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阿里云承办的数字经济高级研修班活动中,阿里云数据库负责人李飞飞表示,云计算为数据库的架构发展开辟了新技术路径,以及新的商业化场景,让以PolarDB为代表的中国云数据库得以跻身全球第一阵营。
数据库与芯片、操作系统并列为全球信息技术三大件,也是企业IT系统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互联网、金融、政务、电信、制造等主要行业都依赖于数据库技术和产品。
过去40多年,数据库技术一直在迭代,但中国数据库长期处于“跟随”状态。不过,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日渐成为云数据库市场上一股重要的创新力量。
“从全球数据库顶级会议的录取论文数据来看,中国数据库技术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明理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数据库专委会资深委员杜小勇认为,中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数据库应用场景,随着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对创新的鼓励,中国数据库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
阿里巴巴率先开拓了中国云数据库市场的赛道:
自研云数据库:2013年,阿里巴巴将最后一台Oracle数据库从淘宝核心系统中下线,开始用开源数据库解决“双11”等极端流量场景,随后又自研云数据库,推出PolarDB、AnalyticDB、Lindorm等产品。
独特的技术优势:与飞天操作系统的结合,更是阿里云数据库独特的技术优势,PolarDB等云数据库产品可以在高性能的计算、存储、网络及安全等下一代云计算架构上展开创新,从而实现了行业领先。
深耕自研技术:为专研数据库前沿技术,阿里云特别设立「达摩院数据库与存储实验室」。
过去几年,阿里云数据库团队有50多篇论文被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收录,获得了近千项国内外专利。
“云数据库是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新赛道,也为中国数据库企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副主任李国良表示,与传统数据库相比,云原生数据库能更充分利用云计算的潜力。从传统数据库到云原生数据库,最大的技术变革是资源池化与资源解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弹性、高可用、容器化部署、智能化运维等核心能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指出,中国数据库产业即将经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变。从技术层面看,数据库将持续与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隐私计算、新型硬件等领域融合进步,向着更高效、更安全和更智能的目标发展。
李飞飞表示,“中国云数据库在很多主流技术创新上已经领先国外。”
PolarDB就是一个典型,从2017年启动自研,采用存储计算分离、软硬一体化设计,成本仅为传统商业数据库的十分之一。
经过5年努力,所实现的计算、内存与存储资源的“三层解耦”架构、多主多写、基于内存池化的HTAP、Serverless等功能已是全球首创或业内领先的技术:
存储计算分离:独立规划存储、计算的资源规格和容量,大幅降本增效;
三层解耦:首次实现内存池化,使得弹性能力呈数量级提升,大幅降本增效;
多主多写架构:多个写入节点,进一步提升可用性、并发处理、弹性能力 ;
HTAP:可同时处理OLTP和OLAP型混合负载;
Serverless:让数据库实例资源随客户业务负载动态弹降,成本更低。
PolarDB数据库自研创新成绩单
如今,阿里云在全球服务超400万企业客户,自研技术是最大的底气。
通过自研,阿里云实现了数据库的自主创新与产业突破,同时能够紧跟行业需求,将客户痛点需求快速转化为产品能力。2020年,PolarDB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PolarDB已广泛应用于政企市场,服务于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全国60%省级医保信息平台、中国邮政、中国太保、友邦保险、申万宏源证券等金融、政务领域的标杆客户。
李飞飞表示,PolarDB未来还会不断基于新一代云计算架构进行创新突破,持续释放云计算的资源池化潜力,让客户享受到更多云原生技术的红利。
-
云计算
+关注
关注
39文章
7730浏览量
137182 -
数据库
+关注
关注
7文章
3761浏览量
64267 -
阿里云
+关注
关注
3文章
940浏览量
4295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