股份,获得实际控制权。
无巧不成书,相隔仅一天,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汽车注册资本为100亿元,雷军亲自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雷军与董明珠两位产业大佬正式进入新能源车领域,不禁让人想起当年两人的10亿豪赌。
格力与小米造车之下的不同选择
在今年上半年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动容的表示,愿意压上自己的全部声誉,亲自带队,开启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正式进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此小米准备首期投资100亿元,并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当然,雷军突然宣布要造车也并非临时决定的,据雷军透露,从今年1月15日开始计划造车后,便举行了85场业内的拜访,与超过200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沟通交流,显然,小米的造车之路并非拍脑袋想出来了。
确定要造车之后,小米开启了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招聘数百位自动驾驶人才,其中包括数据中台、车载基础架构、毫米波算法、前端平台开发、嵌入式软件等近30个岗位,欲自研L4及智能驾驶能力。并且在薪资上,小米也毫不吝啬,小米汽车员工月薪大约在30-60K左右,一年可拿14薪。
到了8月份小米的第一季度财报媒体电话会上,据披露小米汽车团队已经组成了约300人的团队。不过这点人显然还不足以完成造车,对比新能源中的老兵们,如小鹏汽车在2018年时员工数已经超过了3000人,而蔚来在2019年时员工数量更是突破了8000人。只能说,小米汽车目前仍在积极筹划当中。
相比雷军白手起家创建小米汽车,董明珠选择的是收购业内公司,来达到快速扩展新业务的目的,而选择的这家企业正是银隆新能源。早在2016年,格力电器便已经提出,想要通过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但这一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被否决,也让董大姐对中小股东大发雷霆。
而今,格力打着“立足家电行业,稳步拓展多元化新兴业务”的口号,终于将银隆收入囊中,期望能够通过银隆来寻找新的营收和利润增长点。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收购,董明珠并没有给中小股东表决的机会,格力电器直接在公告中声明“本次交易无须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收购银隆,也能让格力快速的进入到新能源车赛道当中,银隆拥有大量专利以及相关研发能力,在产品类型上,有市政环卫车、物流车等车型,产品应用遍布全国229个以上的城市及地区。
对于银隆而言,格力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海外销售渠道有助于其扩展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并且银隆的相关产品可以直接用于格力的物流业务以及相关活动,能有效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从这些方面来看,格力收购拿下银隆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小米的自主之路,从智能驾驶开始
小米方面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关公司,但除了背后的小米集团,在造成领域中基本一穷二白。想要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招揽人才,而传统车企便是人才的来源地。但不知是否是默契,或是传统车企已经感受到了人才的大量流失,许多车企也开始做出了一些保护措施。
此前网络中就流传出一份长城汽车制定的竞业限制实体名单,其中列举了近130家汽车相关汽车,不仅包括整车厂、零部件厂商,还囊括如今的许多造车新势力。不过随后长城汽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回应,表示存在肆意捏造事实、歪曲事实等情况。
随着造车新势力的抢人大战,有招聘软件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用户运营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了1.8倍。各大厂商都放出了高薪挖人的策略,甚至年薪动辄上百万。
小米给出的年薪大约在40-80万左右,但在行业当中,相同岗位的薪资属于偏低水平,这也是如今为何小米汽车团队才300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其他企业在严防死守,另一方面给出的待遇并非占有优势。
并且人才的缺口短期内无法解决,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该领域的人才净缺口将达到3.7万,是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存量70%左右。
缺少人才,除了招聘以外,剩下的只有培养和收购,培养需要时间,而收购相关企业也能够带来一些人才。此前小米被传将收购恒大汽车,但最终不了了之,不过在近期却收购了另一家企业。
8月25日,小米宣布已总交易金额约为7737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加强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同时还不断投资相关企业,补足技术上的缺口。
在小米正式宣布造车后,小米投资了景焱智能(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纵目科技(自动驾驶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技术产品)、禾赛科技(自动驾驶雷达研发)、勤邦新材料(光学PET薄膜)、丰巢能源(电动电池研发)、威兆半导体(分立器件设计及半导体微电子)、爱泊车(智慧泊车管理系统研发)。
可以看到,尽管过去的积累几乎为零,但小米已经快速在人才、半导体材料和封装、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和电动电池等领域进行布局。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小米目前几乎无法做到如比亚迪那样自主研发汽车零部件与车机软件系统,最后组装成整车,即便前期投入了100亿也不够烧。
