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Si)具有4200mAh/g的理论比容量,超高的理论比容量赋予其极大的电池应用潜力。但是Si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三大主要问题:
(1)体积变化非常大(约300%),进而导致电极材料粉化脱落;
(2) SEI膜持续形成,消耗大量的锂离子;
(3)本征载流子浓度很低,导电性很差。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使Si材料能够达到车用电池负极的标准,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主要从如下三方面解决:
(1)硅的纳米化。纳米硅尺寸小,一方面在合金化反应中绝对体积变化小,可以减轻形变应力,另一方面会提高电极的比表面积,缩短锂离子在固体中的传输距离。
(2)硅和碳复合。将纳米硅和碳材料进行复合,既能保留硅的高容量、碳材料良好的导电性,又能缓冲硅的体积膨胀。
(3)微观结构设计。通过制备中空核鄄壳结构、3D多孔结构等特殊结构,利用结构的优势缓解硅体积膨胀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讲纳米硅的制备方法。后续持续分享硅碳复合和微观结构设计相关内容,请持续关注!
纳米硅的制备方法
Si颗粒尺寸对其电化学性能有很大影响,纳米尺度的Si颗粒在循环、倍率和快速充放电性能方面有着优异的表现[1]。工业生产纳米级硅粉主要以硅烷(SiH4)为原料,方法主要有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LICVD)和流化床法(FBR)等。实验室制备纳米硅粉可以通过自蔓延法,但该方法存在自放热导致内部实际反应温度人为不可控、易引入杂质元素和产量低等问题,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
1.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
等离子态下的物质由电离后的导电气体构成,具有极高的能量和活性。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借助辉光放电使硅烷(SiH4)发生电离,然后在基片上沉积形成纳米硅粉。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可以控制硅粉颗粒粒径在10~ 200nm不等。PECVD法的优点在于制备的硅粉尺寸可以达到50nm以下,颗粒尺寸稳定性好,反应基本温度低,沉积速率快,已经实现量产。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大缺点:首先,原料SiH4是易燃易爆气体,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其次,规模生产设备投资大、成本高,生产过程中伴随强辐射、溢出的金属蒸汽粉尘等对人体有害,产生的有害废气难以处理。
2.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以激光为输入能量源,伴随激光光解,气体分子或原子在瞬间被活化,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形核,但来不及长大,形成纳米级颗粒。用特定波长的高能激光照射SiH4气体,诱发SiH4解离,硅源随后进行重新形核和长大,控制相关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尺寸的纳米硅粉。LICVD法可以实现迅速升温和快速冷却,使得纳米级的Si颗粒来不及长大,可以获得极小尺寸(10nm以下)的纳米硅颗粒。LICVD法具有激光能量高度集中、温度梯度大等特点,容易制备出10nm以下的非晶和晶态纳米粒子,且粒度分布均匀、无污染、无粘结,主要应用于Si、Si3N4、SiC以及部分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近年来对LICVD已经进行很多研究,但对反应中大量的基元反应、化学平衡关系的建立和分子的内能状态等问题尚无确切的结论。LICVD不需要普通化学气相沉积的高反应温度要求,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纳米材料合成新技术,但目前应用还集中在小批量生产,实现LICVD大规模合成纳米粒子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 流化床法
流化床法是使固体颗粒分散到流体中从而具备一定的流体特征,该状态称为固体流化态。将SiH4以一定的气体流速通入到流化专用设备中,在特定催化剂颗粒存在条件下可以在流化床中反应形成纳米级硅粉,通过控制硅颗粒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可以控制颗粒的粒度[2]。 流化床反应器具有产量高、产物颗粒小和催化剂有效系数高等优点,但也存在一次转化率低、返混严重等缺点,生产中催化剂颗粒和仪器设备磨损严重,对催化剂强度有很大的要求,当通入气体流速很大时,催化剂颗粒可能被带出流化床反应器。
4. 自蔓延法
自蔓延又被称为燃烧法,本质是利用反应自身放热来提供整个反应体系需要的能量。在一定温度下引发自蔓延反应,利用反应自身放热,后续无需提供外部热源即可持续反应。但引发后的内部反应温度将失去人为可控性。以SiO2为原料自蔓延法制备纳米硅粉为例,首先通过“Stöber法”冶制备纳米级SiO2或者SiO2包覆物,然后让SiO2与一些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如镁等)发生自蔓延反应,可制得纳米级硅粉[3-4],反应的本质在于高还原性的镁夺去了SiO2中的氧,形成单质硅。中间产物SiO2的合成与还原也可以是同时进行的。然而,镁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一旦反应引发,局部温度可达1500°C以上,Si和C共存条件下非常容易形成SiC,杂质SiC将很难除去,未反应的SiO2除杂必须通过具有强腐蚀性的氢氟酸,困难的除杂任务阻碍了自蔓延法的工业应用。此外,根据目前资料,SiO2只能被镁粉还原,反应中实际温度很高,规模生产单次必然用到大量镁粉,这可能引发爆炸。自蔓延法制备纳米硅粉目前还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未来期望有镁粉的替代还原物出现来解决上述问题。
原文标题:锂电负极专题:纳米硅的应用与制备方法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锂电联盟会长】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纳米硅
+关注
关注
0文章
4浏览量
6208 -
仪器设备
+关注
关注
1文章
103浏览量
10722 -
SiO2
+关注
关注
0文章
20浏览量
8509 -
电池
+关注
关注
84文章
10480浏览量
129126
原文标题:锂电负极专题:纳米硅的应用与制备方法
文章出处:【微信号:Recycle-Li-Battery,微信公众号:锂电联盟会长】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