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的路线之争,现阶段来看MEMS振镜扫描+ToF测距是最大的赢家。实际上,MEMS和机械转镜式的扫描结构也是目前唯二可以实现规模量产的,并且体积足够小,可以安装在乘用车上的激光雷达产品。
但未来通往纯固态激光雷达的道路上,有业内人士认为OPA(光学相控阵)扫描+FMCW测距的激光雷达会是最终的最佳方案。只是问题在于,OPA虽然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扫描效率最高的形式,但截至目前还未有实用的产品落地,相比于其他的比如Flash、FMCW等实现纯固态激光雷达的技术,落地进度显然要落后一大截。
OPA激光雷达的新进展
最近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小组两名成员Hao Hu和Yong Liu在《光学》期刊中发布了文章,介绍了一款基于芯片的新型光束控制技术。Hao Hu表示,他们的成果将为基于OPA的低成本紧凑型激光雷达奠定了基础。
在激光雷达中,光束控制是最关键的技术之一,目前MEMS、转镜等机械式的光束控制系统都有一些局限性,由于机械部件的存在对震动较为敏感,且扫描速度有限。基于芯片的OPA激光雷达,则可以不需要机械结构就可以实现快速精准控制光线,但由于技术原因,目前的大多OPA设备的光束质量较差,视场角也难以突破100°。
OPA激光雷达的原理是,通过多个激光发射单元组成发射阵列,通过调节发射阵列中各个单元的相位差,来改变激光光束的发射角度,在设定方向上产生互相加强的干涉从而实现高强度的指向光束,完成扫描。
一直以来,OPA激光雷达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旁瓣效应难以解决。旁瓣效应是由于光学衍射产生的一种邻近效应。在OPA激光雷达上,光束通过OPA器件后的光束合成实际是由光波的相互干涉形成的,因此容易形成阵列干扰,令激光能量被分散,在最终出现光学伪影等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OPA视场和光束质量之间难以平衡。
所以这次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OPA结构,用平板光栅取代传统的OPA多个发射器。由于平板光栅中的相邻通道本身可以非常接近,可以在靠近单个发射器中进行干涉和光束形成,所以相邻通道之间的耦合在平板光栅中不会产生干扰,可以消除叠混误差。同时,研究人员还采用其他的光学技术,以降低背景噪声并减少旁瓣效应等光学伪影等。
在实测中,这套新型的OPA系统可以实现±70°光束转向无混叠,但也出现了一些光束衰减的情况。而通过将光源波长从1480nm调谐至1580nm来测试垂直方向上的光束控制,最终实现13.5°垂直方向的调谐范围。测试是在光束宽度为2.1°的情况下进行的,目前该研究小组还正在努力降低光束宽度,希望实现更高分辨率和更远范围内的波束控制。
各大厂商进展如何?
国外方面,Quanergy是最早进入OPA激光雷达领域的公司,2012年创立于硅谷。今年5月,Quanergy公布了其OPA激光雷达实现250米的检测距离,而15个月前这个数字是100米。据Quanergy官方介绍,其OPA技术基于CMOS工艺兼容的硅光芯片,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但截至目前,Quanergy的S系列OPA激光雷达依然难以达到大规模量产的同时满足客户要求。除此之外,Analog Photonics、Voyant Photonics、Scantinel Photonics 等国外OPA激光雷达玩家均预计要到2025年后才实现规模量产。
国内也有很多激光雷达厂商以及科研机构在OPA方向进行投入,包括洛微科技、万集科技、力策科技等等。在OPA激光雷达的关键硅光芯片上,今年7月,扬州群发换热器有限公司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表示经过多年研发掌握OPA 2D/3D激光雷达全新专利技术,并在国内完成多轮迭代的流片工作,其中OPA 2D激光雷达试制芯片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即将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同时OPA 3D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发也在进行中。
另一家在国内走得较前的OPA激光雷达公司洛微科技,在去年9月完成了第二代硅光FMCW SoC和OPA激光雷达硅光芯片的流片。前面也提到FMCW+OPA可能是激光雷达的终极形态吗,洛微科技也是在创立之初确立了采用FMCW和OPA技术的纯固态激光雷达发展方向。据洛微科技官网显示,采用了LuminScan光束控制系统的D系列纯固态激光雷达已经推出,基于自研硅光芯片,探测距离达30m,视场角120°×90°,角分辨率为0.3°×0.3°。
力策科技在2019年时表示2020年将实现OPA激光雷达完全的定型量产,而目前官网上已经出现了一款远距离OPA激光雷达,型号为LT-X。LT-X扫描视场角为60°×60°,采用了波长905nm的光源,测量距离最高可大于200m,旁瓣抑制<30db。
总体而言,OPA激光雷达相比与其他纯固态激光雷达,比如采用Flash、FMCW等技术的产品大规模落地进度可能要晚2-3年。但芯片化、集成度高,未来规模量产后成本较低、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距离远、扫描频率高等优势,OPA技术未来有一统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产业的潜力。随着硅光芯片工艺提升、以及光束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相信OPA技术会被更多激光雷达厂商选择。
但未来通往纯固态激光雷达的道路上,有业内人士认为OPA(光学相控阵)扫描+FMCW测距的激光雷达会是最终的最佳方案。只是问题在于,OPA虽然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扫描效率最高的形式,但截至目前还未有实用的产品落地,相比于其他的比如Flash、FMCW等实现纯固态激光雷达的技术,落地进度显然要落后一大截。
