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两种络合物电子结构和光化学性质

鸿之微 来源:鸿之微 作者:鸿之微 2022-07-27 11:40 次阅读

01 引言

单态氧是一种处于激发态的活性氧,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较强的氧化性,并且氧化后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属于绿色、环境友好型氧化剂,在医学、生物学和大气化学等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关于单态氧的研究成为经久不衰的课题。但自然界中的氧分子是以三重态形式存在的,单重态氧则需要通过实验手段才能获得,例如内过氧化物的还原、光敏化方法和超声波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人们试图寻找可在常温便捷的实验条件下产生单态氧的方法。因为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生成单态氧的反应,可减少外加条件(如光、加热和超声等)在应用中的干扰、减少操作过程的复杂度并节约相应的能源。

李明德课题组发现在室温无光照的条件下仅通过蒽醌和叔丁醇钾的络合物(AQ@[K(O-tBu)]4)即可催化三态氧生成单态氧,而且该络合物经蓝光或绿光照射后的产物(AQ@[K(O-tBu)]4*)同样可以催化三态氧生成单态氧。这一发现是令人兴奋的,因为通常蒽醌类化合物是需要光照的条件才可产生单态氧或其他活性氧物种的,这一发现则为单态氧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便捷的实验手段。此外,蒽醌摆脱了传统观念中光敏剂的角色,以新的方式参与生成单态氧的反应,因此对于该反应机制的系统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展开了这项工作。我们采用DFT/TDDFT和NEVPT2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Q@[K(O-tBu)]4和AQ@[K(O-tBu)]4*两种络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光化学性质;通过MSDFT方法探究了反应中生成单态氧的电子结构;利用DFT方法合理推测了络合物催化三态氧生成单态氧的反应机理。本文工作为在常温且无光照的实验条件下产生单态氧的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02 成果简介

本文通过鸿之微的MOMAP软件,采用DFT/TDDFT和NEVPT2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Q@[K(O-tBu)]4和AQ@[K(O-tBu)]4*两种络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光化学性质;通过MSDFT方法探究了两种络合物催化3O2生成1O2的电子结构;使用DFT方法从热力学角度合理地推测了络合物生成1O2可能的反应机理,所得结论如下:

1)室温且无光照条件下,AQ和K(O-tBu)的络合物为稳定的三重态络合物AQ@[K(O-tBu)]4。在络合过程中,当配体K(O-tBu)数达到3时络合物已经表现为三重态基态稳定。

2)络合物AQ@[K(O-tBu)]4和AQ@[K(O-tBu)]4*的反应中心均为蒽醌阴离子自由基,络合物可表示为离子化合物形式[AQ·]- [K(O-tBu)]4+。[AQ·]-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配体中钾原子的电子具有强离域性。二者电子结构的差异表现在O-tBu部分的电子结构不同,在AQ@[K(O-tBu)]4中为π型,在AQ@[K(O-tBu)]4*中表现为σ型。两种络合物具有相同UV-Vis吸收峰的原因是因为二者激发模式相同,均为[AQ]-中单占据电子的激发,长波处均为b06ba33a-0cc9-11ed-ba43-dac502259ad0.png激发;短波处均为b0835a66-0cc9-11ed-ba43-dac502259ad0.png激发。

3)AQ@[K(O-tBu)]4络合物经光照转化为AQ@[K(O-tBu)]4*络合物的实质为:基态O-tBu自由基经光激发、振动弛豫后得到激发态的能量最小点结构(O-tBu)π*。(O-tBu)π*退回基态(O-tBu)π的辐射速率远慢于(O-tBu)π*经内转换形成(O-tBu)σ的无辐射速率,因此可以形成寿命较长的(O-tBu)σ,即络合物AQ@[K(O-tBu)]4经光照后快速形成激发态AQ@[K(O-tBu)]4,激发态AQ@[K(O-tBu)]4经振动弛豫、内转换形成稳定的三重态络合物AQ@[K(O-tBu)]4*。

4)反应物(3O2@[AQ·]-)与产物(1O2 (OS)@[AQ·]-)的透热耦合随着氧分子与[AQ·]-的距离减小而增大,距离为3.4Å时开始发生反应。反应物3O2@[AQ·]-与产物(1O2 (CS)@[AQ·]-)的透热耦合始终接近零。络合物AQ@[K(O-tBu)]4和AQ@[K(O-tBu)]4*催化3O2生成的1O2为开壳层,反应机理为3O2与@[AQ·]-的SOMO中电子交换。