因此现在小米的机会大概率是在智能驾驶上,目前小米所申请的专利也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同时还投资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也收购了深动科技,想来小米未来的重点便是集中在这一块领域了。
不过在这条赛道上,小米显然是落后于华为、百度、滴滴等企业,许多企业也已经专注多年,想要在智能驾驶领域立足,还需要看小米后续的表现。
收购整车厂快速切入赛道,但银隆存隐忧
如果单从格力收购银隆来看,银隆本身长期耕耘在新能源车领域的企业,有大量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底蕴,能够帮助格力快速切入到汽车领域当中。而格力也能为银隆扩展新市场以及更多的订单,这一点显然是不错的。
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银隆能够真正的帮助到格力。银隆旗下有一个汽车品牌,名为珠海广通,据中汽协产销数据显示,2021年7月份,珠海广通销量同比大涨5843%,仅次于宇通客车,不过实际销量为416辆,这意味着2020年7月份的销量不足10辆。
与此同时,银隆在2020年营业收入为43.25亿元,营业利润亏损达8.36亿元,净利润亏损达6.88亿元。截至2021年7月31日,银隆的营业收入为10.58亿元,营业利润亏损9.58亿元,净利润亏损7.63亿元。显然,银隆的亏损在不断扩大。
银隆的不断亏损也让其估值快速下滑,这也是为何5年前格力还准备拿130亿收购银隆,如今仅仅只用了18.3亿元就将银隆纳入囊中。但与此同时,也将银隆的负债承担了过来。
为何银隆亏损如此严重,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在格力股东否决收购银隆后,董明珠自掏腰包10亿元,入股银隆,并在其后不断增持,在2017年5月已经成为银隆的第二股东。
但也正是这一年,或许是因为有董明珠的加持,银隆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仅2017年便向后在成都、天津、兰州、南京等地建设新的产业园,投资总额高达700亿元,更是将当年的新能源汽车量产计划定在了3万辆,不过最终只生产了6200辆。
大搞建设,而生产销售却无法跟上,让银隆很快入不敷出。为何会造成这种局面,有人认为是银隆的技术不行,由于选择了钛酸锂电池技术,虽然有安全性高,循环次数多,可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由于体积大、成本高、能量密度低等特性,让这一电池并未成为市场中的主流。据市场数据统计,2017年国内锂电池市场,钛酸锂只占总装机量的1.6%。
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过去政府对新能源车企进行大量的补贴,而银隆的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于政策补贴,最高的时期,补贴甚至达到了企业零利润的2-3倍。
既然主要依赖于补贴,那么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是次要的了,只需要符合补贴标准,企业就能赚的盆满钵满。靠着董明珠的背书,银隆很容易便能拉到各个地方有关部门的扶持,这也是为何银隆要急迫的建设生产基地,但是汽车产量却没有跟上。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的格力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搞巨额投资研发,狠抓产品质量,走对了道路,成为国内一线品牌。但如今格力想要做手机、做芯片、进军新能源车,前两个目并未看到成功的迹象,而此次收购银隆,更像是董大姐的一次破釜沉舟,在沿着过去成功过的道路,试着看能不能再次胜利。
小结
从上次小米与格力的跨界对决后,这次雷军与董明珠不约而同又选择了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不过小米是选择自主研发,通过收购算法公司,投资产业链企业来加强自身智能驾驶技术,而格力是通过整车厂来完成新能源赛道的布局。这里不讨论两种方式孰优孰劣,但小米输得起,而格力从造手机,到造芯片,如今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多是在空调产业的下滑中,寻找新出路的迫切。或许这一次,雷军和董明珠的赌局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无巧不成书,相隔仅一天,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汽车注册资本为100亿元,雷军亲自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雷军与董明珠两位产业大佬正式进入新能源车领域,不禁让人想起当年两人的10亿豪赌。
格力与小米造车之下的不同选择
在今年上半年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动容的表示,愿意压上自己的全部声誉,亲自带队,开启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正式进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此小米准备首期投资100亿元,并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当然,雷军突然宣布要造车也并非临时决定的,据雷军透露,从今年1月15日开始计划造车后,便举行了85场业内的拜访,与超过200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沟通交流,显然,小米的造车之路并非拍脑袋想出来了。
确定要造车之后,小米开启了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招聘数百位自动驾驶人才,其中包括数据中台、车载基础架构、毫米波算法、前端平台开发、嵌入式软件等近30个岗位,欲自研L4及智能驾驶能力。并且在薪资上,小米也毫不吝啬,小米汽车员工月薪大约在30-60K左右,一年可拿14薪。
到了8月份小米的第一季度财报媒体电话会上,据披露小米汽车团队已经组成了约300人的团队。不过这点人显然还不足以完成造车,对比新能源中的老兵们,如小鹏汽车在2018年时员工数已经超过了3000人,而蔚来在2019年时员工数量更是突破了8000人。只能说,小米汽车目前仍在积极筹划当中。
相比雷军白手起家创建小米汽车,董明珠选择的是收购业内公司,来达到快速扩展新业务的目的,而选择的这家企业正是银隆新能源。早在2016年,格力电器便已经提出,想要通过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但这一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被否决,也让董大姐对中小股东大发雷霆。
