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创新是如何改变车用电子设备市场的

电子设计 来源:电子设计 作者:电子设计 2022-01-27 10:48 次阅读

近些年来,车用电子设备在汽车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您可能也会经常听说,汽车拥有的越来越多的便利功能,更先进的信息娱乐、驾驶员辅助系统以及无人驾驶车领域的长足进步。为推动汽车系统的创新,必须优化每一个新设备的体积,以满足越发严苛的设计要求。但这对为各种设备供电的树状电源网络(power tree)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本文的上篇和下篇, 我将探讨创新是如何改变车用电子设备市场,以及TI是如何通过整合降压转换器LDO,帮助解决这一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设计问题。

大多数的电子控制装置(ECUs)至少要配置两条调节轨道才能为系统各部件高效供电。虽然要求有两条轨道,但这两条轨道对电流的要求却相差很大。

以带触觉反馈的LED顶灯为例。该设备的供电系统要求一个5V轨道同时给LED驱动器和控制着偏转质量马达(ERM)的触觉驱动器提供电能。LED和触觉驱动器均为电流密集型设备,对电流的要求大约为2A。使用降压转换器是提供此类电流的最佳选择,这是由于它能实现高效的电流转换,以保证系统在此荷载下不会出现发热现象。汽车ECU的核心组件是一个电压为3.3V、但电流需求量仅为150mA的微控制器MCU)。当汽车熄火后,尽管该MCU可以切换到待机省电模式,但因为还要处理通讯与唤醒功能,因此不能彻底关闭。

针对这些应用,您可以选择使用低压差稳压器(LDO)。作为最具性价比的电子元件,LDO既可以提供弱电流,同时也能为易受噪音滋扰的微处理器提供一条清洁的供电轨道。但在待机模式下,LDO将与汽车电池直接连接,这会导致电压大幅跌落。既然LDO不是为微控制器供电的最高效方案,您能针对总耗电量提出一些优化方案吗?

使用TPS65320C-Q1,您可以直接通过电池以这种方式为系统供电。 该产品可支持从3.6V到36V范围内的输入电压,并拥有两条输出轨道:一条为3.2A的降压转换器,可以10%的转换精度实现从100kHz到2.5kHz范围内的频率转换, ;另一条为289mA的LDO。这两条轨道被集成到一个小型的14-引脚薄型小外形尺寸封装(HTSSOP)中。

以车内LED顶灯为例,您可以使用降压转换器为5V的轨道供电,LDO使用到3.3V的轨道,如图1中所示。将两条轨道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内,不仅节约了空间,同时也增加了一个提高系统用电效率的功能:LDO自动电源。当降压转换器开始工作时,开关稳压器将切换输出到LDO的电源,这可使电压降落、电量损耗及热耗散降到最低。

pYYBAGGKX9CAGSBoAACA3JTY7uQ462.png

图1:工作状态下汽车车内顶灯工作模块图

当降压转换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LDO仍将处于工作状态,并自动切换到电池电压,以使MCU在系统其它部分均关闭的情况下仍可保持工作状态。其原理就是从LDO获取不到35µA的典型静态电流,如图2所示:

pYYBAGGKX9OADNA6AAB7zDNDvSU797.png

图2:待机状态下汽车车内顶灯工作模块图

您可以在几乎所有的车载设备上看到类似的使用案例,包括信息娱乐、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仪表盘及车身电子系统。

您是否有完全相反的要求:即在5V轨道上要求100mA电流,但是在3.3V的轨道上要求2A的电流?敬请关注本文下篇,届时我会讨论宽泛VIN集成式降压转换器和LDO是如何为您的汽车系统提供电力的。

审核编辑:何安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汽车
    +关注

    关注

    13

    文章

    3405

    浏览量

    37134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ESD产品对于电子设备的保护

    ESD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人体、设备、工具和环境等。人体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静电,尤其是在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当人体接触到电子设备时,静电可能会通过接触点放电,对设备造成损害。 ESD的危害主要表现
    的头像 发表于 11-14 11:11 232次阅读