经计算推测络合物AQ@[K(O-tBu)]4催化3O2生成的1O2的可能机理为:AQ@[K(O-tBu)]4与通入的3O2反应生成能量较低1[AQ@[K(O-tBu)]4@O2]络合物,此过程中结合氧一侧的两个K(O-tBu)有离去AQ@[K(O-tBu)]4的趋势,体系颜色褪去;继续向反应体系通入N2,将生成更稳定的络合物AQ@[K(O-tBu)]4@N2并释放1O2;停止通入N2时,由于N2不易溶于水而从体系中离去,有离去趋势的两个K(O-tBu)重新结合为稳定的基态三重态络合物AQ@[K(O-tBu)]4,体系也变为最初体系的颜色。

03 图文导读

3.1 AQ@[K(O-tBu)]4络合物

b0934192-0cc9-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1 左侧为AQ@[K(O-tBu)]4络合物晶体结构。右上方为AQ@[K(O-tBu)]4络合物的计算模型。4个K(O-tBu)分别标记为Ⅰ、Ⅱ、Ⅲ和Ⅳ。表中为已优化单、三重态AQ@[K(O-tBu)]4结构和实验晶体中C=O键长(RCO)及AQ的C=O键中O与K(O-tBu)中K的距离(RKO)。

3.2 AQ@[K(O-tBu)]4络合物中阴离子自由基([AQ·]-)及吸收光谱计算

b0c0dbc0-0cc9-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2 (a) AQ@[K(O-tBu)]4络合物的ONIOM模型。橙色的AQ部分为QM区域,灰色部分为MM区域。“2S+1”为QM区域的自旋多重度。“q”为QM区域所带的电荷。(b) 不同ONIOM模型及CAM-B3LYP结果的UV-Vis。其中,ONIOM-1用红色实线表示,ONIOM-2使用蓝色虚线表示,ONIOM-3使用绿色虚线表示,CAM-B3LYP结果标记为黑色虚线。

3.3 借助MOMAP计算不同自由基结构之间的跃迁过程

b0e78a2c-0cc9-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3 O-tBu自由基的跃迁能级图。右侧为基态(D0,π)、第一激发态(D1,

σ)和第二激发态(D2,π*)的电子结构。knr为D2→D1的无辐射跃迁速率(2.02×1018 s-1),kr为D2→D0的辐射跃迁速率(2.58×107 s-1)。

3.4 络合物AQ@[K(O-tBu)]4和AQ@[K(O-tBu)]4*催化三态氧生成单态氧的反应机理

b1117d14-0cc9-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4 络合物AQ@[K(O-tBu)]4催化3O2生成1O2的反应坐标图,络合物AQ@[K(O-tBu)]4、1[AQ@[K(O-tBu)]4@O2]和AQ@[K(O-tBu)]4@N2的结构。

04 小结

本论文将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高精度从头算方法(NEVPT2)系统地研究AQ@[K(O-tBu)]4和AQ@[K(O-tBu)]4*的电子结构及光化学性质,并系统阐述这两种络合物催化三态氧生成单态氧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这两种络合物均为稳定的三重态络合物,但其中钾原子中的电子表现出很强的弥散性,使得络合物产生了很强的电荷分离,这导致其中蒽醌部分带有一个负电荷,以蒽醌阴离子自由基的形式存在([AQ·]-)。进一步的研究发现,AQ@[K(O-tBu)]4与AQ@[K(O-tBu)]4*在电子结构上的差异仅为叔丁基部分电子结构的不同,其中,AQ@[K(O-tBu)]4的叔丁基电子结构为π型,AQ@[K(O-tBu)]4*的叔丁基电子结构为σ型。这一发现很好的解释了两种络合物具有相同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本质(二者的激发模式均为[AQ·]-中电子的激发)。此外,我们还采用多态密度泛函理论(MSDFT)对络合物催化产生单态氧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络合物所催化产生的单态氧均具有开壳层电子结构。本论文的工作揭示了AQ@[K(O-tBu)]4化合物催化产生单态氧微观机制,为蒽醌类化合物在室温无光照条件下生成单态氧的实验提供了理论支撑,拓宽了蒽醌及其衍生物生成单态氧的途径。