而今,格力打着“立足家电行业,稳步拓展多元化新兴业务”的口号,终于将银隆收入囊中,期望能够通过银隆来寻找新的营收和利润增长点。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收购,董明珠并没有给中小股东表决的机会,格力电器直接在公告中声明“本次交易无须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收购银隆,也能让格力快速的进入到新能源车赛道当中,银隆拥有大量专利以及相关研发能力,在产品类型上,有市政环卫车、物流车等车型,产品应用遍布全国229个以上的城市及地区。
对于银隆而言,格力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海外销售渠道有助于其扩展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并且银隆的相关产品可以直接用于格力的物流业务以及相关活动,能有效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从这些方面来看,格力收购拿下银隆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小米的自主之路,从智能驾驶开始
小米方面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关公司,但除了背后的小米集团,在造成领域中基本一穷二白。想要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招揽人才,而传统车企便是人才的来源地。但不知是否是默契,或是传统车企已经感受到了人才的大量流失,许多车企也开始做出了一些保护措施。
此前网络中就流传出一份长城汽车制定的竞业限制实体名单,其中列举了近130家汽车相关汽车,不仅包括整车厂、零部件厂商,还囊括如今的许多造车新势力。不过随后长城汽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回应,表示存在肆意捏造事实、歪曲事实等情况。
随着造车新势力的抢人大战,有招聘软件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用户运营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了1.8倍。各大厂商都放出了高薪挖人的策略,甚至年薪动辄上百万。
小米给出的年薪大约在40-80万左右,但在行业当中,相同岗位的薪资属于偏低水平,这也是如今为何小米汽车团队才300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其他企业在严防死守,另一方面给出的待遇并非占有优势。
并且人才的缺口短期内无法解决,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该领域的人才净缺口将达到3.7万,是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存量70%左右。
缺少人才,除了招聘以外,剩下的只有培养和收购,培养需要时间,而收购相关企业也能够带来一些人才。此前小米被传将收购恒大汽车,但最终不了了之,不过在近期却收购了另一家企业。
8月25日,小米宣布已总交易金额约为7737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加强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同时还不断投资相关企业,补足技术上的缺口。
在小米正式宣布造车后,小米投资了景焱智能(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纵目科技(自动驾驶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技术产品)、禾赛科技(自动驾驶雷达研发)、勤邦新材料(光学PET薄膜)、丰巢能源(电动电池研发)、威兆半导体(分立器件设计及半导体微电子)、爱泊车(智慧泊车管理系统研发)。
可以看到,尽管过去的积累几乎为零,但小米已经快速在人才、半导体材料和封装、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和电动电池等领域进行布局。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小米目前几乎无法做到如比亚迪那样自主研发汽车零部件与车机软件系统,最后组装成整车,即便前期投入了100亿也不够烧。
因此现在小米的机会大概率是在智能驾驶上,目前小米所申请的专利也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同时还投资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也收购了深动科技,想来小米未来的重点便是集中在这一块领域了。
不过在这条赛道上,小米显然是落后于华为、百度、滴滴等企业,许多企业也已经专注多年,想要在智能驾驶领域立足,还需要看小米后续的表现。
收购整车厂快速切入赛道,但银隆存隐忧
如果单从格力收购银隆来看,银隆本身长期耕耘在新能源车领域的企业,有大量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底蕴,能够帮助格力快速切入到汽车领域当中。而格力也能为银隆扩展新市场以及更多的订单,这一点显然是不错的。
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银隆能够真正的帮助到格力。银隆旗下有一个汽车品牌,名为珠海广通,据中汽协产销数据显示,2021年7月份,珠海广通销量同比大涨5843%,仅次于宇通客车,不过实际销量为416辆,这意味着2020年7月份的销量不足10辆。
与此同时,银隆在2020年营业收入为43.25亿元,营业利润亏损达8.36亿元,净利润亏损达6.88亿元。截至2021年7月31日,银隆的营业收入为10.58亿元,营业利润亏损9.58亿元,净利润亏损7.63亿元。显然,银隆的亏损在不断扩大。
银隆的不断亏损也让其估值快速下滑,这也是为何5年前格力还准备拿130亿收购银隆,如今仅仅只用了18.3亿元就将银隆纳入囊中。但与此同时,也将银隆的负债承担了过来。
为何银隆亏损如此严重,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在格力股东否决收购银隆后,董明珠自掏腰包10亿元,入股银隆,并在其后不断增持,在2017年5月已经成为银隆的第二股东。
但也正是这一年,或许是因为有董明珠的加持,银隆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仅2017年便向后在成都、天津、兰州、南京等地建设新的产业园,投资总额高达700亿元,更是将当年的新能源汽车量产计划定在了3万辆,不过最终只生产了6200辆。
大搞建设,而生产销售却无法跟上,让银隆很快入不敷出。为何会造成这种局面,有人认为是银隆的技术不行,由于选择了钛酸锂电池技术,虽然有安全性高,循环次数多,可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由于体积大、成本高、能量密度低等特性,让这一电池并未成为市场中的主流。据市场数据统计,2017年国内锂电池市场,钛酸锂只占总装机量的1.6%。