    静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电子设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到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然而,这些设备也容易受到静电放电(ESD)的影响。静电放电是指当两个表面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时,电荷迅速
    的头像 发表于 11-05 10:14 324次阅读

    欧姆定律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欧姆定律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是深远且广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路设计与优化 精确计算电阻值 : 欧姆定律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精确计算和调整电阻值,以实现所需的电流和电压水平。这对于高精度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15:22 173次阅读

    DCAC电源模块为现代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能源

    组成部分。从家用电器到计算机、手机、汽车和航天航空设备,几乎所有现代设备都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DC/AC电源模块的作用就是从电源中获得恒定的电能,并将其转换为电子设备需要的恒定交流电。
    的头像 发表于 07-04 16:16 276次阅读
    DCAC电源模块为现代<b class='flag-5'>电子设备</b>提供稳定的能源

    深圳比创达EMC|EMI电磁干扰:电子设备性能的头号敌人.

    深圳比创达EMC|EMI电磁干扰:电子设备性能的头号敌人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磁干扰(EMI)已成为影响电子设备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今天深圳比创达EMC小编将围绕EMI电磁干扰的概述
    发表于 05-21 11:19

    排线磁环:电子设备中的电磁屏蔽卫士

    电子设备的密集环境中,电磁干扰(EMI)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排线磁环作为一种高效的电磁屏蔽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本文维爱普小编将介绍排线磁环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其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5-21 09:50 565次阅读

    深圳比创达电子EMC|EMC电磁兼容性:原理实践,电子设备稳定运行.

    。测试内容包括辐射发射测试、抗扰度测试等,以确保产品在各种电磁环境中都能正常工作;4、电磁防护措施: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可采取一些电磁防护措施,如使用电磁屏蔽材料、加装滤波器、接地等,以降低电磁干扰
    发表于 05-20 11:14

    深圳比创达电子EMC|EMC电磁兼容性:电子设备稳定运行的保障.

    深圳比创达电子EMC|EMC电磁兼容性:电子设备稳定运行的保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电磁干扰问题也日益突出。电磁兼容性(EMC)作为
    发表于 04-16 10:48

    电子设备里的陶瓷电容

    陶瓷电容作为电子设备中重要的电子元件,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其高介电常数、温度稳定性、高频特性和低损耗等特点使其在电源滤波、信号耦合、振荡电路等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陶瓷电容的品质和质量对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
    的头像 发表于 04-11 09:30 342次阅读
    <b class='flag-5'>电子设备</b>里的陶瓷电容

    电子设备里的陶瓷电容

    陶瓷电容作为电子设备中重要的电子元件,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其高介电常数、温度稳定性、高频特性和低损耗等特点使其在电源滤波、信号耦合、振荡电路等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陶瓷电容的品质和质量对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
    的头像 发表于 04-10 16:55 434次阅读
    <b class='flag-5'>电子设备</b>里的陶瓷电容

    防浪涌TVS:电子设备的保护盾?|深圳比创达电子a

    防浪涌TVS:电子设备的保护盾?相信不少人是有疑问的,今天深圳市比创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跟大家解答一下!在电子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经常会听到设备因电压波动或突发浪涌而损坏的情况。那
    发表于 01-05 10:19

    防浪涌TVS:电子设备的保护盾?

    防浪涌TVS:电子设备的保护盾?|深圳比创达电子
    的头像 发表于 01-05 10:16 480次阅读
    防浪涌TVS:<b class='flag-5'>电子设备</b>的保护盾?

    电子设备ESD危害原理及防护意义

    电子设备ESD危害原理及防护意义  电子设备中的静电放电(ESD)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会对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将详细介绍ESD的危害原理以及防护的意义。 1. 静电放电(ESD)的危害原理 静电
    的头像 发表于 01-03 11:20 2363次阅读

    高温电子设备对设计和可靠性带来的挑战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高温电子设备对设计和可靠性带来的挑战.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11-24 11:25 0次下载
    高温<b class='flag-5'>电子设备</b>对设计和可靠性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