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增强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传输效率提升锂金属电池循环稳定性

锂电联盟会长 来源:锂电联盟会长 作者:锂电联盟会长 2022-07-26 15:38 次阅读

研 究 背 景

锂(Li)金属密度为0.53 g cm-3,电化学电势很低(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3.04 V),作为二次电池负极的理论比容量为3860 mAh g-1,是高能量密度电池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但在通常二次电池中,由于液体电解质泄漏、易挥发、易燃性和易爆炸等问题极大制约着锂金属负极的实际应用。固态电解质是解决非水电解质安全性问题和提高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的理想选择。 聚环氧乙烷(PEO)基聚合物电解质因其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与锂金属负极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和机械柔性而备受关注。然而,PEO基聚合物电解质室温条件下锂离子传输缓慢,产生巨大的传质极化,导致电池性能严重衰减。因此增强室温条件下锂离子的传输能力是实现PEO基聚合物电解质应用的关键。

文 章 简 介

a1f222d6-0687-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1 复合PLFS聚合物电解质制备示意图 基于此,来自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题为“Enhancing Li ion transfer efficacy in PEO-bas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to promote cycling stability of Li-metal batteries”的文章。 该工作通过将LLZTO/FEC/SN与PEO复合,制备了PEO-LLZTO-FEC-SN (PLFS)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室温条件下展现出快速的锂离子传输能力,显著改善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组装的Li/PLFS/LFP电池在1C倍率及25℃条件下实现了超过700周充放电稳定循环。文章还运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以及拟合Arrhenius等方法对锂离子的传输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复合PLFS聚合物电解质制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

本 文 要 点

一、LLZTO/FEC/SN 加入后对锂离子传输的影响锂离子传输活化能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算:

a201db7c-0687-11ed-ba43-dac502259ad0.jpg

其中A是与电荷载流子数成正比的常数,Ea是Li+传输活化能,R是理想气体常数。从图1a和1b两图可以看出,随着LLZTO/FEC与SN的加入,锂离子传输活化能由1.03 eV降低至0.55 eV,有利于促进锂离子快速传输。从c和d两图可以看出,复合后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Li+电流分量明显提升,复合后的电解质Li+传输效率(离子电导率和Li+电流分量的乘积)提升了超过40倍。

a211bbfa-0687-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2a)各SPE的Arrhenius方程拟合曲线,b)各SPE的Li+传输活化能。c)各SPE的离子电导率和Li+电流分数。c)各SPE在25°C下的Li+转移效率(PEO-SPEs的数据归一化为1.0) 二、LLZTO/FEC与SN加入后对锂离子传输方式的影响

a21dff14-0687-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3 a)FEC,LLZTO-pure,LLZTO-air和热处理后LLZTO-air-FEC的ATR-FTIR光谱。b,c)LLZTO/FEC共混加热处理前后锂离子传输示意图。d)PEO/PEO-SN/PLFS聚合物电解质Raman光谱。e)PEO与SN电子给体数对比。 LLZTO接触空气时,容易发生Li/H交换,在表面生成一层Li2CO3钝化层。该钝化层阻碍锂离子的局部传输,抑制锂离子的跨相传输。该钝化层可以借助FEC共混加热处理消除,FEC与Li2CO3反应过程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如图3a所示。原始LLZTO表面有微弱的Li2CO3信号(1410和860 cm-1),而当放置在空气当中一段时间后,Li2CO3的红外峰明显增强,表明此时LLZTO表面有大量的Li2CO3生成。而在与FEC混合加热之后,Li2CO3的红外峰强明显减弱,对应于Li2CO3的分解消除,促进锂离子的局部传输,如图3b和3c所示。 借助拉曼光谱探究了SN加入后Li+的配位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原始PEO位于2253 cm-1处具有微弱的信号,对应于制备过程中乙腈溶剂的残留。加入SN后,2253 cm-1处的拉曼信号显著增强,同时在2280处出现了新的拉曼信号,对应于-CN与Li+的相互作用,表明SN的加入可以参与到Li+的配位结构中。同时由于SN的Gutmann电子给体数较低,与锂离子的相互作用弱,促使形成了弱相互作用的Li+配位结构。这有利于促进与Li+与PEO链段的解络合,降低Li+传输能垒,从而改善Li+的传输。 三、室温条件下Li/PLFS/LFP电池倍率/循环性能测试

a22fc884-0687-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4 a)Li/PLFS/LFP电池在0.5°C下的长循环测试,插图显示了相应的电压-容量曲线。b)Li/PLFS/LFP电池在各种电流密度下的倍率能力,以及相应的充电/放电曲线。d)Li/PLFS/LFP电池在1°C下的循环稳定性以及相应的电压-容量曲线。e)在25°C和50°C下与文献数据电化学性能比较。 在25℃条件下组装了Li/PLFS/LFP电池,并进行了长循环和倍率性能测试。图4c 为Li/PLFS/LFP电池的倍率性能测试,在0.1,0.2,0.3,0.5,1 和2 C条件下分别展现出149.6, 145.2, 141.0, 133.1, 106.6, and 71.1 mAh g-1的比容量。而后我们进行长循环测试。图4a为0.5 C长循环测试, 初始放电容量131.6 mAh g-1,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给出127.8 mAh g-1的高容量,显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进而提高测试倍率至1C,并拓展截止电压至2.5 ~ 4.25 V,从图4d可以看出,组装的Li/PLFS/LFP可以稳定循环超过700周,并保持了接近80%的初始容量。与其他PEO基电解质相比,无论是在室温(25°C)还是高温(50°C),本研究设计制备的PLFS的循环能力均处于最高水平(图4e)。