OPA激光雷达的新进展
最近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小组两名成员Hao Hu和Yong Liu在《光学》期刊中发布了文章,介绍了一款基于芯片的新型光束控制技术。Hao Hu表示,他们的成果将为基于OPA的低成本紧凑型激光雷达奠定了基础。
在激光雷达中,光束控制是最关键的技术之一,目前MEMS、转镜等机械式的光束控制系统都有一些局限性,由于机械部件的存在对震动较为敏感,且扫描速度有限。基于芯片的OPA激光雷达,则可以不需要机械结构就可以实现快速精准控制光线,但由于技术原因,目前的大多OPA设备的光束质量较差,视场角也难以突破100°。
OPA激光雷达的原理是,通过多个激光发射单元组成发射阵列,通过调节发射阵列中各个单元的相位差,来改变激光光束的发射角度,在设定方向上产生互相加强的干涉从而实现高强度的指向光束,完成扫描。
一直以来,OPA激光雷达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旁瓣效应难以解决。旁瓣效应是由于光学衍射产生的一种邻近效应。在OPA激光雷达上,光束通过OPA器件后的光束合成实际是由光波的相互干涉形成的,因此容易形成阵列干扰,令激光能量被分散,在最终出现光学伪影等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OPA视场和光束质量之间难以平衡。
所以这次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OPA结构,用平板光栅取代传统的OPA多个发射器。由于平板光栅中的相邻通道本身可以非常接近,可以在靠近单个发射器中进行干涉和光束形成,所以相邻通道之间的耦合在平板光栅中不会产生干扰,可以消除叠混误差。同时,研究人员还采用其他的光学技术,以降低背景噪声并减少旁瓣效应等光学伪影等。
在实测中,这套新型的OPA系统可以实现±70°光束转向无混叠,但也出现了一些光束衰减的情况。而通过将光源波长从1480nm调谐至1580nm来测试垂直方向上的光束控制,最终实现13.5°垂直方向的调谐范围。测试是在光束宽度为2.1°的情况下进行的,目前该研究小组还正在努力降低光束宽度,希望实现更高分辨率和更远范围内的波束控制。
各大厂商进展如何?
国外方面,Quanergy是最早进入OPA激光雷达领域的公司,2012年创立于硅谷。今年5月,Quanergy公布了其OPA激光雷达实现250米的检测距离,而15个月前这个数字是100米。据Quanergy官方介绍,其OPA技术基于CMOS工艺兼容的硅光芯片,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但截至目前,Quanergy的S系列OPA激光雷达依然难以达到大规模量产的同时满足客户要求。除此之外,Analog Photonics、Voyant Photonics、Scantinel Photonics 等国外OPA激光雷达玩家均预计要到2025年后才实现规模量产。
国内也有很多激光雷达厂商以及科研机构在OPA方向进行投入,包括洛微科技、万集科技、力策科技等等。在OPA激光雷达的关键硅光芯片上,今年7月,扬州群发换热器有限公司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表示经过多年研发掌握OPA 2D/3D激光雷达全新专利技术,并在国内完成多轮迭代的流片工作,其中OPA 2D激光雷达试制芯片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即将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同时OPA 3D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发也在进行中。
另一家在国内走得较前的OPA激光雷达公司洛微科技,在去年9月完成了第二代硅光FMCW SoC和OPA激光雷达硅光芯片的流片。前面也提到FMCW+OPA可能是激光雷达的终极形态吗,洛微科技也是在创立之初确立了采用FMCW和OPA技术的纯固态激光雷达发展方向。据洛微科技官网显示,采用了LuminScan光束控制系统的D系列纯固态激光雷达已经推出,基于自研硅光芯片,探测距离达30m,视场角120°×90°,角分辨率为0.3°×0.3°。
LT-X远距离OPA激光雷达 来源:力策科技官网
力策科技在2019年时表示2020年将实现OPA激光雷达完全的定型量产,而目前官网上已经出现了一款远距离OPA激光雷达,型号为LT-X。LT-X扫描视场角为60°×60°,采用了波长905nm的光源,测量距离最高可大于200m,旁瓣抑制<30db。
总体而言,OPA激光雷达相比与其他纯固态激光雷达,比如采用Flash、FMCW等技术的产品大规模落地进度可能要晚2-3年。但芯片化、集成度高,未来规模量产后成本较低、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距离远、扫描频率高等优势,OPA技术未来有一统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产业的潜力。随着硅光芯片工艺提升、以及光束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相信OPA技术会被更多激光雷达厂商选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OPA
+关注
关注
1文章
132浏览量
32561 -
激光雷达
+关注
关注
968文章
3991浏览量
190081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84文章
13877浏览量
16661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必要的环境感知能力。 1.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系统通常包括一个激光发射器、一个接收器、一个旋转的机械部件(用于扫描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哪个才是自动驾驶最优选?
