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经历了一定次数的充放电循环之后,锂离子电池不可避免地会迎来报废的命运。而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它们的寿命,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也在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最新消息是,在 2022 年 4 月 29 日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美国能源部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携手普渡大学、弗吉尼亚理工、欧洲同步加速器辐射设施的研究人员们,共同探讨了电池衰减背后的深层原因。
经历 10 次充放电循环的一块电池正极
起初,衰减似乎由单个电极粒子的特性所驱动。但在持续了数十次充放电循环后,这些粒子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SLAC 科学家、斯坦福同步加速器辐射光源研究员、兼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 Yijin Liu 表示:
构成电池电极的这些粒子,属于最基本的构建块。但当你放大后,就会注意到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
正因如此,若你想要打造更优秀的电池,就必须深入了解这些粒子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
这项研究的重点,并不仅仅放在单个粒子上,还涉及它们的协同工作,以找到影响其寿命长短的模式。
于是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Liu 与同僚们借助了计算机视觉技术,来研究构成可充电电池电极的单个粒子,是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分解的。
研究资深作者、普渡大学机械工程教授 Keije Zhao 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化学教授 Feng Lin 拿人举例称:
一开始,电池粒子各走各的路。但最终,彼此之间就会撞到,然后一起朝着某个方向去使劲。
想要了解峰值效率,就必须深入研究粒子的个体、以及它们在群体中的行为。
(传送门:Science)
为了探索这个想法,研究一作、SSRL 博士后研究员 Jizhou Li、普渡大学研究生 Nikhil Sharma 与其他同事展开了合作,以期用 X 射线对电池的阴极展开研究。
在经历了 10 或 50 个充放电周期后,他们用 X 射线断层扫描方法重建了 3D 图像,然后将这些 3D 图片分割成一系列 2D 切片、并使用计算机视觉方法来识别粒子。
最终他们确定了 2000+ 的单个粒子,不仅计算了每个粒子的大小、形状、表面粗糙度等特征,还计算了更多的全局特性 —— 比如粒子彼此接触的频率与形状变化程度。
接下来他们他们研究了这些细分特性是如何导致粒子分解的,并找到了一种不可忽略的模式 —— 即在 10 次充放电循环后,单个粒子的特性影响最大,包括颗粒的球形程度、以及体积 / 表面积比率。
然而在经历了 50 次循环之后,两个粒子相距多远、其形状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以及更细长的足球形粒子是否具有相似的取向,又在推动粒子分解这件事上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
Yijin Liu 补充道:换言之,与单个粒子相比,此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基于此,锂电池制造商可尝试开发出控制这种特性的相关技术。
比如他们可以借助磁场或电场,以将细长的粒子彼此对齐。新研究结果已经表明,这么做有助于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审核编辑 :李倩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文章
3244浏览量
77815 -
正极
+关注
关注
0文章
53浏览量
10320 -
计算机视觉
+关注
关注
8文章
1698浏览量
46044
原文标题:[技术] 充放电循环的背后:新研究揭示了影响新旧锂电池寿命的关键因素
文章出处:【微信号:CPSABPSA,微信公众号:中国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