文 章 链 接

Enhancing Li ion transfer efficacy in PEO-bas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to promote cycling stability of Li-metal batteries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TA/D2TA03283J

通 讯 作 者 简 介

孙世刚教授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 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电化学、表界面科学和电化学能源研究。曾获国际电化学会Brian Conway奖章、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宋存,厦门大学2019级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为孙世刚教授

课 题 组 介 绍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孙世刚教授团队主要从事电催化、谱学电化学和和能源电化学等研究,侧重原子排列层次的表面结构与性能,以及分子水平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研究体系包括:1、铂、钯、铑等金属单晶电极的电催化性能; 2、运用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等从分子水平研究电催化反应机理;3、高指数晶面/高表面能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电化学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4、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调控;5、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及生物电化学过程和机理研究。 迄今已在包括Scienc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0余篇,被他引3万多次。“电催化的表面结构效应、设计合成和反应机理研究”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审核编辑 :李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锂离子
    +关注

    关注

    5

    文章

    534

    浏览量

    37589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805

    浏览量

    20019
  • 锂金属电池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34

    浏览量

    4301

原文标题:孙世刚院士团队,JMCA:增强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传输效率提升锂金属电池循环稳定性

文章出处:【微信号:Recycle-Li-Battery,微信公众号:锂电联盟会长】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固态金属电池阳极夹层设计

    金属电解质的消耗。锂离子的不均匀沉积/剥离导致枝晶的生长和电池安全风险,阻碍了
    的头像 发表于 10-31 13:45 158次阅读
    全<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锂</b><b class='flag-5'>金属</b><b class='flag-5'>电池</b>的<b class='flag-5'>锂</b>阳极夹层设计

    固态电池中复合阳极上固体电解质界面的调控

    采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的固态金属电池(SSLMB)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在下一代
    的头像 发表于 10-29 16:53 299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池</b>中复合<b class='flag-5'>锂</b>阳极上固体<b class='flag-5'>电解质</b>界面的调控

    固态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

    的基本原理 固态电池的核心区别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在于其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了液态电解质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09:15 647次阅读

    聚合物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区别

    ),又称高分子锂电池。其正极材料可包括钴酸、锰酸、三元材料和磷酸铁等多种材料,负极通常为石墨。关键区别在于其电解质
    的头像 发表于 09-29 09:59 2070次阅读

    聚合物电池与锂电池的区别

    :使用液体电解质,通常是有机溶剂和盐的混合。这种电解质可以提供较高的离子导电性,但安全性相对较低。 能量密度 :
    的头像 发表于 09-29 09:56 412次阅读

    铌酸调控固态电解质电场结构促进锂离子高效传输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得益于其易加工性,最有希望应用于下一代固态
    的头像 发表于 05-09 10:37 650次阅读
    铌酸<b class='flag-5'>锂</b>调控<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电场结构促进<b class='flag-5'>锂离子</b>高效<b class='flag-5'>传输</b>!

    请问聚合物电解质是如何进行离子传导的呢?

    在目前的聚合物电解质体系中,高分子聚合物在室温下都有明显的结晶性,这也是室温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的头像 发表于 03-15 14:11 1089次阅读
    请问<b class='flag-5'>聚合物</b><b class='flag-5'>电解质</b>是如何进行<b class='flag-5'>离子</b>传导的呢?

    聚合物电池是什么 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池的区别

    聚合物电池是什么 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池的区别  聚合物
    的头像 发表于 03-07 16:54 1410次阅读

    使用多功能正极缓冲层增强石榴石固态电池的高温循环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LIB)对储能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易燃液态电解质使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存在一系列安全问题,因此全固态LIB (ASSLBs)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
    的头像 发表于 03-07 10:41 660次阅读
    使用多功能正极缓冲层<b class='flag-5'>增强</b>石榴石<b class='flag-5'>基</b>全<b class='flag-5'>固态</b>锂<b class='flag-5'>电池</b>的高温<b class='flag-5'>循环</b><b class='flag-5'>稳定性</b>

    不同类型的电池电解质都是什么?

    聚合物,如固态电池固态陶瓷和熔融盐(如钠硫电池)中使用的聚合物。 铅酸
    的头像 发表于 02-27 17:42 1427次阅读

    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的区别在哪

    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其中,正极常使用化合(如LiCoO2、LiMn2O4、LiFePO4)作为活性材料,负极则采用碳材料(如石墨)。电解质通常为有机液体(如聚碳酸酯)、无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17:20 5648次阅读

    介电填料诱导杂化界面助力高负载金属电池

    采用高安全和电化学稳定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取代有机电解液,有望解决液态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09:56 1002次阅读
    介电填料诱导杂化界面助力高负载<b class='flag-5'>锂</b><b class='flag-5'>金属</b><b class='flag-5'>电池</b>

    固态电解质离子传输机理解析

    固态电解质离子的迁移通常是通过离子扩散的方式实现的。离子扩散是指离子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发表于 01-19 15:12 2472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b class='flag-5'>离子</b><b class='flag-5'>传输</b>机理解析

    固态金属电池内部固化技术综述

    高能量密度金属电池是下一代电池系统的首选,用聚合物固态电解
    的头像 发表于 12-24 09:19 4020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锂</b><b class='flag-5'>金属</b><b class='flag-5'>电池</b>内部固化技术综述

    一种有机-无机非对称固态电解质,实现长循环稳定的高压锂电池

    通过非对称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协同效应,改善了不同阴极(LiFePO4和LiNi0.8Mn0.1Co0.1O2)/锂电池循环稳定性
    的头像 发表于 12-10 09:23 1742次阅读
    一种有机-无机非对称<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解质</b>,实现长<b class='flag-5'>循环</b><b class='flag-5'>稳定</b>的高压锂<b class='flag-5'>电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