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评价,往往处于两极分化。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诸如“长江、长鑫做出闪存、DRAM芯片后,三星海力士再也没有过停电火灾了”的段子,也能经常看到营销号“国产突破xxnm光刻机”之类的消息,反过来也能在一些评论区中看到不少看衰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言论。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前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报告中,曾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分析解读。而最近,作为曾经在紫光集团担任高级副总裁、前日本DRAM厂商尔必达社长坂本幸雄,谈及了关于中美日半导体产业的一些话题。拥有日本和中国半导体公司担任高管的经历,坂本幸雄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评论,或许更加具有可参考性。
中国半导体与世界顶尖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在被问到“如何评价中国半导体产业实力”时,坂本幸雄提到一组数据:中国占全球半导体生产份额的15%,但其中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外资企业占到中国半导体产量的60%,而中国本土企业仅占40%。
这个数据可能会令不少人感到惊讶,本土半导体产业最近几年乘着国产替代风口“起飞”,到头来竟然占国内产量不到一半,大头还是外资企业的?不过,相比于外资企业,本土半导体企业多而不精,整体体量不大,这确实就是长期以来的现象。
在过往20多年间,外资企业其实对中国半导体产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包括像TI、AMD、英伟达、NXP、英特尔等企业的华人高管离职后,就有不少回到国内创业。比如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此前曾在TI任职20年,先后在美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建造并管理近20座晶圆工厂;国产GPU厂商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是前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中微公司创始人尹志尧曾先后就职于英特尔、泛林半导体、应用材料等公司。
与此同时,外资半导体公司的存在,也为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坂本幸雄也坦言,中国的课题应该是研发,目前肩负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却多为成品率改善等工序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在从零开始创造价值的研发方面缺乏经验。
“从零开始创造价值的研发”该怎么理解?过去的数十年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基础理论几乎都诞生于海外,而从产业架构来看我们仍处于追赶阶段,技术跟随是目前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事实上国际大厂在半导体市场的数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高的壁垒,包括技术以及市场、生态层面的,如果不选择“站在巨人肩膀上”,跟随主流架构或是采用兼容策略,新的芯片公司产品也将难以打入市场。但近年国内也涌现出不少构建自主生态、自主内核架构的MCU厂商,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这从一定意义上开始积累“从零开始创造价值的研发经验”。
那么这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吗?坂本幸雄从存储以及逻辑芯片制造两个方面来谈。DRAM领域,长鑫存储是国内唯一的DRAM供应商,代表中国DRAM的最高水平,但与三星相比依然落后4代左右。而NAND闪存领域,长江存储目前已经出货128层3D TLC NAND,虽然已经启动了192层试生产,但以当前的体量,还谈不上“竞争力”。
而在逻辑芯片制造领域,国内最领先的中芯国际,最高制程也只是14nm,然而这已经是国际上七八年前的技术了。坂本幸雄表示,世界顶尖的台积电正在开发2nm的产品,现在看来中国半导体与世界顶尖水平差距并没有缩小。
他还提到一个重点,中芯国际以工序管理的工程师为中心,或许难以推进新技术的开发。主要原因是,中芯国际由于受到制裁,无法引进像EUV光刻机等先进生产设备,在先进制程工艺上难以推进,公司资源只能被用于增加14nm以上的产能。“如果缺乏在3-4年后追上台积电等龙头企业的决心,差距会不断扩大。”
市场是最大优势,替代和创新的道路需并行
尽管坂本幸雄指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些问题所在,在存储、晶圆制造上的也存在很大差距,但我们未必就此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完全失去信心。事实上,坂本幸雄也提到在经营模式上,中国企业根据环境变化作出应对的速度,是一大优势。美国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在确定发展路线的基础上,根据原有路线稳步落实;中国企业即使有制定发展路线,但也能通过极高效的应对速度,来面对情况变化。
以存储芯片企业为例,国内能够在1个月内确定新品的方向,同时只需要5-6个人进行最终决策;而日本存储企业可能需要通过多次的大型会议,时间跨度甚至可以长达1年。
不过笔者认为,决策速度,只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在野蛮发展阶段的必然需求。事实上中国所拥有的市场,是本土半导体产业的最大优势。首先是在终端应用上,以自动驾驶等对半导体芯片需求极高的应用为例,规模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条件。
以往自动驾驶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技术是为用户产生成本,但难以产生利润,比如一些小规模的园区观光应用,由于规模本身很小,投入后很难直接通过这种技术来真正产生利润。但在国内,近年通过一些码头港口、矿山等场景下,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变成盈利性项目。当使用自动驾驶的场景越来越多,产生规模化,反映出来就是企业能够利用这些设备产生利润,所以综合来看,中国拥有产业链整合的能力,也有自动驾驶规模化的刚需。
这也是为什么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已经达到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准。而应用的规模化,又会带动上游半导体芯片产业的需求以及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而前面提到“从零开始创造价值的研发”,其实国内半导体企业,也在寻求属于自己的创新技术路线。比如长江存储,一开始做了快两年32层NAND,由于太落后而根本没有市场,因此决定在64层NAND开始探索与其他存储巨头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有了Xtacking架构,有了自主的专利池。
有意思的是,坂本幸雄最后在采访中还表示,在半导体产业扩大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面向未来的半导体设备,会是他们实现增长的选择之一。落后欧美的日本企业如果和中国企业合作,发挥规模优势,有可能实现反超欧美企业。
只是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产业环境之下,“日中合作反超欧美”只存在于幻想之中。我们要做的是“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唯有自强、自知,方可自渡。
-
三星电子
+关注
关注
34文章
15859浏览量
180984 -
中国半导体
+关注
关注
1文章
19浏览量
8544 -
日本芯片
+关注
关注
0文章
4浏览量
792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