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过去政府对新能源车企进行大量的补贴,而银隆的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于政策补贴,最高的时期,补贴甚至达到了企业零利润的2-3倍。
既然主要依赖于补贴,那么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是次要的了,只需要符合补贴标准,企业就能赚的盆满钵满。靠着董明珠的背书,银隆很容易便能拉到各个地方有关部门的扶持,这也是为何银隆要急迫的建设生产基地,但是汽车产量却没有跟上。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的格力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搞巨额投资研发,狠抓产品质量,走对了道路,成为国内一线品牌。但如今格力想要做手机、做芯片、进军新能源车,前两个目并未看到成功的迹象,而此次收购银隆,更像是董大姐的一次破釜沉舟,在沿着过去成功过的道路,试着看能不能再次胜利。
小结
从上次小米与格力的跨界对决后,这次雷军与董明珠不约而同又选择了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不过小米是选择自主研发,通过收购算法公司,投资产业链企业来加强自身智能驾驶技术,而格力是通过整车厂来完成新能源赛道的布局。这里不讨论两种方式孰优孰劣,但小米输得起,而格力从造手机,到造芯片,如今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多是在空调产业的下滑中,寻找新出路的迫切。或许这一次,雷军和董明珠的赌局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格力
+关注
关注
5文章
553浏览量
36485 -
智能汽车
+关注
关注
30文章
2775浏览量
107141 -
小米
+关注
关注
69文章
14324浏览量
14384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雷军披露小米首车投资规模:3400名工程师+100亿元,这台车来晚了吗?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日前,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第一辆车投了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我们是用了10倍以上的投入。 雷
小米发布SU7 Ultra量产车预售价,雷军公布多项新进展
在10月29日的小米15系列暨小米澎湃OS 2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了小米SU7 Ultra量产车的预售价为81.49万元,并透露该车型将于今晚22:30开启预订,正式发布日期定于2025年3月。
雷军透露小米SU7 Ultra量产车明年一季度亮相
8月22日最新消息,在今日中午的“雷军的副驾”珠三角巡航直播盛会上,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激动地向公众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小米SU7 Ultra量产车型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正式
苹果造车之路的曲折与华为的魄力
在科技界,每一次的革新和转变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近日,苹果退出造车领域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钲资本的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林雷对此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苹果没有华为的魄力。这一观点不禁让人深思,为何苹果在
格力董明珠谈光伏
在近日举行的SNEC PV+第十七届全球光伏大会开幕式上,格力电器(000651.SZ)的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女士,为大家带来了格力光伏空调的详细介绍。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之所以进军光伏产业,其灵感之源正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空调。
谈一下我对雷军的误解
一3月28日,小米汽车发布会3月28日晚,小米汽车发布会,我看了大约有20分钟。我不是米粉,对雷军不反感,也不怎么狂热,所以并没有看完发布会。发布会开完后,群里对雷军的讨论,开始铺天盖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赞许小米SU7,雷军要求分享评审结果
同时,魏建军还表示愿意将评价结果公开发送给雷军。雷军对魏建军的反馈给予及时回复,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也有人评价说,这种合作精神必将助力小米汽车企业取得
苹果取消造车计划 雷军建议苹果用户选购小米汽车
雷军评论称:“看到这则新闻,感到非常震惊!小米的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我们三年前做出了坚定的战略选择,致力于为米粉打造一辆优质汽车!”
董明珠:格力2023年利润约290亿,希望2024年税收超200亿
此外,董明珠还表示,格力将在2024至2025年间实现业绩翻倍。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任何企业若缺乏创新都无法持续发展。即使面临复杂多变的挑战,格力仍能以行业最高的成绩赢得市场,正是因为其对创新的坚持。
雷军:小米汽车性能堪比两百万油车
,最终售价会在发布上再正式公布,而且雷军表示,小米汽车相当于传统燃油车两三百万豪车的性能,配置非常强,成本也是非常高。 并且雷军还放出豪言壮
雷军称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超100亿
雷军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透露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整体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100亿元,而这相对于传统车企的投入是十倍。 同时,对于小米汽车的首发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