审核编辑:彭静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光化学
    +关注

    关注

    0

    文章

    3

    浏览量

    6184
  • 电荷
    +关注

    关注

    1

    文章

    519

    浏览量

    35967
  • 电子结构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3

    浏览量

    8595

原文标题:文献赏析|蒽醌催化单重态氧气机理的理论研究(曲泽星)

文章出处:【微信号:hzwtech,微信公众号:鸿之微】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磷酸铁锂软包和硬包哪个容易鼓包呢

    磷酸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而被广泛使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5-07 10:40 686次阅读

    磷酸铁锂电池圆柱形与方形一样吗

    磷酸铁锂电池(LiFePO4)因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在许多应用中受到青睐,尤其是在需要高功率输出的场合。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7:47 358次阅读

    磷酸铁锂电池充电限制电压是多少?

    磷酸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便携式设备等领域。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7:02 1846次阅读

    磷酸铁锂电池低温特性的影响因素

    磷酸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稳定化学性质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中,如电动汽车、便携式设备和储能系统。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6:55 266次阅读

    磷酸铁锂电池组不能大电流充电是因为什么

    磷酸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而受到青睐,尤其在需要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应用中。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5:54 390次阅读

    电解池中电极的放电顺序?

    在电解池中,电极的放电顺序,也就是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顺序,是由电极材料的化学性质和电解质的性质共同决定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5:29 314次阅读

    珠海宝丰堂半导体将出席SEMI-e第六届深圳国际半导体应用展览会

    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态,由带正电的离子、自由电子和未反应的中性粒子组成,具有高度活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的头像 发表于 04-09 18:14 469次阅读

    单层石墨烯转移新技术,达到超过99%的产率!

    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为了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的头像 发表于 02-21 10:05 391次阅读
    单层石墨烯转移新技术,达到超过99%的产率!

    材料科学迈向AI4Materials的关键因素(上)

    材料的结构直接决定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这种关系也常称之为“构效关系”。如何快速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构效关系”是探索和设计新型功能材料的关键。
    的头像 发表于 12-29 17:12 556次阅读
    材料科学迈向AI4Materials的关键因素(上)

    介绍一种面向单微聚体的自组装方法来制备1D介孔纳米结构

    一维(1D)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但1D多孔纳米材料的直接自组装和对其孔隙率的控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的头像 发表于 12-20 09:12 549次阅读
    介绍一种面向单微聚体的自组装方法来制备1D介孔纳米<b class='flag-5'>结构</b>

    用于纳米材料合成的微流控技术综述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作为新一代药物给药剂型日益受到重视。纳米材料的小尺寸能够增加药物负载能力,延长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并改善药物的细胞摄取和组织渗透。特定的纳米结构有助于调节药物的负载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6:59 463次阅读
    用于纳米材料合成的微流控技术综述

    LabVIEW开发新型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

    LabVIEW开发新型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 开发了一基于Arduino和LabVIEW的新型电化学性能测试装置,专门用于实验电池,特别是在锂硫(Li-S)技术领域的评估。这种装置结合了简单、灵活
    发表于 12-10 21:00

    差示扫描量热仪工作原理是什么?

    差示扫描量热仪是一种常用的热分析仪器,它通过测量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来分析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这种仪器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医药等领域,对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反应机理等基本物理和
    的头像 发表于 10-19 13:52 565次阅读
    差示扫描量热仪工作原理是什么?

    通过显微光谱对单线态氧进行实时成像

      介绍 氧分子是维持生命以及生命灭绝和材料破坏机制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对分子氧的最低激发态单线态氧 (1O2)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很感兴趣。特别是,单线态氧具有独特的反应性,可以
    的头像 发表于 09-21 06:32 701次阅读
    通过显微光谱对单线态氧进行实时成像

    用变压器将220v改变成12v,经过整流能给12v的锂电池充电吗?

    锂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大,化学性质比较特殊等原因,出于安全和寿命的考虑,必须使用电源管理芯片,也就是充电芯片(charger IC)
    发表于 09-06 15:16 713次阅读
    用变压器将220v改变成12v,经过整流能给12v的锂电池充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