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新冠后遗症的阴云与疑云 目前有哪些已知新冠后遗症?

脑极体 来源:脑极体 作者:脑极体 2022-03-28 09:12 次阅读

3月13日,在英超第28轮一场关键比赛里,曼联主场3比2战胜热刺。这场比赛中已经37岁的C罗完成帽子戏法,表现神勇无比。

赛后在夸赞C罗的诸多评论里,我们注意到这么一条:C罗早在2020年10月就感染了新冠。那是最早也是最强力的一批病毒,并且当时还没有疫苗。但如今在C罗身上好像完全看不到新冠后遗症的影响。

当然有人会说,运动员的体质和普通人怎么能相提并论?用他们举例属于以偏概全。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在讨论新冠后遗症有多可怕的时候,是不是也会用另一方面的极端例子来以偏概全呢?

最近,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国内肆虐,多地出现了大量新冠患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在讨论疫情的视频和文章下面,评论留言中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后遗症。因为这一轮病毒呈现出致病性弱、感染力强的特点,所以大家对他的恐惧更多集中在感染后长期带来的风险。

然而随便网上一搜就会知道,媒体上的新冠后遗症非常恐怖。其中既包括大家能够预想到的呼吸系统疾病后遗症,也包括一些听上去很吓人的“意外后果”。这些信息反复发酵,极大强化了人们对疫情的恐惧心理。

但这些关于后遗症的信息,真的那么准确无误吗?

提前说明,本文并不希望对疫情防控提出任何建议,只是希望大家更加理性看待疫情。我们绝不能轻视疫情,也不必对其进行妖魔化处理。

阴云密布:目前有哪些已知新冠后遗症?

稍微整理一下网络上大家对新冠后遗症的担忧,就会发现更多惧怕的不是那些相对普遍的呼吸疾病后遗症,而是一些似乎来自权威机构的,足够令人意外的东西。

比如说,3月7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英国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罹患过新冠的人群进行跟踪大脑扫描,发现新冠对人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新冠病毒可能导致大脑灰质减少和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受损。一些新冠患者会出现包括注意力、专注力、信息处理速度下降和记忆力受损等情况。

紧接着,“《自然》杂志证实新冠会导致脑萎缩”的消息在全球不胫而走。尤其是在防控程度非常高的中国,更加深了大家对新冠后遗症的抵触心理。毕竟恐惧往往来自于未知。

除了脑萎缩之外,新冠另一个可能后遗症也让人忧虑。1月13日,《纽约邮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一名30多岁的美国男子在感染新冠后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缩短,并且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这篇文章还表示,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表明,有5%的成年男性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了男性器官缩小,还有15%的人出现了功能障碍。

比起这些新冠上下攻击的新闻,更多研究证实了新冠会出现冠状病毒感染后的大部分后遗症。比如2021年《自然医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小组通过追踪康复后的新冠患者,发现在治愈新冠后2-6个月内可能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即使是非重症患者也会有后遗症表现。

这些早期新冠后遗症中,最常见的是疲劳或肌肉无力,占到了63%;睡眠困难占到26%;23%的人有焦虑与抑郁情况;也有很多人出现胸部影像异常和肺功能损伤的情况。

整体而言,目前我们在媒体上能看到的新冠后遗症,包括嗅觉和味觉失灵、乏力、失眠、关节肌肉痛等典型症状,也有脑萎缩等“意外”情况。

这些症状的存在,让无症状与轻症比率更高,治愈效果越来越好的新冠听上去依旧恐怖。新冠后遗症可谓是“阴云密布”。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有这些研究基本在最后都要强调一点:目前对新冠后遗症并没有系统性、获得广泛共识的研究——而这也是媒体和网友往往会忽略的一点。

疑点是什么?

事实上,目前所有对新冠后遗症的研究,都是一些小样本、高效率的追踪观察,并不具备双盲对比和规模化分析的意义。

这并不是因为科学工作者不努力,而是新冠发展太快,留给研究的时间太少。世卫组织给出的官方后遗症定义是:持续两个月以上、无法用罹患其他疾病来解释的症状。而确定一项疾病的后遗症,一般都需要两到三年的系统化研究时间,并且这还是在疾病病毒性与临床表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然而新冠的特点是发展极快,病毒飞速变异。而全球各地卫生防控水平、疫苗接种普及率也区别巨大,难以进行统一的研究和衡量。就像在疫苗研究初期,科学家无法断定疫苗的有效期限,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如今也没有时间来证实新冠的不同毒株到底有什么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是否可逆转,是否能将长期存在,后遗症与疫苗和药物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这种时候,将一些小样本、小规模的研究,甚至某位患者的自我表述作为讨论后遗症的依据,就难免陷入与“C罗能帽子戏法所以没有后遗症”类似的误区。

