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如何保护三线制模拟输出

电子设计 来源:电子设计 作者:电子设计 2022-01-27 10:57 次阅读

工业DAC:保护三线制模拟输出

在上一篇博文中,我讨论了集成如何简化了三线制模拟输出设计。本文将介绍保护这些设计的方法,避免危险的工业瞬态过电引起电气过载。

首先,我们通过几个示例了解一下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一些系统安装或校准于ESD不安全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ESD损坏。

工业控制系统通常是跨距较远的大型系统,可能会遭受雷电电击等自然风险。

开关瞬态过电与环境寄生效应结合后能够产生高频辐射和耦合发射。

需要保护模拟输出的瞬态过电与其产生的低压(<24V)和低频率(<10kHz)信号差异巨大。工业瞬态过电为高压(高达15kV)、高频率(通常时间短于100ns)。您的电路应当利用这些差别提供保护,同时不影响模拟输出的信号质量。

减弱策略
l 此方法采用被动元件(电阻电容、磁珠)减弱电压突变幅度,限制电流
l 保护水平取决于预见输入信号幅度、频率和形状的能力
l IR降会影响DC精度
l 电容过多会限制带宽
分流策略
l 此方法使用电压钳位(TVS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
l 这些元器件钳位输入电压,从集成电路中分流能量
l 不限制电流
l 寄生电容、漏电流与响应时间会增加设计的复杂程度

图1.减弱与分流策略概览

减弱和分流策略可用于解决工业瞬态过电的高频和高压问题。图2为采用上述策略的保护电路,保护用于4-20mA电流回路应用的单通道、16位DAC8760。

pYYBAGGKX8OAXYL5AABpf0Z9ugo713.png

图2.保护电路示例

减弱策略采用对频率作出响应的被动元件,如磁珠和电容,减弱高频信号。图2中,每个输出端的100nF电容与瞬态过电发生器源阻抗相互作用,减弱高频信号。

我在电路的每一级之间加入了串联通路元件,限制钳位到不同电压电位节点之间的电流。我使用电阻作为电流输出和电压输出内部节点的串联通路元件。磁珠作为反馈回路外部电压输出电路的串联通路元件,保持DC精度,限制高频电流。

分流策略使用二极管将模拟信号链中的高压信号分流出去。可以使用TVS二极管将能量导至大地或者使用肖特基二极管将能量导至供电轨。

如欲了解更多TVS二极管的相关信息,建议阅读我的同事Art Kay的系列博文,其中解释了多个关键参数并提供了选择建议。

简而言之,应当根据以下几个方面选择TVS二极管:

工作电压:在不导通显著电流的情况下,二极管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该电压应当高到确保二极管不影响电路正常工作。

击穿电压:TVS开始导电的电压。击穿电压应当低到保证瞬态过压在供电轨的范围之内。

额定功率:当二极管被击穿时,二极管将产生较大的功率,需要确定相应的额定功率。

图2还含有一个采用肖特基二极管的钳位至轨级,帮助将瞬态过电保持在供电轨范围之内,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

TVS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很少能匹配供电配置。

随着流过TVS电流的增加,其击穿电压也会增加。

肖特基二极管应当具有较低的正向电压,甚至是在导通高电流时,保护电路中使用的二极管也要保持低正向电压。

图2中的电路针对TIPD153而开发,为经过认证的TI精度设计,用于保护DAC8760进行IEC6100-4 标准测试。欲了解元件选择、布局指南和IEC6100-4测试结果的更多信息,请下载参考设计指南。

审核编辑:何安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模拟
    +关注

    关注

    7

    文章

    1430

    浏览量

    84000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请问如何将TPA3110D2的四线输出转化为(左、右、地)三线输出

    我想用TPA3110D2 做肌电图机(肌电诱发电位仪)中声音刺激器的音频输出级,不知是否合适?输出到双声道耳机,耳机是左右声道 和公用地线的三线制,TPA3110D2是四线
    发表于 11-06 08:32

    请问如何将TPA3110D2的四线输出转化为(左、右、地)三线输出

    我想用TPA3110D2 做肌电图机(肌电诱发电位仪)中声音刺激器的音频输出级,不知是否合适?输出到双声道耳机,耳机是左右声道 和公用地线的三线制,TPA3110D2是四线
    发表于 09-18 07:14