主要分为两大类:激光雷达与视觉感知。激光雷达因其能够提供精确的距离和形状信息,在自动驾驶技术早期的开发中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飞速进步,基于摄像头的纯视觉
聊聊自动驾驶离不开的感知硬件
的感知硬件。自动驾驶感知硬件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车辆“看见”和“理解”周围环境,为驾驶决策提供必要的实时信息。今天智驾最前沿就带大家来盘点常见的感知
GaN HEMT驱动芯片NSD2017助力解决激光雷达应用挑战
自动驾驶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具备强感知能力的激光雷达则是L2+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硬件设备。纳芯微的单通道高速栅极驱动芯片NSD2017,专为
激光雷达滤光片:自动驾驶的“眼睛之选”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革新着我们的生活。从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导航到智能机器人的敏锐环境感知,激光雷达的应用广泛且深入,而滤光片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
FPGA在自动驾驶领域有哪些应用?
低,适合用于实现高效的图像算法,如车道线检测、交通标志识别等。
雷达和LiDAR处理:自动驾驶汽车通常会使用雷达和LiDAR(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信息。FPGA能够协助完成
发表于 07-29 17:09
百度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携手禾赛AT128激光雷达,共筑自动驾驶新篇章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浪潮中,激光雷达作为感知层的核心部件,正引领着行业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迈进。近日,激光雷达领域的佼佼者禾赛科技宣布了一项重要合
纳芯微GaN HEMT驱动芯片NSD2017在激光雷达中的优势
自动驾驶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具备强感知能力的激光雷达则是L2+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硬件设备。纳芯微的单通道高速栅极驱动芯片NSD2017,专为
商用激光雷达产品InnovizOne有什么独特之处
Innoviz 是汽车行业的知名激光雷达制造商,率先开创了激光雷达感知技术。结合摄像头和雷达等其他传感器,Innoviz 能实现真正可脱手、
基于FPGA的激光雷达控制板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性能的传感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工业自动化、无人机等应用领域。激光雷达控制板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些领域中对于精准控制和数据处理的需求。基于FPGA
阜时科技近期签订商用车自动驾驶全固态激光雷达批量订单
阜时科技战略合作的某头部激光雷达(LiDAR)公司,签订商用车自动驾驶全固态激光雷达批量订单,近期将陆续交付。
未来已来,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是自动驾驶破局的关键
模态精准感知信息,使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实时精准地感知道路上的各种状况。
昱感微融合感知产品方案创新性地 将可见光摄像头、红外摄像头以及4D毫
发表于 04-11 10:26
激光雷达的应用场景
激光雷达在多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应用场景: 自动驾驶汽车: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汽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车辆检测和识别周围环境,包括障碍物检测、定位和导
华为详细解读激光雷达
来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谢谢 编辑:感知芯视界 Link 激光雷达(LiDAR)作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其三维环境重建能力为车辆提供了
探维科技:引领智能驾驶激光雷达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探维面向智能驾驶量产车型的感知方案取得阶段性突破,此次重点展出新一代车规旗舰激光雷达 Tempo、已实现量产交付的高性价比激光雷达 Duetto,以及高精度大视场补盲
评论