比如说,《自然》杂志发表的关于新冠可能造成脑萎缩的研究,其实早在2021年就预发表出来了。这说明这项研究针对的是最早一批新冠患者和最早的病毒株。由于接受观察者年龄在50-80岁,年龄普遍偏大,并且都没有接种过疫苗,所以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否能在今天成为参考其实还有待商榷。

而且媒体宣传这项研究的时候也往往可以忽略参照系。这项研究表明新冠可能在一年时间里导致2%的大脑萎缩,听上去非常吓人。但这个年龄段其实即使身体健康,每年也会脑萎缩0.3%左右。而且嗜酒、外伤、慢性病、中风等疾病导致的脑萎缩率远比2%大。这样一对比,似乎就显得没那么夸张了?

另外一种关于新冠后遗症研究可能存在的疑点是回忆偏差。2021年3月,《男科学杂志》就发表了一项来自罗马第二大学的研究,团队对100名患过与未患新冠的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患新冠者男性功能障碍机率更大。但这项研究是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的。于是就有人提出质疑,男性在患过某种疾病后,总会认为自己的某些器官比以前缩小了,并且功能有损。这是某种社会心理现象,或许不足以表明新冠的影响。

当我们根据患者自我表述来判断后遗症普遍性的时候,经常会有这个问题:这些表述中存在幸存者偏差。因为只有那些后遗症特别严重的患者会出来诉说。不严重的,早就正常生活,正常踢足球的并不会反复讲述自己得过新冠这件事,最终导致大众对后遗症的整体性性欠缺了解。

总之,新冠后遗症的系统性研究还有待深入,需要更长时间去解析。我们既不能因此轻敌,放松防护,也不必因此妖魔化这个本就难缠的对手。

警惕反安慰剂效应

1961年,美国医生沃尔特·肯尼迪发明了“反安慰剂效应”一词。随后数十年,这一效应在诸多医学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很多人都知道安慰剂效应,即给患者某种暗示,然后告知其有效,往往会真的有效。但安慰剂效应还有个邪恶双胞胎,即告知一个人某东西有害,结果导致其在恐惧与忧虑中受伤。

由于反安慰剂效应的深入研究,比如它的致死性、致病性,都突破了医学伦理。所以人类对反安慰剂的了解还远远不足。一些研究表明,反安慰剂效应可能会驱动大脑前额叶的变化,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导致生理变化的典型案例。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个著名的肝癌误诊案。一名叫萨姆·舒曼的病人被判定了肝癌,几个月之后他就发病去世。但在解剖时却发现,他的肿瘤很小,根本没有扩散。这个人除了死亡之外,身体基本一切健康。

这种反安慰剂效应造成伤害的例子,在传染病中更为常见,被称之为“群体癔症”。这就是为什么在大规模传染病的防治中,一定要结合心理治疗与心理干预。因为传染病扩散的过程里,很多人可能只是轻症甚至并未感染,但都会因为反安慰剂效应的存在陷入疑病、焦虑、过度紧张等问题,甚至比真正的患者表现更加明显。

传染病的心理因素很难从病理因素中剔除出来,很多新冠患者报告了焦虑、抑郁的后遗症。很难说这到底是新冠后遗症,还是周遭的歧视与敌意,自身对身体的担忧,最终产生了反安慰剂效应发作。

过度渲染、夸大,甚至妖魔化新冠后遗症。尤其是斩钉截铁提出新冠后遗症会影响生育,影响智商,轻症也会有后遗症等等,其实是并无根据的论断,本质是对患过新冠人群的不公与歧视。这会扩大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遭受非常不公平的对待。比如百度就有“男朋友得过新冠要分手吗”这样的推荐搜索。

这种情绪进一步蔓延,就有可能加大对密接者、可能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的非必要排斥,甚至引发社会恐慌,继而导致对防疫政策科学性的干扰。

在全球性疫情面前,心理因素绝不是空穴来风,也绝不能有“宁可信其有,宁杀错无放过”的妖魔化思维。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反射到他人身上;我们的每一次非必要恐惧,都会在网络中被放大。

对付新冠和新冠后遗症,或许就像张文宏医生说的那样:消除恐惧是战胜它的第一步。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新冠疫苗
    +关注