    适用于模拟输出模块的双极Fly-Buck-Boost解决方案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适用于模拟输出模块的双极Fly-Buck-Boost解决方案.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8-30 09:17 0次下载
    适用于<b class='flag-5'>模拟输出</b>模块的双极Fly-Buck-Boost解决方案

    磁性开关两线三线怎么互接

    磁性开关,又称为磁簧开关或霍尔开关,是一种利用磁场的变化来控制电路通断的电子元件。它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控制、安全保护、位置检测等领域。磁性开关根据其引脚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线式和三线式两种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15:24 3419次阅读

    人体三线感应开关面板怎么接线

    人体三线感应开关面板的接线过程是一个相对直接且需要细致操作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工具准备 :确保手边有合适的工具,如剪线钳、螺丝刀、绝缘胶带等。 材料检查 :检查人体三线感应开关面板、电线(包括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15:22 1746次阅读

    感应开关二线三线优缺点在哪

    干扰: 由于供电和信号共用一根线,容易受到电磁干扰。 信号范围有限: 信号线同时承担供电和信号传输,可能导致信号范围和稳定性不如三线制。 故障诊断困难: 当出现故障时,难以判断是供电问题还是信号问题。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15:19 2247次阅读

    磁性开关两线制和三线制区别在哪

    磁性开关是一种常见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建筑、安防系统等领域。磁性开关按照接线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线制和三线制两种类型。下面将介绍磁性开关两线制和三线制的区别。 一、基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15:14 3656次阅读

    三线的磁性开关串联使用方法

    和安全性。 一、三线磁性开关的基本介绍 三线磁性开关通常由线组成,分别为棕色(或红色,代表正极电源线)、蓝色(或黑色,代表负极电源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15:11 2865次阅读

    三线磁性开关的接线方法及工作原理

    三线的磁性开关是一种常见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 一、三线磁性开关的工作原理 三线磁性开关主要由磁铁、干簧管和外壳组成。当磁铁靠近干簧管时,干簧管内部的磁簧片会因磁场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15:09 3514次阅读

    求助,关于PGA309三线校准与四线校准的问题求解

    目前在用PGA309开发一款压力变送器,采用四线校准可以校准,但是如果直接采用三线校准就不可以校准,必须要先通过四线校准一次,然后才可以采用三线校准,就是一块新的PCB如果直接用
    发表于 08-16 06:20

    三线热电偶怎么判断好坏

    。一个好的三线热电偶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1 表面光洁,无明显划痕、凹陷或变形。 1.2 热电偶的接线端子应该牢固,无松动现象。 1.3 热电偶的保护管应该完好无损,无裂纹或破损。 1.4 热电偶的测量端应该与保护管紧密配合,
    的头像 发表于 07-23 17:14 1087次阅读

    什么是模拟输出角度芯片?它有哪些优势?

    多维科技在苏州总部建起的TMR(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隧道磁阻效应)芯片产线,是国内目前唯一的8英寸TMR Wafer产线,具备领先的工艺和产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多维科技推出了一系列基于先进工艺的,以TMR3081为典型芯片产品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7-15 14:47 566次阅读
    什么是<b class='flag-5'>模拟输出</b>角度芯片?它有哪些优势?

    温度传感器三线和两线区别在哪?

    制温度传感器通常有个引脚,分别为电源正极、信号输出和电源负极。而两线制温度传感器只有两个引脚,分别为电源和信号输出。这种接线方式的区别是两种传感器最明显的区别。 测量原理的区别
    的头像 发表于 06-27 08:43 1331次阅读

    温度传感器三线和两线区别在哪

    传感器通常有个引脚,分别为电源正极、信号输出和电源负极。而两线制温度传感器只有两个引脚,分别为电源和信号输出。这种接线方式的区别是两种传感器最明显的区别。 测量原理的区别
    的头像 发表于 06-19 15:16 2217次阅读

    变频器进线端三线和两线有什么区别?变频器单相为啥能变为相?

    变频器进线端三线和两线有什么区别?变频器单相为啥能变为相? 变频器进线端三线和两线的区别: 1. 电压方式不同:
    的头像 发表于 02-18 16:44 415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