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近日,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披露了一份报告称,2022年5月份,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为9600万部,这也是8年来,全球智能手机月销量第二次跌破1亿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环比略有回升,但同比仍下滑了17%。
无独有偶,另一家分析机构Gartner公开了一份最新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下降7.1%,全球总设备(电脑、平板和手机)出货量将下降7.6%。其中,大中华区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下降18.3%。但在这种局势下,为何仍然有厂商在大力投入,甚至愿意花费1000亿进行研发。
手机市场走向低迷
从进入到2022年开始,中国手机市场似乎一下便失去了热度,不仅体现在网络中的热度,实际销售中,热度也在快速下降。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表现持续落后于全球市场,仅出货7560万台,同比下滑18%。4月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769万台,同比下降34.4%。
更早时候,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透露,安卓厂商咋今年已经砍单1.7亿部。这种夸张的下降幅度,不久前甚至将“年轻人为什么换不动手机了”这个词条冲上了热搜。
对此,郭明錤分析,消费者信心下降和通货膨胀的因素破坏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主要由于疫情已经持续数年,大幅削弱了用户的消费能力,同时迫使普通人加强储蓄意识。
不仅是手机产品,包括PC、平板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数据显示,2022年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PC市场预计有14%的下降。Gartner 高级主任分析师阿特瓦尔(Ranjit Atwal)认为,地缘政治动荡、通货膨胀、货币波动和供应链危机降低了全球企业和消费者对于设备的需求,并将对今年的PC市场产生严重影响。
另一个直观的数据是在今年的618购物节中,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统计,今年中国618期间,智能手机销量为1400万部,同比下降25%。其中苹果销量与销售额都位居首位,销量占比达46%,销售额占比达到66%。
但是即便如此,苹果的销量同比仍然小幅下降了4%。此外,近期有消息显示,或许是对于手机后市的信心不足,苹果已经下调了iPhone 14初始9000万台销量10%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这种需求并非递延了,而是消失了。简单理解,以理发为例,假设过去消费者的理发习惯是一个月一次,但受到疫情影响,导致其三个月没有理发了,接下来也只会进行一次理发,并不会在一个月里就理三次发,其余两次需求消失了,手机也是同样的道理。
Counterpoint Research认为,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低需求将导致库存堆积、出货量下降、智能手机制造商订单减少。该机构预计负面影响将持续整个夏季,但可能会在下半年逐渐好转,主要原因是中国形势趋于正常化、科技供应链供需平衡持续改善,宏观经济稳中向好。
市场萎靡,但厂商为何加大投入?
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来看,目前已经从过去的增量市场进入了存量市场,大多数销量来源于消费者的换机需求。但当前这个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甚至受到疫情、就业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短暂下滑。
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却反而加大了研发投入。如小米CEO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过去5年,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超过40%,未来5年研发投入预计将超1000亿,持续探索技术新方向。
如此大的研发投入,一大部分用在了芯片自研上。如小米推出了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加上此前推出的澎湃P1快充芯片,使小米实现了电池管理全链路技术的自研,有效提升续航时长。
不仅是小米,还有如vivo自研的ISP芯片,目前已迭代至V1+,2020年更是投入了50亿元用于研发。此前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透露,其在2018年初就开始考虑深度参与SoC的设计中,自研SoC才是vivo的目标。不过vivo中央研究院在2021年初才成立,相比其他厂商而言,稍显年轻。
对比之下,OPPO则要激进一些。2017年,由OPPO完全持股的上海瑾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诞生,这一时间也被视为OPPO向半导体领域进军的开端。两年后,哲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诞生,OPPO宣布其芯片研发项目正式成立。在研发投入上,OPPO在2018年研发费用尚不足40亿,一年后就猛增到100亿。
OPP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明永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态,OPPO将会持续投入资源,用几千人的团队,去脚踏实地做自研芯片。马里亚纳X,也成了OPPO自研芯片的第一个成果,是一颗专为影像设计的NPU芯片。
问题来了,为何这些厂商在明知手机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仍然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目前的技术差距已经不足以支撑价格差异,国产厂商想要冲击高端产品,不是将价格调高就行了,技术也必须跟上。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随着华为受到美国制裁后,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却没有被国内手机厂商占据,反而又还给了苹果。这本身就代表着产品竞争力的不足,即便是苹果,也面临着预期下滑的风险。
此外,目前手机性能提升对于消费者的感知已经不明显了,过去的手机芯片工艺从45nm、28nm升级至10nm、7nm乃至5nm,性能提升明显,对用户而言,意味着应用更为流畅,使用体验的上升有较强感知,比如A14和A15都采用了5nm制程,虽然后者采取了被称为5nm+的第二代工艺,但其单核性能10%、多核性能18%的提升只能说差强人意。
如今从5nm升级至5nm或4nm,性能上升对于消费者并没有明显感知,但价格的上升感知却很强烈。最新一代手机能够打开的应用,在上一代产品中,大概率也能较为流畅地运行,但价格却上涨了数千元。
许多厂商开始依靠如影像等方面,依靠快充、像素、拍照功能等非刚需卖点,来作为手机较高定价的理由,是很难获得大多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当年PC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由于性能提升进入瓶颈导致换机意愿下降,最终个人电脑产业也开始了大洗牌,导致PC时代开创者IBM也被迫出售业务退出竞争,让笔记本电脑开创者东芝因为市场萎缩而不得不放弃。
最后是依靠英伟达、AMD不断推出更高性能的显卡,英特尔推出更强劲的CPU,才维持住了目前的PC市场的繁荣。
如今国内企业也开始向着自研芯片进发,但仅仅是ISP、快充芯片显然不够的,不过目前可以视作厂商在向着手机SoC的自研做准备,而加大投入,也是为了避免重蹈当年IBM的覆辙。
小结
如今的手机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并且低端机与高端手机的差距越来越小,但价格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导致手机厂商,尤其是国内的厂商很难在高端产品中站稳脚跟。同时受到疫情与通货膨胀的影响,消费者换机频率下降,意味着市场规模减小,如果想要在后续的市场中继续存活,需要有更强的竞争力。厂商对此的选择是自研芯片,通过自研的芯片来支撑更高的价格。
消费电子产品中有这么一句话,“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意思是硬件永远不会过剩,软件的升级会很快将硬件的算力消耗掉,而好的软件所带给旧设备用户的差体验感一定会加快他们换代的速率。厂商们找到了破局的方式,接下来就期待他们的表现了。
-
小米手机
+关注
关注
10文章
6396浏览量
7516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