    关注

    0

    文章

    6

    浏览量

    1528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科技苏州办公基地正式启用

    近日,珠海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71447)宣布其苏州办公基地正式启用,此举标志着公司在华东地区的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拓展。 作为新能源高端智能装备研发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华科技苏州办公
    的头像 发表于 11-21 14:31 116次阅读

    科技全自动卷绕机获“国际先进”认证

    珠海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全自动大圆柱锂电池高速卷绕机”近日通过了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的权威评价,技术水平被认定为“国际先进”。这一认证不仅彰显了华科技在锂电制造装备领域的卓越
    的头像 发表于 11-12 13:39 221次阅读

    地物光谱仪在植物层测定中的应用

    在植物研究领域,准确测定植物层的特性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状态、生态功能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地物光谱仪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仪器,正逐渐成为测定植物层的有力工具。 一、什么是地物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6:53 107次阅读
    地物光谱仪在植物<b class='flag-5'>冠</b>层测定中的应用

    基于层NDVI数据的北方粳稻产量模型研究

    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遥感数据,尝试构建水稻层 NDVI 估产模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引言 水稻产量是各级政府进行决策、生产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流通领域安排
    的头像 发表于 10-23 16:29 141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冠</b>层NDVI数据的北方粳稻产量模型研究

    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与层树种多样性监测

    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与层树种多样性监测层树种多样性是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重要基础。
    的头像 发表于 08-19 15:22 237次阅读
    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与<b class='flag-5'>冠</b>层树种多样性监测

    商汤AI智能看护系统升级,助力渐冻患者

    在6月2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世界渐冻人日。渐冻,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逐渐侵蚀人体运动神经元的罕见疾病。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些特殊群体,商汤科技宣布其AI智能看护系统迎来了一次重要升级。
    的头像 发表于 06-22 14:25 845次阅读

    铜箔:IC封装载体铜箔技术突破,高端电子铜箔市场拓宽

    在高端电子铜箔领域,铜铜箔透露,其RTF铜箔产能在内资企业中领先,HVLP1、HVLP2铜箔现已开始向客户供应大批量产品,HVLP3铜箔已获得终端客户全面且严格的检测认可,产品性能备受好评。
    的头像 发表于 05-20 09:55 647次阅读

    东威科技:PCB行业目前有回暖迹象,PCB设备有批量订单进入

    东威科技(688700.SH)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PCB行业目前有回暖迹象,PCB设备有批量订单进入。
    的头像 发表于 04-08 14:19 737次阅读

    STM32H7系列目前有没有支持h264编解码?fps大概为多少?

    STM32H7系列目前有没有支持h264编解码,fps大概为多少?
    发表于 04-07 06:06

    STM32编程疑难杂

    疑难杂
    的头像 发表于 03-28 23:29 417次阅读
    STM32编程疑难杂<b class='flag-5'>症</b>

    FPC企业三德月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3月12日,崇达技术接受机构调研,谈及子公司三德目前业绩是否好转,
    的头像 发表于 03-14 14:19 580次阅读
    FPC企业三德<b class='flag-5'>冠</b>月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捷科技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 净利暴涨220.19%!

    WitDisplay消息,3月11日,捷科技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
    的头像 发表于 03-13 14:25 722次阅读
    <b class='flag-5'>冠</b>捷科技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 净利暴涨220.19%!

    苹果数字表专利:集成触控与光感,丰富交互体验

     专利内容揭示:“借助光敏表面与接触物形成图像,触发传感器响应变化”。与现有时尚不同的是,新表并非可360度旋转,而是受到“旋转限制”,仅能转一整圈。
    的头像 发表于 02-21 14:12 528次阅读

    电动汽车的ECU进入休眠后,目前有3种唤醒模式,CAN总线和AC电压的唤醒设计原理是什么?

    电动汽车的ECU进入休眠后,目前有3种唤醒模式,我想知道CAN总线和AC电压的唤醒设计原理是什么?
    发表于 02-02 06:19

    Meta上半身追踪技术助力VR游戏抗晕动挑战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上半身追踪并不仅仅提升游戏沉浸感,同时有望缓解VR领域一大顽疾——晕动。据IT之家观察,知名VR开发工作室BattleAxeVR在社交平台表示,该功能使诸如《上古卷轴 5 VR》此类游戏的虚拟移动更加流畅自然,有效缓解了部分易晕玩家的不适感。
    的头像 发表于 12-20 10:06 601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